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灸法

蒙醫灸法是具有蒙醫特點的一種傳統外治法。它不僅療效奇特,而且源遠流長。蒙醫灸療是在熱敷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概述

在秦漢之際成書的中醫巨作《黃帝內經》中指出:“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熿,故灸熿者,亦從北方來”(《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明了病療法的源頭及灸法當初的作用。而在1000多年前的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已經明確有蒙醫灸法的記載。
蒙醫灸法和中醫學的灸法一樣,它也是在人體各部相關的固定穴位或不定穴位上通過“灼熱”或“溫熱”刺激而達到調節氣血、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保健的目的。該法不僅具有適應範圍廣,療效卓著,見效快,復發率低,副作用小,經濟方便等優點。而且還順應了北方地區的地理氣候、生活環境和民族習俗等特點。蒙醫灸法對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病證均可治療,而對於“赫衣偏盛型”(近似風)、“巴達乾偏盛型”(可能近似寒)、“希拉烏素型”(可能近似濕)等療效尤為顯著,並對某些疑難重證的防治有其特殊的臨 床價值。因此,在發掘繼承蒙知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推廣是很有必要的。
用火鐮打燧石產生火星點燃白山薊絨來進行火灸是蒙藥傳統灸法。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取長補短,發明了多種灸法。同時,灸療工具也不斷得到改進,發明了不少灸器。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料,當時的蒙古醫們並非只用白山薊絨做灸,而用過檉柳灸法、紙屑灸法、銅灸法、金灸法、銀灸法。
檉柳灸法:這是用檉柳條做為灸具的一種灸法。檉柳條長15—20c,各有中指、無名指、小指般粗細。操作法是在固定穴位上敷九層藥紙,將切好的檉柳條的橫截面浸泡在沸騰的黃油里加熱後進行灸療。這種檉柳條灸法至今還流傳在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
紙棒灸法:這種灸法是在黃表紙上塗些硇砂一類藥物,搓成細條做為灸棒。紙棒的長約10—15c,根據操作需要而定粗細,大致與檉柳灸棒相近。灸法是灸棒的一端點燃之後手持灸棒,離固定穴靠近處進行間接烤灸。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聞名於烏拉特三個旗的一位醫師擅長於紙棒灸法。
銅灸法:這是用銅炙器具直接烤灸穴位的一種療法。椐鄂爾多斯醫學前輩們講,銅灸器具一直套用到近期。可是牧民們多數不用專門工具,而是把手洗淨後把銅勺子在秋季牛糞的火灰里燒熱後擦淨灰塵當做灸具。銅灸主治唇炎、癬症、金錢癬、口角炎等皮膚病。
金灸法:這是把金制灸器的尖端插入沸騰的黃(奶)油中加熱後烤灸固定穴位的一種療法。根據伊希巴拉珠爾的《白露醫法從新》一書中記載金灸法,說明十八世紀蒙古醫曾用過這種金制灸器。至於金灸器具有什麼樣的形狀,醫籍里沒有記載。1982年,筆者在巴彥淖爾市進行醫學史考查時,發現一支金制灸器。那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從外蒙古(今蒙古國)傳來的。巴彥淖爾市老懞醫敖斯爾先生珍藏此器一直保存到今天。
著作:十八世紀時,伊希巴拉珠爾在他的《甘露之泉》里用專章闡述了灸療法。對操作必備品,適應症、禁忌症、灸療穴位等方面做了較詳細的論述。同時在他的《甘露匯集》一書里也用專章論述了灸療,豐富了該療術的內容。
十九世紀羅布難能可桑卻丕勒在他的《蒙古醫藥選編》一書中設有“關於灸療”一章,分為灸用白山薊絨、適應症、禁忌症、烤灸穴位、烤灸程度、灸法效果等七個題目內容。在“烤灸穴位“一節里對一百三十多種穴位的取穴、主治等方面做了很詳的闡述。
灸療是用灸草炷或灸草條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的治病防病的一種療法。灸療有溫通經脈,調和氣血,調理體素,增強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功能。蒙醫套用灸療歷史悠久,如在《四部醫典·總則本》第六章外治段里有“蒙古灸”的記載;又如在中醫古代醫書《素問·異法方宜論》也有:“……其治宜變,故灸冊者,亦從北方來”的記載。說明灸若療法可能是北方蒙古族常用的治病方法。如今,在內蒙古自治區內外聞名的灸療名醫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圖旺扎布、烏蘭察布市的羅市桑沙德拉布等,不但擅長於灸若療法,且有所創造和發展。
灸療的適應症為消化下良、冒火衰敗、浮腫、水腫、痞病、寒性希拉性頭病、關節黃水病、療癰、炭疽、虛熱病、癲狂、健忘症、新舊瘡瘍、婦女赫依病和血病、赫依性腰關節傴僂、一切脈病,以及熱病後的多數疾病,皆可用灸法施治。總之,凡是巴達乾、赫依所轉化之一切寒性疾病,尤其是脈病、黃水病等,均適用灸法治療,效果顯著。
灸療的禁忌症為凡屬於希拉性熱症、血症、五官疾病、男生育脈道疾病。

操作方法

蒙醫灸法的灸材,分動植物兩類。植物多用廣泛生長於蒙古各地的白山薊草以專門加工精製的白山薊絨;動物,則以羊毛製成的氈為主。另外尚有用金屬製成的灸器施灸。
蒙醫灸法種類較多,根據灸法原料及方法的不同,可歸納如下四大類。
1.火灸類 主要藉助火的灼熱刺激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火灸又可分為五種。
(1)薊絨灸:將秋季採集的白山薊,放陰涼處陰乾後,置於木板上用木棒搗成棉絮狀,再經鹼水和磚茶水濕透晾乾為白山薊絨。視臨床需要,製成大小不等四種規格的圓錐形絨炷。此法臨床最常用。
(2) 木心灸:是指取出多年乾枯榆樹中的軟心,代替白山薊絨作為施灸的材料。
(3) 香灸:是指日常用的衛生香,視臨床需要和香的粗細靈活掌握。一般將一支粗香(直徑約0.2cm)或3支細香(直徑約0.1cm)捆在一起,點燃後按灸穴位。該法多用於嬰幼兒“赫衣偏盛型”(近似風)諸證。
(4) 火炬灸:亦稱火把。用細小棍一頭纏以棉花製成大 小不等的火炬形棍(大則如拇指,小則如小指 或更小),將棉花頭蘸上少許植物油(以不滴 油為佳)點燃後,以火苗迅速按灸病灶、此法 適用於炭疽或乳腺癌等。
(5) 艾灸:利用艾條,代替白山薊絨作為灸材。
2.蒙古灸類 包括油灸和“蘇海灸”兩種。
(1)油灸:將小茴香研細末與黃油拌勻, 塗於白淨的羊毛氈子上加溫後敷灸穴位或局部。或將一小塊白淨的羊毛氈子浸泡入黃油中煎煮後取出置於應灸的部位進行敷灸。古典醫著中稱為“蒙古灸”。主要適用於“赫衣偏盛型”(近似風寒)病或年邁體弱患者。
(2)“蘇海灸”:將山川柳加工製成粉筆狀兩個細棍(一頭略粗一頭略細,兩頭平,長約10cm左右)。將其一頭放入植物油里煎之。先在穴位上墊3~7層疏薄黃紙,取出油煎的棍,交替按灸在黃紙上,一般灸3~7次。此法主要適用於消化不良、胃脘脹滿、食道癌等。
3.金屬灸類 專用金屬製成的灸器,稱為金屬灸。金屬灸器由灸器頭和灸器座兩個部分構成。
(1) 金灸器:在灸器頭上鍍一層金而成。先將灸器頭加熱,把灸器座圓孔對準穴位施灸處,再以加熱的金灸器灸之。該法適用於毒性腫物、痞塊、陳舊性瘡瘍等。
(2)銀灸器:在灸器頭上鍍一層銀而成。其它構造和用法與金灸器相同。該法適用於“希拉烏素型”(黃水)癬等多種皮膚病。
(3) 銅灸器;利用銅類金屬,加溫後溫灸局部病灶。適用於小兒口角炎等。
4.藥物灸 利用某些藥物,對局部或穴位施以刺激或使其起泡,以達到灸法目的。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l)斑蝥灸;將斑蝥全蟲浸泡於食醋中,取醋塗於局部。適用於癬等皮膚病。
(2)蒜泥灸;將獨頭蒜切成一分許薄片,用針穿出若干小孔,作施灸墊;或將蒜搗成泥狀,塗於穴位或局部使其發泡。適用於“赫衣盛型”(近似風寒)痞瘤等。
(3)鐵線蓮灸;夏季採集新鮮鐵線蓮搗成泥狀,塗於局部,對某些“黃水型瘙癢”等皮膚病有效。此法流傳於民間,須慎用。

主治病證

據古典文獻記載,凡屬胃火衰退,消化不良,“巴達乾盛型”(寒性)浮腫證,水腫證,痞瘤病、寒性“希拉”(寒性熱證)所致的頭疼,四肢黃水症,癤癰,多種皮膚病、炭疽,虛熱證,癲狂病,癇證,一切脈絡病以及溫病後期等多種疾病均適應本法。
根據臨床觀察對某些常見病或疑難病,如慢性胃炎、結腸炎、胃下垂、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癲癇、骨質增生、胸椎或腰椎結核、風濕或類風濕等骨關節病,該法常獲較滿意的效果。

注意事項

1.凡屬“希拉”偏盛型(熱盛證)諸證和“血熱”偏盛型諸證,尤其對某一相關臟腑的“伏熱證”不宜施灸。
2.對要害器官上、筋和肌腱、血管等處,各部孔竅(九竅)男女生育脈、大血管等處禁用本灸法。孕婦腹部、腰骶部,應忌灸
3.如灸後出現高燒等意外情況應立即妥善處理。
4.施灸時首先對與“赫衣”相關穴位(若干個穴位)灸之,並按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
5.治療胃及消化系疾病,飽食及空腹時不宜施灸。
6.施術時應避免因飛濺火星而引起燒傷或火災。
7.術後應注意調理飲食起居。

主要參考文獻

明根巴雅爾。蒙醫灸法 中國針灸 1993;(2):3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