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堪布阿貝仁波切開示錄

之一

堪布阿貝仁波切表示:佛陀在自度化他圓滿時,並不表示一切眾生也都圓滿成佛,但佛陀證果的自圓滿則代表著:他具足信心、智慧和能力,並且永遠準備好要度盡眾生。
問:眾生的心和佛的心有何不同?

答:事實上我們的心和佛的心有很大的不同,而佛的心並不等佛性,但我們心的本性和佛性是無差別的,不可區分的;如果分別它就落入對待、意識中。舉例來說,杯子雖然有種種不同的顏色與形狀,但內在則一致。

從勝義諦及世俗諦說明眾生心及佛心

問:"無差別",這是從究竟義上來說的嗎?

答:是的,從究意義上來說無差別。而究竟義(勝義諦)這個層次和我們心的本性也是無二的。

問:但從世俗諦上來說,眾生心和佛心是不同的?

答:對!當我們談淪"心"的時候,如果論及眾生心和佛心,都是就世俗諦(相對義)上而言;至於,談"本性",例如心的本性、自性或佛性,則都是就勝義諦上 而論。 事實上,佛教有多種不同派別的經論、修法及註解,我是以薩迦派的立場為基礎來談論的。

問:那在究竟義中,我們心的本性是否完全同佛一樣圓滿具足,或只是擁有成佛的種子及成佛的可能性?

答:本性是無差別的。一旦提及"眾生"及"佛",便是立論於世俗諦而言,若依勝義諦來談,二者並無差別。在西藏各派的最高教法中,各以其不同的方式來解釋 世俗諦與勝義諦,所以我就針對西藏以外的學佛人分析說明其中的差異點。 寧瑪派及噶瑪噶舉派相信,阿賴耶識乃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我們自身本具的成佛種子,兩者同屬究竟。 薩迦派和格魯派則認為,眾生具有的阿賴耶識並不相等於佛的智慧,阿耶賴識屬於世俗諦。 當我們談到阿賴耶識時,常涉及對"空"和"明"的模糊。在寧瑪及一些噶瑪噶舉派的最高教法:大圓滿和大手印中認為,我們具足佛的智慧,問題僅在於能否認識 它而已,而本具的佛的智慧是圓滿果位的。但薩迦派的道果和格魯派最高教法認為,我們並沒有具足佛的智慧,而只有佛性,並且要透過修行改變佛性為佛智。雖然如此,但薩迦派和格魯派的見解又有所不同,薩迦派認為要改(轉)變我們的心為佛智(轉識成智),但格魯派認為現有的心必須放棄,另外開創出佛的智慧。依據薩迦、格魯派傳統,人心是趨向佛道的,因為心識是相續不斷直到成佛為止,但必須要揚棄由惡業導致的污染和障礙;雖然外相上各派的教法有些不同,但究竟 意義或付諸實修卻仍一致。在靜坐禪修上只有格魯派有一點不同的見地,而薩迦、寧瑪、噶舉則見地相同,然四派所證的果位都一樣。

由佛智本具或轉化自心詢及各派見地高低

問:請問寧瑪派所謂認識自心和薩迦派的轉化自心有何不同之處?

答:其不同在於寧瑪派認為我們本身有佛的智慧,在修法或成佛之前就已存在,眾生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去認出這個智慧。 但薩迦派並不認為我們本具佛智,眾生有的只是平凡的心,而這平凡的心識應該轉化成佛陀的智慧。舉例而言,薩迦派就好像沒有房子一般,但已具有一切建築的質 材,唯一的工 作便是建造房子,但寧瑪派,則是房子早已建好,只不過上面被灰塵遮障,除去灰塵重現房子便是主要的工作了。

問:所以不管佛智本具或需要轉化,一樣都得修行?

答:是的,都仍須修行,而且修法一致,所證果位也一致。

問:各派不同的見解是否有高低之別?

答:你是指各派最高教法?

問:是的。

答:每一派都很高。

問:但中國的密乘大瑜珈士陳健民上師認為,寧瑪派的見地最高。

答:是可以這樣說的,這是修行者的一種尊崇、讚嘆,許多經典都讚嘆不同法門如王者一般尊貴。我的上師--德雄圖庫仁波切(已在西藏圓寂),一位著名的大修行者、大學者,他熟知各派的最高修法,他認為各派別的最高教法儘管在教導方式上所不同,但在 實際修行上完全一致。當一個人持有某種修法見地時,由於他所受的法是建立在該見地的基礎上,所以他會感激、讚嘆該見地,而且讚嘆的程度及次數遠較其他見地為高且多。

問:但陳健民瑜珈士認為證果一致,修法見地則有高下之別。

答:四派見地都是立足在究竟義上,並無高下之別。薩迦四祖薩迦班智達說,見地必須是究竟義,但某些寧瑪派祖師則認為不一定雖然寧瑪派將整個佛法判別為九乘,但薩迦班智達說不可能有任何一乘比大乘殊勝,也就是九乘可簡化為只有三乘。

談無明由何而生及圓滿佛智如何能被遮障

問:無明由何處生?

答:各派對此之解釋也不相同。寧瑪派暗示(他們沒有明說)有最初的無明,也就是第一個無明。薩迦派與其他派認為沒有所謂的第一個、第二個無明這回事。無明是無始的,由無明本身生起無明,並相續不斷產生無明,它也是無終的,如同循環一般。

問:若按照寧瑪派的說法,那起始無明產生並造成輪迴,跟上帝最初造人有何不同?

答:這其中有極大的不同。基督徒認為一切現象,包括人在內都是由上帝自已創造;但寧瑪派並不認為是由誰創造我們並造成輪迴,佛的智慧和空性是無二無別的,但無明生起遮障佛智,就如同烏雲掩日一樣。

問:佛智如果究竟圓滿,怎么有被遮障的可能?

答:依寧瑪派的解釋而言,比如天空本身沒有任何障礙,但空中有時也會有雲,雲會遮住天空,烏雲一消失,天空就晴朗了;如上述所言--佛(空性)的智慧也可能受到污染,透過修行將污染消除,即可認清空性。 像你這樣的問題,許多古代的大師便曾辯論過,這是許多人都可能有的問題。寧瑪派還有許多解釋無明由何而來的理由,在許多經典中都明白的記載著相關的說明,其中有一位名叫"南瓊卻東"的大學者便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書,有機會的話,你可以找出來看看。

問:佛陀已於六波羅密多、自度度他圓滿,為何我們仍在輪迴呢?這不是度他不圓滿嗎?要這種情形下,怎么可能有人已究竟圓滿成佛?

答:當我們說佛陀已是自度化他圓滿時,並不表示一切眾生也都圓滿成佛了,但佛陀證果時,他已經圓滿,證果表示他具足一切能力去救度一切眾生,他有信心,智慧和能力。

三種菩提心論大乘菩薩道與金剛乘

問:在三種菩提心中,以願一切眾生先於自己成就的牧羊人菩提心為最高,從這一方面來說,並沒有任何一位菩薩或眾生究竟成就,圓滿他們度眾的願力和事業?

答:你說的是正確無誤的。但當你發起牧羊人菩提心時,事實上你自己會先成就,而並不表示你真的等到眾生都有成佛了才最後成佛,這只是發心。發起國王菩提心,求自己先成佛再度眾生的人,這是一種禪定的見地,它屬於智慧。而發牧羊人菩提心者,大都是修行方便法以淨化污染。 在印度經典中,國王發心和牧羊人發心是早在印度佛教中便存在的;但舟子發心--自己和眾生同時成佛,這種說法並非源於印度。

問:如果佛已度他圓滿,阿彌陀佛何必再從淨土接引眾生,諸佛成佛後何必再轉法輪?

答:同樣的,佛的自他圓滿,並非指他已度盡眾生,他是具足一切度眾的能力,而度眾生乃是佛的願望,我們也希望佛的願望能圓滿,佛的能力無限,他成佛後乃無 止盡地繼續度眾生,即使在剎那間,佛陀仍以無限的加持力幫助眾生,而且永無止息。

問:金剛乘中求自己先即身成佛的願力,這種以自己成佛為第一,度眾生第二,如何算得上是最高的菩提心愿。

答:你問的非常好!但是金剛乘修行者先求自己成佛的發心乃是--我必須愈快愈好,以便救度眾生,否則不能具有智慧、能力救度眾生,這是他們的意圖。所以即使在金剛乘中,沒有菩提心的人,仍然無法修持任何法門,就連灌頂也無法接受,可見菩提心對金剛乘修行者的重要性。

問:我要強調的是金剛乘行者的國王式菩提心,是否不如大乘菩薩道行者的牧羊人發心高?

答:我同意你的看法。在這兩種菩提心中,如果有舟子菩提心這種中介區存在的話,金剛乘的菩提心是較接近舟子菩提心的,因為他時時有度眾的意願。從皈依三寶 起,眾生但在其心中,一切修行皆為眾生,你觀想本尊時,也同時觀想一切眾生為本尊,你持咒時也觀想一切眾生一起在持咒,你是為一切眾生持咒。

菩薩道與觀想的比較

問:那么什麼是觀想呢?

答:舉例而言,如果想要把字寫得非常好看,那么從小就要開始練習寫字母,而本尊觀的目的便是在建立本尊的形象,以便自己日後能成為如喜金剛、空行母等本尊。事實上,觀想本尊是極具精髓奧義的。舉例而言,龍樹菩薩時代,有人請他教導靜坐,龍樹菩薩請他只要觀想頭頂上有洞即可,這聽起來好像笑話,然而在透過無比 信心的修持之後,這個人頭上真的有了一個洞,於是龍樹菩薩又教他觀想頭上的洞消失了,結果他頭上的洞也真的消失了,龍樹菩薩認為這個人一定可以練好靜坐,於是便教授他靜坐和觀想本尊二法,後來這個人真的圓滿覺悟。古代,在瓦拉那西也曾有一人,在靜坐時觀想自己是一隻老虎,後來他真的變成老虎,並傷害許多當地人;因此,你如果觀想什麼,你就變成什麼,可見觀想的重要。在我們心中有著種種的執著,身、口上亦然,如果你願意透過觀想是可以改變這些狀況的。 為什麼我們要觀想?要詳細地回答這個問題,則必須從所有西藏佛教各派最高的教法來探討。

問:觀想和菩薩道不同嗎?如果現在有一哭泣的小孩,菩薩一定馬上去安慰他、哄他、照顧他;但是儘管把他觀為本尊,他一樣樣哇哇大哭;是不是觀想在理論和實 際的圓滿上並不一致呢?

答:在靜坐上修觀想法的人,對如此嚎哭的小孩會有特別的同情心及菩提心,因為想到這小孩雖身為本尊,自己卻仍無法認識,因而自然地生起大菩提心,並且極力 想幫助他。 在大乘中有兩種對痛苦眾生的憐憫心:一個人修慈悲心時,當然他對一切眾生生起憐憫心,但修慈悲心的見地時,依大乘法而言,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 的世界,皆無自性,其本體皆為空性;而眾生之所以痛苦,乃在於不能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深感眾生苦痛,而生起悲心,這說是兩種大乘菩提心的方法。而金剛乘的 修菩提心法,乃對一切不能明了自性為本尊者生起大菩提心。

問:可是這些並不實際啊!對苦痛而不了解自己的眾生來說,你的觀想也許開展了自己的菩提心,但眾生並沒有得到實質幫助,他們需要的是糖果之類的東西,而不 是你的觀想,就如同一個快淹死的人需要的是你的援手啊!

答:給小孩糖果叫他別哭,和觀想是是兩回事;觀想所有人為本尊是為了眾生均得成佛,是究竟的,即使這是極度費時又成效緩慢;而給糖果並不究竟,即使有效也 只是暫時的幫助。從究竟義來說,佛和糖果是天大不同,雖然給糖果的行為也許人人可以見,而你在觀想什麼大家卻一無所知,但在佛經中曾記載著,法施的結果虛 空難量,比財施更大,因為法是究竟的、無可比擬的。

問:所以是否大乘菩薩帶著糖果和法一起送給眾生,但金剛乘修行者只有理論上的東西,不是嗎?

答:你不該把大乘和金剛乘視為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實際上大乘乃是金剛乘的基礎,而金剛乘則是大乘道之一。即使金剛乘行者,也發願一天布施四次或六次,唯做 到與否純粹是個人的事;至於大乘菩薩,則連頭、手、腳都可布施給眾生,但金剛乘行者並不能這樣做,因為大乘道的表現是痛苦的方式,而金剛乘則採取大樂方 式。 它們另外的不同,在於大乘必須放棄一切地位、財產,並承擔一切眾生痛苦,發願將一切眾生業障轉移到自己身上而金剛乘的大樂修法,是不給予自己身、心上的痛苦。

之二

問:火供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嗎?

答:是的,火供或火的供養(將供品燒掉)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

問:請問為什麼要修護法?本尊難道不能做護法做的事?

答:在修行中為了遣除障礙、保護行者不受干擾,因此我們修護法;對那些有足夠信心相信本尊有護法能力的人來說,修本尊也就夠了,但在行者危難時,本尊也是化為護法救護行者。一般認為,西藏人民受觀世音菩薩所保護,而內地則受文殊菩薩保護。

問:每一個本尊有沒有特定的空行、護法?

答:喜金剛或上樂金剛灌頂時,往往一起灌特定的護法,但事實上並沒有說那一個本尊有特別的護法;倒是四部密法,每一部是有其特定護法的。 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曾說:"在你有所特別請求時,可將本尊轉現成另一特定寂靜或忿怒本尊。

問:那表示如果我們只會修觀音法,在需要咕嚕咕哩佛母以攝客群生,但卻沒受過此佛母的灌頂時,也可觀想轉化嗎?

答:宗喀巴大師這句話並不表示一定要將本尊觀成另一尊,事實上你可以向你的本尊祈求特定目的即可,形狀不變,但想成是另一尊。像西藏人常說連三歲小孩也持誦六字大明咒,然而這並不表示修持六字大明咒不需灌頂、教授,只是表示此法的普遍。

問:四加行的修持必須在無上部大灌頂前或後?

答:四加行必須在無上部大灌頂之後修持。

問:如果曾受的無上部大灌頂和所修四加行分屬不同宗派傳承,不知可否?

答:前三個加行各派都一致,但第四加行的上師相應法,一定要由你的上師給灌頂才行。

之三

問:文殊、觀音、金剛手三尊合灌為何有文殊居中、觀音居中與金剛手居中三種不同組合之灌頂?

答:此三怙主(或稱三族聖)大灌頂屬四部密法之事部,事部中只分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不同於後來諸部分五方佛部。三部中以昆虞遮那佛為部主之佛部為尊,而文殊菩薩屬此部,故多以文殊菩薩居中為主。

問:此法既屬事部,為何又稱大灌頂?大灌頂不是應為無上瑜珈部灌頂?

答:不是這樣的,四部密法中每一部都有特別的大灌頂;我們修密法必須先接受大灌頂後,才能領受其他小灌頂。

問:那么這個法中就沒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了?

答:有的,氣、脈、明點並非無上瑜珈部才修,事實上緣覺等小乘,甚至印度教也有修。

問:請問您認為今天學習西藏密法,只靠英文是否足夠?

答:足夠了。像你們還會中文就更好了,因為中文和藏文-樣早有對佛教術語的特定名詞,學習起來方便多了,如皈依佛、法、僧,而在英文中並沒有固定的適當翻譯,所以必須造新字,但中文則不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