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匯於民

藏匯於民

所謂藏匯於民,是指央行持有的官方外匯儲備,通過市場購匯的渠道轉變為民間持有。“藏匯於民”這個概念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被很多學者提出,例如1998年第一期的《金融信息參考》中,時為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生的李曜,就在其發表的《外匯和貨幣政策應有效結合》文章中提及。

基本信息

簡介

易綱回映藏匯於民易綱回映藏匯於民
“藏匯於民”這個概念最早在2006年由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吳曉靈公開提出。據吳曉靈當時解釋,“藏匯於民”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表示,“藏匯於民”從2006年提出到現在從未真正實現過。鍾偉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件好事,但現在的大背景不容忽視:人民幣對外匯是升值的趨勢,同時,由於外幣貸款比人民幣貸款利率低,現在的真實趨勢是“資產人民幣化,負債外幣化”。他同時指出,“藏匯於民”是一個博弈的悖論。“過去兌換幾百美金很困難,現在只要人們需要,隨時都能拿著身份證去銀行換外匯,用匯條件的便利化不會增加人們持有外匯的興趣。外匯管制的放鬆,恰恰使人們對持有外匯的興趣日益降低”。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公開場合表示,再提“藏匯於民”的意義在於:國內外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日益增加,及中國金融市場吸收流動性能力的不足,已經導致人民幣升值加速、灰色金融渠道泡沫膨脹等後果,故需打開緩解的通道。

新解

2011年10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新浪金麒麟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稱,中國未來可能將更多的資源分配轉向民間。“所謂‘藏匯於民’並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裡,而是有自行決定運用外匯包括投資外匯等機會”周小川如是說。
事實上,從“藏匯於民”這個口號出現到現在已經七八年時間,這期間真實的現象是“藏金於民”——由於國際市場的動盪和國內的通貨膨脹,居民的買金熱潮不斷膨脹,過去幾年裡,居民每年消費的黃金和金飾品高達六七百噸。由於目前外幣對人民幣貶值為主導,而且外幣的中長期以及短期的貸款利率都遠遠低於人民幣,這都導致企業和居民不願持有外幣。
如何在“藏匯”問題上將政策意願和民眾需求協調一致,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國內現象

易綱在回應我國外匯儲備下降的問題時稱,我國外匯儲備從2014年6月末3.99萬億美元的高點回落至去年底的3.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下降大部分可以用‘藏匯於民’來解釋。”
“隨著我們現在的經濟周期有一些外匯儲備的下降,是在我的預期之內的事”。易綱稱,過去一兩年,由於預期變化,我國企業和家庭對資產負債表進行最佳化,需要增持一部分美元資產,償還一部分美元債務;銀行金融機構也為了市場需求增持一部分外匯頭寸;企業還償還了一部分外債。反映出來就是官方外匯儲備有所減少。另一方面,去年企業和個人跨境外匯淨支付2400多億美元,包括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境外消費、留學支出等。
易綱說,去年美元指數升值9%,外匯儲備中一些非美元資產折算成美元有所減少。“這部分不是外匯流出,而是由於匯率和資產價格變化引起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資本外逃。”易綱說,企業和個人對資產負債表的調整是有限度的,調到一定程度會自然回歸正常。“我國外匯儲備會保持合理適度的水平。”
對於外匯儲備的配置問題,易綱說,我國外匯儲備按照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則管理,流動性是第一位的。外匯儲備的構成比較分散化,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還有部分開發中國家的資產,按照最佳化比例、進行分散化配置。參照我國貿易結構、投資結構、居民支付幣種結構進行最優配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