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城

《明史》載,洪武三年(1307年),明大將軍李文忠率軍經歷萬全衛城,出塞攻克興和(今張北)。 1937年8月24日,日寇侵占了萬全城。 30日拂曉,萬全城解放,切斷張家口守敵西逃的道路。

次年,宣府鎮萬全右衛治所遷於此。正統三年(1438年)磚包城牆,周長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萬曆三十七的(1609年)重修而定型。城呈菱形而顯獨特。萬全縣城外牆保存完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萬全城原名右衛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萬全改衛置萬全縣,遂成縣治所並改稱萬全城。1983年因縣政府移至孔家莊而成為萬全鎮政府所在地。但其始終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萬全衛城俗稱“轎子城”。這是因為該城只開南、北二門,且兩門外均有瓮城。東、西兩側雖然無門,卻也築有突出城外的類似瓮城一樣的城牆,仿佛轎子兩邊的槓穿。兩條自然形成的河床分置兩邊,又如同兩條轎桿將轎子抬起。
《元史·太祖本紀》載: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命左萬戶木華黎率領的敢死隊前鋒,以其統帥的蒙古鐵騎乘勢突襲,橫掃撫州(張北)、野狐嶺,穿越狼窩溝黑風口、列陣於德勝口萬全城一帶,激戰於洋河北岸會河堡(今孔家莊),使金兵40萬大軍徹底崩潰,而金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成吉思汗親帥蒙古鐵騎一路攻城奪邑,直至奪取金國德興府(今涿鹿縣城),後因他中流失負傷,撤兵棄城,重返北地。 《明史》載,洪武三年(1307年),明大將軍李文忠率軍經歷萬全衛城,出塞攻克興和(今張北)。四年後,明大將藍玉又率軍經萬全城重克興和。永樂十二年(1415年),明永樂帝親帥六軍經萬全衛城,出征興和,迎戰瓦剌部頭領馬哈木,馬哈木敗逃。正統十四年(1449年,)萬全衛守備江福,與明英宗朱祁鎮密派的軍士高斌合謀,在野狐嶺設伏,將叛君事敵的太監喜寧擒獲,將其送京伏誅。
上世紀“七·七”事變後,日酋關東軍參謀長東長英機,率其機械化兵團先後突破中國第七集團軍副司令劉汝明的多倫、野狐嶺防線。萬全城居民為抗日的中國軍隊救傷員、送給養,做出了貢獻。1937年8月24日,日寇侵占了萬全城。藉口以搜查“化裝的中國軍人”為名,抓捕了城內農民37人,慘殺於城內東瓮圈,後人稱為“萬人坑慘案”。六天后,日寇脅迫20餘名城裡青壯年為之修路,工後,將他信集中慘殺於狼山溝,人稱“狼山溝慘案”。等戰犯東條英機的屠刀沾滿了萬全城居民的鮮血。在東條機械化師團侵占萬全城、張家口八角台的同時,國民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部防守的南口、懷來也被日寇阪垣征四朗師團侵占。於是,日本法西斯的兩個甲等戰犯東條英機、阪垣征四朗在張家口會見。在東條英機的策劃下,傀儡政權察南自治政府、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先後在張家口粉墨登場。
1945年8月14日,以晉察冀軍區的轄冀察區,平北分區的八路軍在耿飆、劉道生、段書權等將軍的率領下,八路軍萬全支隊積極配合主力部隊作戰,解放了萬全全境和萬全城。為解放張家口之戰與蘇蒙聯軍狼窩溝之戰,消滅日寇侵略軍和日偽政權,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11月,在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指引下,華北軍區場(成武)李(井泉)兵團分卓資山、隆盛莊、集寧三路,向張家口守敵合圍。30日拂曉,萬全城解放,切斷張家口守敵西逃的道路。待華北軍區楊(得志)羅(瑞卿)耿(飆)兵團在新保全全殲了傅作義主力35軍,於12月24日,解放了張家口,全殲守敵54000人。華北軍區二、三兵團將領楊得專、羅瑞卿、楊成武、李井泉、耿飆等在張家口勝利會師。
總之,萬全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近百年來,在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建立後,《野火春風斗古城》、《哀樂江湖、《小騎兵歷險記》、《馮玉祥》等影視劇在萬古城拍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