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會戰

萊比錫會戰

萊比錫會戰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發生在萊比錫城下,戰爭的一方是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瑞典組成的聯軍約30萬人,另一方是拿破崙一世統帥的法軍及萊茵聯邦的軍隊約20萬人。最後拿破崙失敗,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基本信息

簡介

萊比錫會戰 萊比錫會戰

1812年12月,拿破崙征俄失敗後逃回巴黎。翌年初,追擊法軍的俄普聯軍相繼攻擊法國駐歐各地守軍。拿破崙於4月率軍出境,企圖各個擊破進逼的俄普聯軍。5月,法軍取得呂岑會戰、包岑會戰的勝利,但因補充困難,於6月與俄普簽訂停戰協定。8月戰事重起。10月16日至19日進行萊比用錫會戰。聯軍集中30萬軍隊,向萊比錫附近的20萬法軍圍攻。16日,法軍儘管取得局部勝利,但因聯軍益增,被迫退向城郊,完全處於被動的防禦態勢。聯軍倚仗優勢兵力發起猛攻,結果法軍慘敗。雙方傷亡各6萬餘人。此役,是拿破崙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聯軍的勝利標誌著拿破崙戰略主動權的喪失,並使得法國占領的歐洲領上從此全部丟失 。

戰役經過

1813年10月16—19日,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聯盟(俄國、奧地利、大不列顛、普魯士、瑞典等國)中,雙方在萊比錫地域進行的決戰。因有許多民族的軍隊參加作戰,故被稱為“民族大會戰”。

萊比錫戰役前的軍事政治形勢對盟國有利。因連年戰爭而陷於民窮財盡的法國,在軍隊供給和後備兵員補充方面能力都已有限。盟國的企圖是以聯軍的兵力圍殲萊比錫地域的法軍。拿破崙定於10月16日對盟國波希米亞軍團發起攻擊,因為他預計盟國其他軍團這一天不能參加作戰。為迎擊由南方進攻萊比錫的施瓦岑貝格元帥指揮的波希米亞軍團(13.3萬人,火炮578門),拿破崙抽調出5個步兵軍,成兩線配置。第二線內還配置有4個騎兵軍。禁衛軍留作總預備隊,組成戰鬥隊形的第三線。繆拉元帥受命統率該集團(總計12.2萬人)。為迎擊貝爾納多特元帥指揮的盟國北軍團(5.8萬人,火炮256門)和布呂歇爾將軍指揮的盟國西里西亞軍團(6萬人,火炮315門),拿破崙將2個步兵軍和1個騎兵軍(共5萬人)調往萊比錫城以北,由內伊元帥統一指揮。宮內大臣貝特朗率1個軍(1.2萬人)在林德瑙附近正面向西展開。戰役開始前,僅波希米亞軍團和西里西亞軍團逼近萊比錫。當時,北軍團位於哈雷(距萊比錫30公里),波蘭軍團位於瓦爾德海姆(萊比錫以東40公里)。盟國參戰軍隊達30餘萬人(俄軍12.7萬人、奧軍8.9萬人、普軍7.2萬人、瑞典軍1.8萬人),火炮1385門;拿破崙軍隊(法國、波蘭、荷蘭、薩克森、比利時,義大利以及其他國家的軍隊)近20萬人,火炮700門。

聯軍統帥部根據亞歷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弗朗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決定於10月16日晨使用波希米亞軍團(編為3個集群和1個總預備隊)由南面發起攻擊。俄軍4個軍(分別由維特根施泰因將軍、歐根·符爾滕堡、帕連將軍和拉耶夫斯基將軍指揮)和盟國2個軍(分別由克萊瑙和克萊斯特指揮)編為第1集群(8.4萬人,火炮404門),由巴克萊—德—托利將軍統一指揮。普魯土軍和奧地利的後備隊(3萬人,火炮114門,由梅菲爾特將軍指揮)編為第2集群。第3集群(1萬9千人,火炮60門)也是由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編成,由久洛伊指揮。第1集群受命在賽費爾特斯海恩、克勒伯恩一線攻擊法軍;第2集群則應在蓋瑟爾和埃爾斯特兩河之間奪取所有渡口,並向法軍右翼實施突擊,第3集群的任務是進攻林德瑙,並奪取萊比錫城以西埃爾斯特河上的渡口。西里西亞軍團在梅克思、莫考一線由北面進攻萊比錫。

10月16日,巴克萊—德—托利率第1集群,分為幾個縱隊(各縱隊凌晨就在大佩斯納、克勒伯恩一線占領出發地位)發起進攻,從而揭開了萊比錫戰役的序幕。整個戰役包括爭奪利伯特沃爾克維茨、瓦豪、馬克克萊貝格,以及孔訥維茨和萊斯尼希兩渡口的激烈戰鬥。右翼克萊瑙縱隊占領了科爾姆山,左翼克萊斯特部攻人馬克克萊貝格城。

根據當時情況,拿破崙決定向戈薩方向在敵人戰役布勢中央實施突破。15時,繆拉指揮的騎兵(1萬人)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對戈薩實施迅猛突擊,打亂了聯軍的戰鬥隊形。步兵隨法國騎兵之後也轉入進攻。帕連將軍所部哥薩克和預備隊中的幾個騎兵團、俄國近衛軍和擲彈兵奉命迎擊拿破崙騎兵。俄國蘇霍扎涅特將軍指揮的112門制炮隊,配置於步兵之間。俄軍努力奮戰,於17時打退了法軍的進攻。法軍構想迂迴巴克萊—德—托利集群右翼的企圖也未得逞。

雙方在梅克思地域進行激戰。在聯軍的攻擊下法軍連連丟失陣地,髓時都有被包圍的危險,致使拿破崙處境大大惡化。10月4日,雙方各損失3萬人,未分勝負。聯軍繼續增兵(貝尼格森將軍指揮的波蘭軍團和貝爾納多特指揮的北軍團,總計11萬餘人),確保了數量優勢。10月17日,拿破崙準備讓步,建議進行和談,盟國未作答覆。當夜,法軍變更部署,拿破崙收攏軍隊,布署在萊比錫周圍。翌日凌晨,法軍沿孔訥維茨、霍爾茨豪森、茨韋瑙恩多夫,舍訥菲爾德、普法芬多夫、林德瑙一線已大致構成環形配置。這樣,拿破崙就在距萊比錫大約4公里處寬16公里的正面上層開了大約15萬人和630門火炮,從而使戰鬥隊形達到很大的密度,每公里平均有9000餘人和,39門火炮。

聯軍變更部署後,由南,北,東三面對法軍發起攻擊(從南面實施主要突擊)。激戰競日,拿破崙軍隊丟失許多村莊。兵力占優勢的盟國軍隊不斷發起攻擊,迫使拿破崙放棄防禦陣地,於10月6日夜間開始撤退。聯軍向萊比錫以西派出的部隊兵力薄弱,未能切斷法軍退路,造成一個嚴重錯誤。只是因為拿破崙軍隊過早地炸毀了埃爾斯特河上的橋樑,才使尚未渡河的部隊(2萬餘人)與主力失去聯繫而全部被俘。日終前,聯軍占領萊比錫全城。

影響

歷時4天的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最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結束了1813年戰局。雙方損失慘重:拿破崙損失近8萬人,火炮325門,盟國損失5.4萬餘人(俄國2.2萬餘人,普魯士1.6萬人,奧地利1.5萬人),最後以盟國的勝利而告終。俄軍擔負了作戰的主要重任,對聯軍取得萊比錫戰役的勝利起了決定作用。但是,如不是聯軍統帥部貽誤戰機,那么拿破崙的失敗將會更加慘重。奧地利奉行的是削弱而不是殲滅拿破崙軍隊的兩面政策,這阻礙了達成堅決的戰役目的。聯軍在軍隊指揮方面猶豫不決,軍隊行動互不協調,也缺乏統一的堅強指揮。受命統率聯軍的施瓦岑貝格實際上未能履行總司令的職責,而三國君主會議也未成為聯軍作戰的名符其實的統帥。這就使目標宏大的戰役企圖無法實現,造成行動猶豫,以致大批軍隊(1/3)就地待命未能參加作戰。在萊比錫戰役中,拿破崙的統帥才能未能發揮出來。他採取的作戰行動不如以往得力:分散使用了強大的預備隊,在決定性的地段上未造成必要的兵力優勢,基本上採用的是正面攻擊。萊比錫戰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它使法國失去了在歐洲的許多領地,加速了拿破崙的垮台。

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

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是萊比錫的標誌之一。它是博覽會城15,000 個文物古蹟中的一個,排位在科隆(12,000個) 和德勒斯登 (10,000 個)之前,成為德國的文物古蹟之都。

紀念碑高91米,有500級台階。碑體正面是高達十米的英雄浮雕,頂端是四個持劍而立的巨型戰士,德意志的民族主義甚至是納粹主義都可以從這裡找到起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特意在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前舉行隆重的誓師大會,此處也變成納粹主義最龐大的精神道場。

歐洲歷史上的主要戰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