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新四軍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艱苦卓絕的相持階段,劉少奇要求派得力的軍事指揮員來華中,擔當統一指揮各部隊軍事行動的重要責任。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實現了中共中央中早就提出的關於新四軍“領導中心”北移的要求,有利於獨立自主地發揮指揮職能,為後來新四軍新軍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

概述

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艱苦卓絕的相持階段, 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軍事摩擦,為了加強黨對華中抗日鬥爭的領導,1938年11月9日,中央任命劉少奇為中原局書記。 193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隴海路南的部隊及地方黨,無論在指揮上及建制上一概撥歸中原局管理。”劉少奇從延安到達華中後, 先在淮南作深入調查,對華中敵後抗戰形勢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認為江蘇北部“是有最大發展希望的地區”,向黨中央建議“把蘇北作為突擊方向”,“集中力量向這個方面發展”。黨中央採納了這一建議,抽調八路軍主力二萬人南下華中,要求江南新四軍抽調主力北渡,共同完成發展華中,開闢蘇北的任務。

劉少奇當時還面臨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解決江北各部隊的統一軍事指揮。他認為華中地區的部隊已經不少,大體上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地方武裝三部分,但隸屬關係不同,要使這些部隊密切配合共同打開蘇北抗日新局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有權威軍事領導機關是不行的。劉少奇為此多次請示中共中央,要求派得力的軍事指揮員來華中,擔當統一指揮各部隊軍事行動的重要責任。

中央要求劉少奇先擔這副擔子。1940年1月19日, 中央書記處通知項英:江北的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歸中原局指揮。八路軍一些部隊陸續開到華中後,毛澤東、王稼祥、朱德又在1940年6月1日指示: “對華中我兵力布置,軍委已有原則電報,今後一切具體行動由胡服之命令實行之,克誠、雪楓、彭朱等均應服從胡服之指揮。”

劉少奇對此很著急。他認為華中這局面。一個人實在照顧不過來,自己對軍事本來不熟悉,要指揮這么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萬一出了差錯,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6月22日,他再次上書毛澤東、王稼祥、朱德、彭德懷,懇請中共中央迅速委派軍事指揮員來,解決華中部隊的統一指揮問題。他在電報中說:目前華中部隊均分散各處,將來在戰略以至戰役上均須配合行動,華中環境各方面均較華北更複雜,困難更多,而我部隊內部在建制上、指揮上亦不完全一致,問題亦多,在目前迫切需要成立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的華中總司令部(公開名稱另定)。目前江北指揮部能力過弱,不能照顧華中全局,我個人在軍事上多少還是外行,且有黨政各方面的工作,在軍事上是不能負責的,因此請中央迅速考慮這個問題,派人到華中來負軍事責任,或朱德、彭德懷中來一個,或稼祥來,或八路軍三個師長與陳毅中來一個。

五天后,中央的答覆來了,1940年 6月27日,毛澤東、王稼祥、朱德致電劉少奇等“現華中確應成立統一的指揮,但只能有大會後才能設法。現華中部隊統歸胡服(劉少奇)指揮”。

蘇北抗日局面打開後,根據地擴大了, 劉少奇決定儘快把中原局的指揮機關移往蘇北。

1940年10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陳毅並告劉少奇等: “同意陳毅統一蘇北軍事指揮,同意劉少奇去蘇北與陳(指陳毅)會合,布置一切。”

1940年11月7日,劉少奇和黃克誠等到達海安。即與陳毅、 粟裕一起研究共商整個華中根據地的建設大計。

這時, 劉少奇再次向中央陳述建立華中統一的有權威軍事領導機構的意見。1940年 11月10日劉少奇在海安致電中共中央“我已到陳毅處, 為統一華中軍事指揮起見,提議由中央任命陳毅同志為八路軍、新四軍華中各部之總指揮,並加入中原局為委員。如葉希夷同志到華中,即由葉任總指揮,陳毅副之。”電波從海安飛向陝北延安, 這是劉少奇1940年11月7日同陳毅會合到海安三天后打給中央的電報。

兩天后(11月12日)中共中央正式批覆:同意葉挺過江後, 以葉挺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在葉挺未過江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復電另外加了一句:“並決定,以胡服為政委,葉、陳、胡統一指揮所有隴海路以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

統一指揮問題解決之後,劉少奇工作順手多了。劉少奇、陳毅等一面調兵遣將布陣華中,一面抓籌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和蘇北政權機構。

劉少奇在海安籌組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期間,如皋的日偽軍經常出來騷擾。如皋距海安僅20餘公里,日偽軍挑釁對華中總指揮部的安全是明顯的威協。陳毅、粟裕等決定狠煞煞日偽軍的囂張氣焰,打個勝仗向即將誕生的華中總指揮部獻禮。粟裕親自到三縱,與陶勇等制訂了殲敵方案。

11月中旬,如皋城出來200多日偽軍向新四軍挑釁, 三縱前沿部隊按陳粟首長部署,故意派出少量人員與敵周鏇,將驕橫的日偽軍一步步引誘到如皋北邊的戴莊、油坊頭四叉河口,日偽軍以為我新四軍人少,槍聲也越打越稀,認為新四軍頂不住了,放心大膽衝過河來。

這時,新四軍預先設伏的部隊突然猛烈開火,當場打死打傷日偽軍30餘人,其中還有一個日軍中隊長,其餘日偽軍倉皇逃竄

戰利品很快送到海安。陳毅代表參戰部隊向劉少奇贈送1件日本軍用大衣,並將指揮刀送給劉少奇作紀念,劉少奇連連稱讚指戰員打得好。笑著說:“天天照這樣打,小鬼子連老本都要賠光哩!”

11月17日,在華中的黨政軍領導數百人云聚海安,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簡稱華指)成立大會在蘇北海安西寺(即祗樹禪林)廣場舉行。劉少奇在大會上宣布了中共中央決定,陳毅在會上作《關於當前形勢及華中我軍任務的報告》。海安一度成為華中抗戰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為全國人民關注的地方。

海安西寺即成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後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即從原中山堂後邊搬到西寺藏經樓二樓辦公。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使共產黨在華中的抗日武裝形成一個整體。中共中央規定總指揮部的指揮範圍,跟中原局的指揮範圍不同,去掉了“長江以北”的限制,也就是包括對江南部隊的指揮。這就便於從戰略上統一指揮、統一意志、統一策略,有利於避免因分散不集中而遭日偽頑各個擊破的危險。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使共產黨在華中的抗日武裝指揮中心脫離了國民黨統治區,擺脫了國民黨的監視和控制。實現了中共中央中早就提出的關於新四軍“領導中心”北移的要求,有利於獨立自主地發揮指揮職能。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調整了共產黨在華中的主要領導人。劉少奇出任總指揮部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要“項英同志在皖南部隊移動事宜就緒,經重慶來延安參加七大。”這有利於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華中地區的順利貫徹落實。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的成立,為後來新四軍新軍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當皖南軍部在突然事變中遭滅頂之災的嚴重情況下,新四軍並未因此而失去指揮中心,並能在很短時間內重建軍部,全賴有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這個機構。

11月23日夜,劉少奇、陳毅離開海安,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於11月24日中午移至鹽城文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