蔭娘

基本上,萌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風格。 當然,有萌的元素不一定萌,還要看這些元素的結合是否準確、配合。 少年本身,是在‘萌’里不可缺失的重要部份,否則加入再多的萌元素也是徒然。

詞語解釋

萌娘既可以指可愛的未成年少女,也可以是雖然成年但長得很幼兒的女孩。

原意為“植物發芽”,“事物的發生”,在動漫用於一般只特對於動畫,漫畫,遊戲中的角色,情節等要素的強烈的愛好。曾與“秋葉原系”等詞語一同選入日本2004年流行語大賞。”
在當前通俗的套用中用於對某“人”(具有人格的生命)的描述,形容某“人”的尚未成熟、尚未表現出來的內在美感在不經意間外露,給人以可愛、驚艷的享受,常用於女性(或性情似女性的無性別生命)。這裡的萌娘取得就是這個意思。

萌的用法

萌[moe](ad.v.)出自古漢語現為日語所用;當你看到一件讓你感到可愛到不行的人、事、物時,皆可用此字形容之。
八十年代美少女作品興起,於是就出現一些如《魔物ハンタ妖子》、《A子計畫》一類會灑灑鹽花的作品。由於電視尺度沒有今天那么放鬆,《福星小子》那種程度已算是底線,所以這些灑鹽花的作品都在新興的銷售平台──OVA上推出。由於OVA的限制較少,於是一些重H口味的色情作品也大量在這平台推出。美少女作品難免受到影響,尺度也變寬,以前不敢出現的露點鏡頭也可以堂而皇之出現了。再加上OVA是要觀眾真金白銀付錢買的,為了取悅觀眾而加入適量的鹽花也是必然的事。 
由於‘萌’是一個完全嶄新的詞語,而其概念成型也只有區區十年左右的歷史,因此‘萌’的定義、詞義都未完全定型,而詞性也是參考同音字‘燃え’的套用方式。 先談詞性問題。不管是說‘燃’還是‘萌’,もえる(燃える / 萌える)都是動詞,而もえ(燃え / 萌え)則是動詞和形容詞。日語文法我管不了(笑),所以談一下中文的用法。由於中文的方塊字特性,不像日文在字後加一個‘る’就能改變詞性,因此在華文圈裡‘萌’這字已經完全是失控,什麼詞性都有。當名詞用,是在說‘萌’這種概念;當動詞用,如‘我萌小櫻’,就是說‘小櫻這角色令我萌起來’;當形容詞用,如‘麻幌很萌’,也同樣是說‘麻幌這角色令我萌起來’。 筆者不敢說這樣詞性混亂,是否一件好事。但由此也證明了,‘萌’這名詞的詞性仍然未定性,仍然是充滿生命力的一個名詞。而新興語言的詞性問題已屬於語言學的範疇,在此筆者也不敢胡亂詮釋,所以在此處就打住了。 至於‘萌’的定義,也由於它的概念仍然在發展中,所以也很難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基本上,萌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風格。而在這之上再加入萌元素,如女僕天然呆眼鏡關西腔蘿莉等等,就會成為一個萌系的女角。舉例的話就是車仔面,麵餅是不可或許的,而在這之上就加上不同的配菜,如魚蛋、豬皮、蘿蔔。可愛的美女就是麵餅,而各種萌元素就是配菜。當然,有萌的元素不一定萌,還要看這些元素的結合是否準確、配合。沒有放麵餅,但給你一碟白飯,就算加入了魚蛋、豬皮、蘿蔔也好,它永遠都不是車仔面。因此美少女 / 少年本身,是在‘萌’里不可缺失的重要部份,否則加入再多的萌元素也是徒然。所以從某程度上來看,設計一個萌系角色,並將她的萌元素髮揮出來,也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問。 現時萌元素的系統整理已相當完善,甚至到了‘照單執藥’的程度。赤松健在‘萌’概念方面確是有一手,看一下《魔法老師》,即使撇除了布景板,三十個女學生中仍然有十多個完全可供發揮的萌系角色,而且當中是沒什麼重疊的部份。這有賴於萌概念的系統化,和赤松健對萌的掌握,由此可見萌的千變萬化。
萌的本質是‘妄想’。這跟ACG的本質是一脈相承的。因為現實里很難找,於是就在二次元里找,這也是御宅里特別多2DC(二次元情結者)的原因。現實中有妹妹的,九成不會是妹控;反之,沒姊姊的才會成為姊控。在都市長大的人,有多少個還有所謂‘青梅竹馬’、‘義妹’?所以幼馴染和義妹才會是王道中的王道,因為想像才是最美好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下級生2》的女主角不是處女的時候,玩家們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彈。現實中要面對的痛苦,哪可能萌得起來啊?

niáng ㄋㄧㄤˊ (1)母親:~親。~家。爹~。 (2)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子。姑~。嬌~。新~。 (3)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大~。嬸~。
這裡萌娘取第二種的意思:むすめ(mu su me)姑娘,女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