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民間八仙戲

蒼南民間八仙戲

八仙戲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在民間俗稱打八仙、八仙慶壽,溫州一帶藝人統稱之為八仙。蒼南農村向有演大戲迎新春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村村鎮鎮鑼鼓聲不斷,京劇、越劇、甌劇、婺劇等唱腔把蒼南農村鬧騰得紅紅火火。蒼南人演大戲時,在第一天演正本大戲之前,打過頭通,還要“打八仙”(即演八仙戲),以討個吉祥的彩頭。

簡介

何謂八仙戲

“八仙”是一種吉祥小戲,也是在正戲開演之前演出的摺子小戲,分“大八仙”和“小八仙”。蒼南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民間藝術普查中,發現龍港鎮戲劇協會主席高福玉先生保存了15套“八仙”劇本,其中“大八仙”有《三張桌》(又名文武會)、《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賜福》、《上壽》、《獅子鶴八仙》、《拾福》、《堆仙》(又名《奉蟠桃》)等劇目;“小八仙”有《萬道金光》、《三星》、《抬壽》、《富貴長春》、《一文錢》、《上台盤》、《送子》等劇目。

不論“大八仙”還是“小八仙”,八仙戲的形式皆為神仙聚會,亦唱亦舞,主要內容是祈求賜福、慶壽、加官、送子、魁星點斗、財神進寶等。演出此類小戲,主要是為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舊時凡遇廟會、修祠、圓譜等活動,或者地方上有喜慶之事,必打“八仙”,而戲曲演出團體如不會“打八仙”,就無人下訂單請戲。為此,演出團體對此頗為重視,任何班社招收藝徒學藝,首先要學會“打八仙”中的跳加官。

八仙戲的淵源

八仙戲源於宋元雜劇和南戲,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中稱:“宋官本雜劇,即有《宴瑤池爨》。”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院本名目》中載有《瑤池會》、《蟠桃會》、《八仙會》、《王母祝壽》等多種名錄,元鍾嗣成亦著有《宴瑤池王母蟠桃會》。明朱有燉著有《新編福祿壽仙官慶會》、《群仙慶壽蟠桃會》、《新編瑤池會八仙慶壽》等。刻於明代的一本戲劇和散曲合集《風月錦囊》(在我國失傳已久、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亞爾的聖洛倫索皇家圖書館保存著一種重刊本)第二十卷保存著朱有燉的《八仙慶壽》。清無名氏選編的《千家合錦》也選錄了明傳奇《長生記》中的《八仙慶壽》一出。明代教坊編演的群仙慶壽劇中,有《眾群仙慶賞蟠桃會》、《祝聖壽金母獻蟠桃》等劇目。日本的古典戲劇“能樂”劇本《謠曲》中,也保存著《西王母》、《東方朔》等劇目

此外,在明清小說中常有演出“八仙”戲的描述:《水滸傳》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描述梁山好漢受招安後,皇帝大宴梁山好漢時,教坊司、禮樂司出演八仙慶壽的情景。明末小說《鼓掌絕塵》第三十九回中,描述五月十三日關聖生辰時,在三義廟正殿前搭戲台演戲,當正戲《千金記》開演前則先演了《八仙慶壽》。清乾隆年間進士趙翼《檐曝雜記》卷一“大戲”條中有一段文字:“……有時鬼神畢集,面具千百,無一相肖者,神仙將出先有道童十二三歲者作隊出場,繼有十五六歲、十七八歲者,每隊各數十人,長短一律,無分寸參差。舉此則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壽星六十人,後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來慶賀,攜帶道童不計其數……”記述的便是“八仙慶壽”的內容。

如今浙南一帶流傳的“八仙”戲與宋、元時期的“八仙”戲有淵源關係,但兩者之間有所不同。宋、元時期的“八仙”戲表現的是“神仙道化”和“隱居樂道”內容。到了明初,《蟠桃會》、《八仙慶壽》、《仙官慶會》等戲,則主要表現神仙慶壽和獻瑞、驅邪,成為歌舞昇平的吉祥戲了。從蒼南得以保存的“八仙”劇本看,角色上仍沿用南戲的“生、旦、淨、醜、外、末、貼”七種,但劇本本身幾乎看不出有何故事情節和戲劇衝突,僅是一種展演式的短本。從蒼南現仍在表演的“打八仙”形式來看,內容上雖表現了西王母慶壽的熱鬧場面,但僅是一種熱鬧的吉祥戲,借其熱鬧的排場來烘托節令氣氛,兼具祈福除煞的內容。特別是“八仙”中的“大八仙”,場面盛大,氣氛異常熱烈,需劇團的全班人馬上場,也有向觀眾亮行頭、亮角色、亮實力的作用。可見現仍在演出的“八仙”是從明代以後開始演變的吉祥戲。

劇目和程式

在蒼南得以保存的15套“八仙”戲劇本中,主要唱腔曲牌套數有:《點絳唇》、《新水令》、《油葫蘆》、《天下樂》、《神鶴令》、《混江龍》、《步步嬌》、《折桂令》、《雁兒落》、《僥僥令》、《收江南》、《園林好》、《喜遷鶯》、《沽美酒》、《清江飲》、《刮地風》、《醉花蔭》等。任何劇種的“八仙”戲聲腔均以崑腔為主,故上述“八仙”戲的劇曲除在宮廷及民間演出流傳外,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及崑曲巨篇《集成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等書中均有載錄,而且大多曲譜都將《賜福》、《上壽》列為卷首。《堆仙》所用的《新水令》、《水仙子》、《雁兒落》、《沽美酒》、《清江飲》等曲譜,被乾隆年間刊行的《綴白裘》列入雜劇部。

“八仙”諸劇的表演大同小異,或簡或繁,離不開仙官趕赴蟠桃會等情節。但各類劇目中出場的仙官並非全都是以鐵拐李為首的中八仙,而是以福、祿、壽三星和文昌星唱主角的較為普遍,《賜福八仙》則以下八仙之一的東方朔唱主角,只《堆仙》(又名《奉蟠桃》)一劇,由呂洞賓等中“八仙”為主角,表演時,八位仙人的戲服和冠帽皆有固定的色彩配搭,製作精美。這八套服飾,被稱為“八川一堂”。

《文武會》是最常見的“大八仙”,是舊時劇團的必備劇目,演出程式較為講究,至少要有25名以上演員才能完整表演,主要布景是場上壽字擺開三張桌子,桌上再擺三張靠背椅子,桌前、桌後各擺一排長凳,搭成三層蓮台。

主要演出程式是

:“蟠桃會”、“跳魁星”、“跳加官”、“跳財神”、“拜堂”共五項內容。全場戲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跳魁星”、“跳加官”和“跳財神”。演出中的魁星、財神、文武加官都是戴面具上場,其表演動作與戲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多有不同。“跳加官”像是一種獨特的舞蹈,“跳財神”又像一出現代的啞劇小品表演,雖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但生動活潑,又不一定完全受程式所局限,表演時,雙腳成大八字,雙膝彎屈半蹲,一步一跳,這種表演形式可追溯到儺舞、儺戲時期。

蟠桃會

先是值時、值日、值月、值年四功曹奉王母娘娘之令,打馬上場,赴四方提調諸路神仙趕赴蟠桃會,亮相後下。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上場,趕赴蟠桃會,亮相後下。天聾、地啞引文昌上場,周倉、關平引 武帝 君(關羽)上場,仙姑引麻姑上場,福、祿、壽、禧四星上場,亮相後下。功曹引各路神仙赴蟠桃大會,西王母在宮女的引路下駕祥雲上場,各路神仙行禮。王母在歡快的嗩吶聲中登上正中的高台就坐,文昌、武王向王母祝壽後,分登左右兩邊高台就坐。眾仙向王母祝壽畢,兩邊左右排列。全場人員擺成“壽”字狀的蓮花形高台,劉海出場賀壽。蟠桃會畢,各路神仙各自歸去。仙女啟、閉門戶後安歇。

八仙戲中“壽”字的排場很是講究,古時“八仙”分“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各有不同人物角色,《文武會》中沒有出現呂洞賓等“中八仙”,所以民間的一般傳說劉海是壽字中的一點,劉海上場後可作移動表演,方見這壽字是個活的。《堆仙》中的主角是以呂洞賓為代表的“中八仙”,故民間稱鐵拐李為“壽”頭,東方朔為“寸”,即壽字下邊的“寸”;但如果班主姓方,或者到姓方的大鄉里演出,則要倒置過來,由東方朔做“壽”頭,鐵拐李作寸。原因是東方朔的姓名中,有一個“方”字,如果把帶有方字的的神仙屈尊為寸,有辱姓方的尊嚴,所以,到姓方的大鄉里演出,只好讓鐵拐李屈尊去作“寸”了。

跳魁星

“魁星”叫文曲星,因是北斗七星之首而得名,俗說魁星主管文場、文狀元、四鼎甲、進士、解元、秀才全由他點出。在明清時期,科舉鄉試後,地方長官要操辦鹿鳴宴,宴請主考官、學政、各執事官暨新科舉人,慶賀國家考選得到賢才,這種鹿鳴宴上就有跳魁星舞的儀式。八仙戲中的跳魁星,魁星一般由丑角(或三花臉)演員扮演,演員武相打扮,戴藍面殼,左手捧斗,意斗量天下文章;右手持筆,意筆點狀元。踩“魁星鑼”(專用鑼鼓)鑼經矮步上場。出場亮相後,由後場樂手代為高聲念道(因演員的面殼是用嘴咬住,自己無法開聲):“魁星出華堂,提筆寫文章,麒麟生貴子,必中狀元郎!”面向三方觀眾表演連點三元,舞、鏇、踢,集優美、滑稽、力量為一體。把筆題空時,伴隨後場棒鑼聲響,並由後場人員代為高喊:“解元!會元!狀元!連中三元!”舞畢下場。

跳加官

據嚴長明《秦雲擷英小錄》云:“金元間始有院本,一人場內坐唱,一人應節赴焉。今戲劇出場,必須扮天官以導之,其遺意也。”跳加官里包含天官,這種表演形式源於金元的院本。明《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及孟稱舜《二胥記》第三出也記述了“跳加官”的內容,吳梅村《鴛湖曲》有:“雲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參軍舞鴝鵒”句,清人王芝祥解云:“即謂跳加官。加官面具,粉白如雪,故云‘雪面’”。

“跳加官”先後有“跳男加官”和“跳女加官”。男加官有“文加官”、“武加官”之分,一般只跳“文加官”,但逢開台或正月初一時必跳“武加官”。文加官一般由老生演員扮演,戴“九龍吊”頭盔,著紅蟒衣,執朝笏、條幅,戴白面三須臉帶笑容的面具,踏粉蝶兒鑼(俗稱加官鑼)上場,至台口即向觀眾拱手長揖恭賀新禧。三拜後,拿起預先置放桌上的條幅向觀眾展示,條幅一般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天官賜福”、“指日高升”、“恭喜發財”、“合境平安”、“五穀豐登”等頌詞。示畢,舞步下場。

關於文加官的說法民間傳說不一,有人說扮演的是魏徵,一次酬神演出唐明皇命楊貴妃唱花旦,自己演小花臉,獨缺老生,特請三朝元老魏徵扮演。魏徵見聖命難違,又怕朝臣們認出自己,特戴上面具上場。因年老行動不便,在台上只是出示預先寫好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條幅。表演逗樂了皇帝,唐明皇一高興,就將在場的人都加官一級,所以,後來稱之為跳加官,旨在祝福國泰民安,祝願仕子飛黃騰達(其實魏徵去世70餘年後明皇才登帝位,此說時間上差誤較大);有的說扮演的是五代馮道,此人滑稽詼諧,浮沉宦海,自命長樂老,故面帶笑容。武加官由武行演員扮演,不戴面具,頭戴簪纓帥盔,身穿長靠,足蹬高靴,手執朝笏,伴大鑼上場舞蹈。

據傳武加官扮的是唐朝郭子儀,因其上場有“驅魔除邪”的功能,又因他是所謂富貴壽考寧五福俱全的人物。“跳男加官”所戴面具,藝人稱為“加官殼”,面具的背面橫置一藤條,出台時演員以口咬住,因為這段表演沒有唱詞道白,不用開口,更主要的是,過去演出中間,如遇達官貴人蒞場,台上演出就停下來,演跳加官,遇有這種情況,演員把面具咬上,便可出台,演完後,也便於卸下。

女加官由旦角扮演,不戴面具,頭戴鳳冠,著紅女官衣,執朝笏,伴“百家春”(橫笛曲牌)曲上場,有的劇團表演時配有執官燈掌扇的宮女相隨。據傳,女加官扮演的是楊玉環,其披開手卷上的祝辭有“一品夫人”、“榮華富貴”、“福祿壽全”等,也有視喜慶內容和東道主的不同身份而選定。

跳財神

財神一般由二花臉演員扮演,戴財神面具,頭戴大帽,穿黑色或綠色蟒袍,手捧金元寶,伴大鑼大鼓踏財神步上場。見桌上有酒,大喜欲飲,又擔心酒後誤事丟失金元寶,急將金元寶藏起。藏好金元寶便暢懷大飲,酩酊大醉後,忘了藏寶處,又驚又急,手忙腳亂地四處尋找,終於找到,最後還是一一“送”給觀眾,在嗩吶曲中下場。據傳,財神是趙公元帥,真名叫趙公明,因玉皇大帝封其為正一玄壇元帥,又稱趙玄壇,陝西終南山人,秦時避世山中,修煉得道成仙,除瘟禳災,主持公道,凡求財者均能讓其稱心如意。

拜堂

“打八仙”的最後一齣戲是“拜堂”,由生、旦二人拜團圓。旦鳳冠霞帔,生宮花紗帽、紅官衣向觀眾行拜堂禮,在嗩吶曲中下場。劇團表演“八仙”戲,按規矩,請戲方要贈給劇團水果、紅包等,戲開演前就要將水果、紅包等一一擺在台前。“拜堂”是大喜大慶之事,一可滿足觀眾的大團圓心理;二是拜堂之後,新郎、新娘在樂聲中笑嘻嘻地一一端走水果等禮物,也顯示了當地頭家的大方。

“打八仙”演出在“文革”前夕被取締。經過多年封殺,很多劇目幾近失傳,蒼南縣文化部門所挖掘的15套“八仙”戲本,較完整地保存了民間八仙戲的舞台程式及唱腔詞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