藝穗會

藝穗會

藝穗會(The Fringe Club)是香港推廣藝術創作的非牟利機構及慈善團體,收入大部分來自場中的酒吧、餐廳及不同機構的贊助,其餘的則來自租借表演場地的費用、藝穗會會費、展覽的分帳及政府資助。成立於1983年,提供更大的空間給香港本地藝術家創作,亦給予技術支援及協助推廣其作品。會址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和雲鹹街交界,近雪廠街南,稱為舊牛奶公司倉庫,並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場地

藝穗會可供表演或展覽的場地包括:

建築建築

1.可容70-90名觀眾的“藝穗會小劇場”(FringeStudio);
2.可容80-100名觀眾的“藝穗會劇院”(FringeTheatre);
3.“攝影廊”(Fringefotogalerie);
4.“畫廊”(SLOWEARGallery);
5.“天台花園”(FringeRoofGarden);
6.“排練室”(rehearsalRoom)。

駐場藝團

藝穗於1985年會進駐舊牛奶公司倉庫時,有“天台畫室”、“藝穗默劇實驗室”等藝團,但發展至今,只餘下唯一駐場藝團“樂天陶社”,面積僅1,500平方呎,包括展覽場地、工作室及辦公室,租金由最初8,000元增至28,8800元。但藝穗會於2009年計畫內部裝修,並以開拓空間及符合政府契約訂明不得轉租為由,決定不與“樂天陶社”續約,被質疑向錢看,將藝團趕走以騰出空間拓展餐飲業務,引發一場藝術與商業的爭拗[1]。藝穗會稱裝修是配合更新的消防條例,加設防火設施及增建樓梯,並與全面維修一併進行,估計費用達4,000萬元,其中2,400萬元獲香港賽馬會資助,其餘靠外界捐獻與營運收入補貼,工程分階段進行,為期一年,其間場地須局部關閉。

乙城節

香港藝穗節”(HongKongFestivalFringe)於1983年成立,參照“愛丁堡藝穗節”(EdingburghFringeFestival),本著開放及創作自由的原則,致力為從事不同藝術形式的本地及外來藝術家,營造在香港和海外展示作品的環境,並積極為他們與香港文化之間建立溝通的管道。於1999年更名“乙城節”(CityFestival),重新定位致力推動城市文化。

會址

藝穗會會址乃一幢歷史建築物,坐落香港最繁盛的中區。這座於十九世紀末興建,以磚塊砌成,樓高三層的大樓,是極少數可以保存至今的建築物之一。大樓興建時,它的設計可作多種用途,包括工業、商業及住宅等方面;因此,大樓的建築是非常獨特的,不但反映它原先作多功能用途的目標,還煥發殖民地時期的懷舊色彩。
藝穗會於1984年接管這座大樓時,樓房已歷久失修,破爛及漏水,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與一群熱心的義工和裝修工人,合力在短短四星期內,把被棄置十多年的冰房重新整理,變身成為今日的藝穗會。起初,藝穗會在沒有固定租約的情況下,經營了五年,後來與政府簽約。藝穗會經過多年不同階段的維修,將這座大樓好好保存下來,做出一番新面貌。除令它逃過發展商的斧鑿外,還賦予它新生命。今天,藝穗會已被公認為香港以至亞太區一個充滿活力動感的當代藝術空間,成為有價值地重用被棄置的建築物,及令頹敗的社區恢復生氣的成功例子。

大樓歷史

1892年建成的舊牛奶公司倉庫原為冰窖,舊倉庫的面積只有現時倉庫的一半(南座)。1896年,牛奶公司將總部搬至主倉庫,其後陸續加入屠場、餡餅生產工場、牛奶分銷中心、零售冰粒雪庫、副食品工場及鍋爐間等設備。1913年,公司將倉庫翻新成為總經理住所。日占時期(1941-1945)倉庫曾經被日軍掠奪一空。這裡至1970年代仍為牛奶公司總部。1982年,香港外國記者會進駐舊北座,兩年後政府亦將南座租予藝穗會使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