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洞

萬象洞

萬象洞位於隴南市武都區白龍江南岸露骨山漢王鎮楊龐村的半山腰,距市區12公里。該洞己有2.5億年的歷史,是我國西北地區發現的一處規模之宏大,藝術價值之高,可與舉世聞名的桂林蘆笛岩,肇慶七星岩相媲美。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靈秀。位列中國四大名洞之一。其規模之大,藝術價值之高,享有“華夏第一洞”的盛譽,號稱“地下文化長廊”,又稱“地下藝術宮殿”。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開發旅遊點,國家4A級的風景名勝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萬象洞萬象洞

萬象洞位於隴南市武都區白龍江南岸露骨山漢王鎮楊龐村的半山腰,距市區12公里。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又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甘肅省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級景區。2004年被省委宣傳部批准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萬象洞海拔1150米,高出白龍江190米,但洞內濕潮潤滑,間有小溪流瀉,叮咚之聲

不絕於耳。也許是洞兩端相通的緣故,洞內氧氣充足,全年恆溫14℃,實是旅遊避暑的佳地。根據地質專家考證,該洞已有2.5億年的歷史了,是我國北方規模最大、景致最佳的特大溶洞,是中國“北方第一洞”。因洞內洞中有洞,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

萬象洞又名仙人洞,五仙洞,相傳五位仙人曾在此修煉。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岩洞)地貌。

洞內深不可測,洞內地形複雜,曲折迂迴。小者高闊不足1米,僅容一人爬行;大處高軒宏敞,縱橫百米之外。約36萬平方米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遍布,開發三大景區,即月宮、龍宮、天宮。

主要景點

明代碑刻《游萬象洞》明代碑刻《游萬象洞》

萬象洞形若蒼穹的洞口。洞上方刻有民國時甘寧青檢察使高一涵所書的“別有洞天”和趙朴初題寫的“萬象洞”等大字。進到洞內,是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就是第一景區——月宮。洞口有一形如臥獸的巨石,正向一形似滿月的透光石洞張望,好似“犀牛望月”,又像在審視出入遊人。這裡的鐘乳石奇形怪狀,光輝耀眼,或如旭日,或似曉月,或若雲霞,或恰仙草……放眼望去,處處奇珍異寶,花海果山,怪禽稀獸,五穀

豐登,真是萬象競秀,名日“萬象更新。”向前移動,美景層出不窮。那由無數石慢組成的長約10米,寬約2.8米的石簾,自空垂下,名曰“石簾垂布”,重重敲擊,迸發出雷鳴似的巨響。那宛如白玉雕就的五根石柱,俊秀挺拔,直指天穹,名稱“五嶽朝天”。還有從洞頂垂下的石鐘乳,和地上茁生出來的石筍,垂直相接,相距不到0.3米,起名“天地交泰”,俗稱“天針對地針。”

通過一道光潔的,地面上像砌滿了雲片似的走廊後,(即為“臥龍壩”)就來到了第二景區——龍宮。壩上有二龍蟠伏,鱗甲浮動,閃閃發光,仿佛觸之即飛。過“溜馬槽”則為“黃龍灘”,中有仙人“煉丹井”,深不可測。設有“仙人床”,床頭有“仙人枕”,壁上有“仙人燈”,床下有“仙人履”。內壁角有一小洞,高闊不足1米,深約1.7米,遊人爬行而過,是全洞最狹窄的地方,因涼風習習,故稱“風洞”。

萬象洞萬象洞

過了風洞,便進了天宮。進入一重又一重的門,穿過無數玉砌瑤階,雕樓柱石的崇樓高閣,美景會不斷地湧來。在這裡,人們可以解除一切羈絆,讓想像的翅膀自由飛翔:你說山,那裡

就有各種形狀的山;說水,就有奔騰的海和流淌的河;說樹,就有樹,樹上有飛鳥;說橋,就有橋,橋上有行人。

從洞內紀游題字來看,萬像洞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經吸引遊客,至今,洞內還留有北周、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100多面,詩詞題刻768首記多首,對萬象洞奇景百般撫唱,倍加讚賞。其中清代武都人賈廷琯的《萬象仙洞》最有代表性,他在詩中贊曰:“不是人世間,包羅萬象天。臥龍何日起?玉柱幾時懸?誰鑿鴻蒙竅,空留丹灶煙?洞深苔不滑,何處遇神仙?”

遊人至此,已行4.5公里,才遊了萬象洞的11個景區,120多個景點,只是萬象洞的一半。萬象洞到底有多長,至今誰也沒有走到盡頭。相傳,有豪興壯遊者,曾攜帶行李乾糧,宿於仙人床上,次日攀“天梯”,過“險道”,再行5公里,走遍諸洞,賞遍清景,至獨木橋,可聽見文縣的雞犬之聲。故當地有“萬象洞如整個山大”之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