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沖村

蔣沖村

蔣沖村,地處鄭州市區東部,隸屬於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京航辦事處。陸上交通有航海東路從村北通過,南鄰新安路,西有二十五大街,319、321公交路經此地,交通便利。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蔣沖村,歷代戰略要塞,曾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清邑城、隋唐時期的圃田城所在地。

關於清邑城

清邑城為春秋時期鄭國的一座城池。距今已兩千年的歷史。位於鄭州市區東17公里310國道南側,老廟崗傍的蔣沖村。亦稱清陽亭,今城郭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4公里,近正方形。西北城角殘垣高約10米,夯土層清晰。原處古圃田澤南側。《爾雅·釋地》載:“圃田澤南畔置清邑,此城即清邑城也。”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渠水》記載:“清池水出清陽亭西南平地,東北流,……此城故清人城也。”該城從春秋至今經多次演變,先後從清邑城、清陽城(亭)、清人城、中牟縣城、內牟縣城、圃田城(縣),清池縣城至圃田鎮,又從坐落在圃田城(鎮)原址上的蔣家城到蔣家沖,最後城鎮不存演變為今日的蔣沖村村。

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為廣武郡治,中牟縣治遷移於清邑城。隋開皇初,文帝避父楊忠諱,改中牟為內牟縣治,隋開皇十八年(581年)改內牟縣為圃田縣治,亦稱圃田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圃田縣為清池縣治,唐貞觀元年(627年)行政區劃變動,將清池縣轄區劃分為佼城、管城、圃田三縣。唐貞觀三年廢,仍歸中牟縣轄,城名到宋、金朝未變。清邑城西一帶,地形較高,崗陵起伏,古汴洛驛道經此,地理位置重要,為鄭汴兩大古都東西門戶,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的韓魏、秦魏曾於此發生爭戰。由於歷次戰爭的極度破壞,到北宋末年,圃田城開始敗落,由城變為鎮。據《宋史》所載,北宋末年,圃田城為鎮,與白沙、陽武橋(今中牟縣楊橋村)、萬勝為中牟四大名鎮,且圃田鎮居首。

元末明初,中原歷經戰亂、災荒,城鄉頹敗,古圃田城已不復存在,明王朝為恢復經濟,向中原大規模移民。蔣姓先民從山西移民來到圃田城址安家落戶,時間已久,形成習慣,不再稱呼圃田城的名字,而把蔣姓居住的舊城址叫做蔣家城,到清康熙年間,由於此地地理位置重要,又是要衝地方,更名為蔣家沖,隨時間推移,為叫名字方便,簡稱蔣沖村,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後曾隸屬於中牟縣蘆醫廟鄉,後劃入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京航辦事處管理。

歷史故事

蔣沖村狙擊戰

1948年6月17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向開封守敵發起攻擊,當天鄭州守敵第一、二、四旅東援,次日進至縣城,這時野戰軍阻擊部隊迫近鄭州城郊。20日晨,援敵發覺後慌亂回竄鄭州。當晚中原野戰軍九縱三十六旅到達指定地域,第七十八團駐守白沙、蔣沖村村一帶,擔任正面阻擊,第七十九、七十七團集結於范莊、張坡地域,形成側擊之勢。第七十八團主力控制白沙,第二營六連、加強四連一部、機炮連一部扼守蔣沖村。
蔣沖村附近系沙土地,構築工事困難。七十八團到達後立即搶修工事。當地民眾主動摘掉門板,拿來鐵杴、撅頭等踴躍支前。鋸倒西寨門外大榆樹橫擋路口,用於阻敵坦克,同時民眾採用條筐裝沙方法修築戰壕,至21日拂曉順利完成工事修築任務。
21日8時,鄭州之敵在其整編四十七軍軍長孫元良率領下,以第一二二旅、一二五旅、暫編第二十六旅一個團及第三十八師兩個團等共約九個團的兵力,在20餘輛坦克、四架飛機、一個重炮團的配合下,沿隴海鐵路向東進犯。10時,敵主力進至二郎廟地區。當敵發現白沙、蔣沖村已被占領,即以先頭兩個團占領大雍莊、小雍莊、石王等村,並在兩架飛機、數輛坦克的掩護下,拚命向蔣沖村陣地衝擊,妄圖奪取蔣沖村繞過白沙東進增援。蔣沖村成為雙方爭奪焦點,敵連續二三次衝鋒均被擊退。11時後,國民黨軍隊動用四架飛機、七輛坦克及重炮團的火力對蔣沖村阻擊陣地進行了三個小時的狂轟濫炸。緊接著,步兵在飛機、坦克掩護下攻西北角老廟崗、塔崗高地,並連續組織三四次猛攻。至16時,高地阻擊工事大部被炮火破壞,人員死亡嚴重,七十八團二營六連只剩下郭滿倉等8名同志,他們毅然脫下衣服裝沙作掩體,繼續戰鬥,在彈盡的情況下被迫退出陣地。16時10分,營長賈清水率四連二排從白沙趕來增援,乘敵立足未穩,迅速組織反擊。戰士們懷揣手榴彈,衝上高崗,奪回陣地。17時,待機在范莊、張坡地域的七十七、七十九團由南向北迅速出擊。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主力遂向西邊白佛、祭城潰退,連夜逃回鄭州。蔣沖村百姓英勇助戰的壯舉為全民族解放事業革命戰鬥史上又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此戰共斃、傷敵人730餘人。中野九縱二十六旅34名同志光榮犧牲。新中國成立後,34名烈士遷葬於中牟縣烈士陵園。

景點

老廟崗

老廟崗位於蔣沖村西1.5公里。此處崗陵起伏,地勢顯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為防禦秦、韓國的入侵,於圃田澤西側向西南延伸,修築了一條古長城。此處正是魏長城所經之地,因這裡地勢較高,有利於邊塞軍事瞭望,便修有用於軍事情報的“烽火台”。當地村民傳說民國初年仍留有烽火台的遺蹟,70年代修築軍事設施時遭毀壞。 老廟崗在這一代地勢最高,春秋戰國時道教創始人之一的列子出生在這裡,並建有列子“御風台”。後人傳說為紀念列子得道成仙及《列子》一書的傳世,便在此又修建了列子廟。秦時廟舍被毀,唐朝初年,朝廷大量推崇道教理論學說。人們首先又於此修建大型“列子觀”供人們祭奠。每年3月28日起有廟會。後人們稱原廟址為老廟,崗呼為老廟崗,一直相沿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