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之霧:第一號

《薰衣草之霧:第一號》

名稱是畫作完成後隨便取的,而作品本身是畫家興之所至,隨意揮灑而成的。準確地說,這幅畫是顏料與畫布的結合體,畫面上只是深深淺淺的色彩,縱橫扭曲的線條,觀者透過色彩與線條可以感覺到一種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它是一幅具有開創意義的全新畫作。

作品簡介

畫名:《薰衣草之霧:第一號》
《薰衣草之霧:第一號》《薰衣草之霧:第一號》

作者:傑克森·波洛克(美國)
時間:1950年
類別:布上油畫
尺幅:221 * 300 cm
收藏: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畫廊
《薰衣草之霧:第一號》

作品簡評

《薰衣草之霧:第一號》的名稱是畫作完成後隨便取的,而作品本身是畫家興之所至,隨意揮灑而成的。準確地說,這幅畫是顏料與畫布的結合體,畫面上只是深深淺淺的色彩,縱橫扭曲的線條,觀者透過色彩與線條可以感覺到一種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它是一幅具有開創意義的全新畫作。

作品賞析

波洛克的這幅《薰衣草之霧》是畫家用各種色彩的顏料,在畫布上肆意揮灑而成的。畫面上沒有清晰可辨的形象,只有團團亂麻似的線條爭先恐後地向人撲來。整幅畫面仍有立體感,在凌亂錯雜的線條中,大片大片的景色與空間凸顯出來。凌亂的線條與這些被隱藏的空間相互交織,充斥到觀看者的腦海,迸發出不可遏止的激情與無限的張力。
在不停地磨礪中,波洛克找到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相信畫家不隨頭腦控制的內在意識與自發行動更加具有藝術價值,他作畫時愈發擺脫心智或身體的束縛,後來,他的畫越來越揮灑自如。這幅《薰衣草之霧》是在畫作完成後隨意取的名字,後期,他更不屑於為畫作加上標題。他認為,所有的圖畫都是觀者自己的感受,所以不必用畫家自己的想法來束縛觀者的思維。他頂多是在畫作完成後按順序編上號碼。

畫家簡介

傑克森·波洛克(1912—1956) 美國抽象主義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受歐洲超現實主義畫派和印第安1947年作品“沙畫”的影響很大,因此,作品往往具有難以忘懷的自然品質。

1947年作品1947年作品

波洛克作品的神奇效果幾乎與筆和畫布毫無關係,因為他總是將顏料隨意潑灑在帆布上,從而創造出流暢的線條,他的繪畫過程完全成了一種近似表演藝術的創作形式,其代表作有《月亮女人切割圓》,《一體,作品第十三號》,《青色柱子》,《薰衣草之霧:第一號》等,這些畫都有著令人愉悅的,與眾不同的美。

創作背景

波洛克善於用隨意的色彩,線條編織畫面,他曾自己說:“我的畫不是出自畫架”。
持同樣繪畫理念和作畫方式的人,除了波洛克,還有德 .庫寧等人,他們都很注重繪畫過程的直覺和偶然因素。
印第安人有一種“沙畫”,是把塗了顏料的沙子從指縫間漏下去,這樣撒到地面的沙子會形成各種隨意的彩色圖案,這種畫給波洛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印第安人具有敏銳的藝術視覺,能夠捕捉各種意象,並且將這些意象通過合適的繪畫構圖表現出來。這樣的繪畫技巧與能力,加上準確的色彩意識,形成了各種蘊涵豐富,美妙絕倫的畫面。波洛克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創作出了《薰衣草之霧》。

作品軼事

“只要隨便看---要留意繪畫給人的感受,而避免他們追求的題材問題和先入之見。”當被問到觀者在抽象繪畫中刻意尋求意蘊和表現對象,會不會打斷對作品全神貫注的欣賞。他答道:“我想應該是一種享受,就像音樂一樣,不久你會喜歡他或討厭他,但這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我喜歡這花,而不喜歡那花,我想總得給人一個機會。”這就是波洛克對繪畫的深刻認識。
不過後世的評論家還是一致看好波洛克的作品,認為他的畫作表現了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壓抑與焦灼,而且他的繪畫技巧也被認為具有開創性.

擴展閱讀

1.《年輕人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畫》 呂雲龍 /編著
2.http://baike.baidu.com/view/571168.htm
3.http://www.artcn.cn/art/hhys/yhys/200611/11763.html 藝術中國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