萁子

箕子,胥名余,因封國於箕,爵為子,故稱箕子,是殷商貴族,性格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

箕子
箕子,胥名余,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年北),爵為子,故稱箕子。
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他因勸諫紂王,被囚禁。周滅殷之後,武王將他釋放。據傳,他不願仕周,逃亡到朝鮮,周武王就將朝鮮封給了他。《書經·洪範》中記載了他對答周武王的話,實際上是後人偽托的。碑,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的套用範圍很廣,有封禪和紀功的碑文,有寺觀、橋樑等建築物的碑文,還有墓碑。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記事,稱為“碑”;後一部分用韻文以讚頌,稱為“銘”或“頌”。《箕子碑》一文的“頌”,本處加以刪略。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集團,實行政治革新而獲罪,被貶滴到荒遠的邊郡為官,它的遭遇與古代賢者箕子的遭遇是有類似之處的。因此,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磊的,是借讚美箕子來寄託自己的信念和抱負的。所以文章雖以議論為主,但行文中卻蘊含著深厚的感情和無限的感慨。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後紂愈奢靡,旦夕酒作樂而不理政。箕子屢諫紂不聽。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於是箕子便披髮佯狂為奴,隨隱而鼓琴以自悲。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而囚禁之。武王滅商建周后,命召公釋放箕子,向箕子詢治國之道,箕子不願作周的順民,帶領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從今膠州灣東渡到朝鮮,創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後,箕子過殷(朝歌),見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 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這裡“狡童”系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今朝鮮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遺蹟。唐朝時,在朝歌南關建箕子廟,文學家柳宗元為其寫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間,在南門內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遺址尚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