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戲曲演藝家]

null

基本信息

戲曲演藝家 葉青女士
葉青女士出身戲曲世家,自幼學習歌仔戲。1969年,台灣中視開播電視劇歌仔戲,葉青以“花田錯”一劇反串小生,一舉成名,開始踏入電視歌仔戲圈。1982年,葉青轉入“華視”,成立“華視葉青歌仔戲團”,主演了30多年的歌仔戲。葉青演出無數,獲獎無數。1993年以其傑出的成就,獲邀赴紐約領取“亞洲最傑出藝人獎”,另外還多次榮獲 “金鐘獎”,“終身學習獎”、“華視獎”等台灣重要獎項。2003年7月,在北京接受中央電視台的訪問,成為台灣歌仔戲走入中央台的第一人……
緣起
歌仔戲,是結合了閩南鄉土歌謠“錦歌”與“車鼓戲”而逐漸形成的地方劇種,直到現在歌仔戲(歌子戲)仍然是福建閩南地方觀眾最喜愛的戲曲。歌仔戲被先民從閩南帶到台灣,在台灣生根、茁壯,發展出有別於一般地方舞台演出形式的“電視歌仔戲”。台灣“電視歌仔戲”成了傳承閩南一帶歌謠、戲曲的奇葩。自1962年在電視上首播以來,其間曾引發“兒童逃學,農人廢耕”的盛況,影響了在台灣生長的一代人。時至今日,年長者還能耳熟能詳地吟喔出幾句《都馬調》,年輕一輩的也還記得小時候全家人一邊吃晚飯一邊看電視歌仔戲的情景。
在2003年的初冬,在台灣電視歌仔戲已經度過40載春秋的今日,我們在北京迎來了台灣歌仔戲圈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家――葉青女士,一起來聊聊台灣電視歌仔戲的流金歲月,以及她從事表演與創作歌仔戲的甘苦談。
半生戲緣:璀璨之後的快意人生
長達30多年,葉青這個名字一直是台灣歌仔戲的一個代表。但是出生於歌仔戲世家,自幼就接受歌仔戲薰陶的葉青,剛開始演戲時卻是根本和歌仔戲毫無關係——她是拍電影出身的。在閩南語電影盛行的末期,葉青進入電影圈,沒幾年,閩南語電影就開始沒落,葉青反而因為一次機緣,以“花田錯”一劇反串小生一炮而紅,這一次的亮相,注定了她長長的歌仔戲之路。
由於家庭的歌仔戲背景,使葉青由電影轉入電視歌仔戲一點也不困難。1米66的修長身材,便讓製作群認定是小生的絕佳人才。再加上她的扮相冷峻飄逸,出塵俊秀、魅力獨具,無論扮演公侯將相、君儒士俠、巧扮娥眉,都有不俗的氣質。在30多年的戲劇生涯里,葉青扮演的角色無數,如何恣意揮灑,她認為不僅要懂得戲文,更要懂得人性,而生活中的閱歷,正是她豐富人生和戲曲的要素。
歌仔戲的曲調自由,沒有固定格律,富有強烈的表現力,同樣的曲調,可用不同的感情、節奏去唱,也可以表現不同的情緒,所以同一齣戲,由不同的人表演,就有不同的味道。所以葉青每次在接到劇本之後,就會先分析角色的個性,在不同環境產生的不同反應,以求在演出時能塑造人物的全新形象。這樣的一份用心,讓葉青在藝術的追求上精益求精,也奠定了她在歌仔戲圈裡不可動搖的地位。
儘管享有盛名,私底下的葉青卻是內斂謙和的,她的巨星風範,並非是遙不可及。吃飯的時候她會笑笑地告訴你:我每餐一定要吃米飯,不然我就感覺吃不飽。據說她還有一個“白開水哲學”,就是每一頓飯吃畢,必須用原先吃飯的碗裝滿白開水,喝了這白開水之後,方能“水足飯飽”。她從來不諱言自己的貧困出身,所以她說:貧困中長大的孩子最能珍惜一點一滴,這也就是聖經上說的:“你當有衣食,即可滿足”。
《都馬調》唱四海:台灣歌仔戲的流金歲月
說起台灣歌仔戲,就不能不提到歌仔戲圈的三大小生。話說當年,台灣只有三個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這三台在名角兼製作人與主演的領銜下,分別由葉青、楊麗花、黃香蓮鼎足而立,這“三大小生”各自組織班底製作“電視化”的歌仔戲,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戲曲電視劇”。在電視媒體與名角製作的合作之下,歌仔戲在台灣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盛況,三家專屬電視劇團的成立,也意味著電視台將歌仔戲納為“商標資產”,足見得其招牌形象與廣告收益是有利可圖的,這對一向不入主流市場的戲曲來說,不啻是一次藝術和商業成功的結合。
在這三強鼎立的洪流里,葉青不改穩健嚴謹的態度,維持著每年一檔精緻傳統大戲的製作,以三波改良藝術劇作風格交替呈現在觀眾面前。葉青以其雍容大度、冷峻深情的風格神韻,自上世紀80年代便有“影友聯誼會”的組成;而為了讓觀眾享有新鮮感,在90年代中期變動了一次幕後製作群與演出團隊的班底,如與編劇陳永明合作《陳三五娘》,以傳統“四句念”的說唱道念,取代了當時頗為流行的“抒情造境式”的文本,散發出純樸地道的鄉土歌仔味。傳承與創新,是葉青對歌仔戲的責任也是反饋。用葉青自己的話說:“歌仔戲給我一個成名的機會,是一個“恩”,所以我對歌仔戲有一份使命感,我想讓歌仔戲傳承下去。”
驀然回首,歌仔戲與電視已經攜手合作了40年的歲月。遠在上世紀60年代台灣文化工業剛起步的時候,歌仔戲就挾著豐沛的民間資源,在有限的電視節目時段中攻城略地、擴張版圖;70年代以勢如破竹的聲勢,掌握了三家電視台的市場命脈;80年代在明星演員領銜主演兼製作人的模式下,確立了各自固定的合作班底;一直到90年代三台名角組團號召鼎足而立……這一路行來,電視歌仔戲走過的確實是睥睨一時、風光至極的黃金歲月。雖然現在歌仔戲在台灣已經逐漸淡出熒幕,但是可喜的是在閩南一帶,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都還有台灣電視歌仔戲的廣大戲迷,這也就是葉青說的:潮流是免不了的,但是劇種是不會被消滅掉的。不管什麼劇種都有它的觀眾,有觀眾就是它的價值存在。
冉冉紅塵眾知音:我演你看,都是愛戲的人
歌仔戲畢竟還是屬於戲曲,電視歌仔戲加入的是電視台商業製作的元素,失去的卻是和觀眾直接面對面所能感受的舞台效應。但是對於一個戲曲表演者來說,不管電視製作再怎么精美,還是很難放棄對舞台的懷念和興趣。所以在1992年,葉青為第一屆台北國際藝術節策劃了一出舞台歌仔戲,這是藝術節中唯一的台灣本土戲劇節目。為了加強長期演出電視歌仔戲的演員的肢體語言,葉青特地請了三位不同劇種的老師擔任顧問,希望能強化舞台上的肢體動作和傳統戲劇特有的舞蹈美感。後來這齣戲演出時,運用許多傳統身段,像是甩髮、踱步、短打、跪步、起霸,都是根據劇情發展所加強的舞台做工身段。
葉青回憶說:當最終幕的最後一首七字調樂聲奏起,我唱出“……替天行道斬罪囚”,一劍刺向鐵木花,霎時間劇場掌聲爆出,幕落下來,我自劇中人李志堅回神過來,跟著呼出一口氣,望著台下觀眾,一種任重道遠的心情油然而生。在這個冉冉紅塵芸芸眾生,透過歌仔戲能和這么多素昧平生的朋友,做一場有聲的交流,若說人間有情,歌仔戲就是我萬般心情維繫之所在。
或許有很多人難以想像,為什麼在歌仔戲沒落了之後,葉青還能繼續擁有廣大的戲迷?而這些戲迷之中,不乏兩鬢蒼蒼的老太太、根本沒趕上歌仔戲輝煌時代的年輕一輩,甚至還有遠在台灣千里之外,根本聽不懂閩南方言的湖北人、北京人、天津人…。這就是戲曲的穿透力,只要有人演,有人看,歌仔戲就能一直傳承下去,套用一句葉青的話,“自歌仔戲而生的葉青,要一直扮好戲給愛歌仔戲的朋友看;我扮(演)你看,都是愛戲的人,也都是我的知音。”而這些愛戲的人,就是薪傳歌仔戲的原動力。
後記: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以傳統文化為依託的歌仔戲已經失去當年的輝煌,面臨這個無法抗拒的現實,葉青選擇的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方式。其實這個“現實”,葉青在十幾年前就早有預備,她曾在當紅的時候就毅然從商,並且認為利用經商的錢來支援戲曲的製作,才不會出現勒緊肚皮談藝術的窘況。經商的觀念一直伴隨著葉青,從旅行社到房地產,再到現在的女媧石藝公司,她在歌仔戲之外找到了自己事業的另一片天空。
除了現在的固定工作,閒暇時,她也是個快樂的“玩石族”,和石頭接觸十幾年,葉青的定力像石頭一樣越來越深,修養也越來越好。篤信佛教的她說:人生不必太計較,該來的福份,就接受珍惜,該走的就讓它去。像現在她還是一個明星,走在路上很多人會注目,頭上好像頂著光圈,但是她提醒自己不要在意,總有一天她會退下來,走在街上無人相識。也許是虔誠禮佛的功力,使得葉青行止之間顯得雲淡風清,比許多藝人瀟灑自在了許多。對於她全心熱愛的歌仔戲,在大環境的種種限制下,她並不強求演出機會,這幾年反而一直默默地從事歌仔戲源頭的研究及資料整理,截至目前還算小有成就。
這個叱吒台灣歌仔戲圈的葉小生,在脫去當紅明星的光環後,在不遠離歌仔戲的氛圍中,甘於活在當下,享受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