莠去津污染源

莠去津是選擇性內吸傳導型芽前土壤處理除草劑,也可作芽後莖葉處理。環境中污染物主要來源於農業上的套用。

莠去津的主要用途

莠去津是選擇性內吸傳導型芽前土壤處理除草劑,也可作芽後莖葉處理。主要通過植物根部吸收並向上傳導,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枯死。它的殺草譜較廣,可防除多種一年生禾本科和闊葉雜草。通常加工成可濕性粉劑和懸浮劑使用,適用於玉米、高粱、甘蔗、果樹、苗圃、林地防除馬唐、稗草、狗尾草、莎草、看麥娘、蓼、藜、十字花科、豆科雜草,對某些多年生雜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對玉米有較好的選擇性(因玉米體內有解毒機制)。易被雨水淋洗至土壤較深層,對某些深根草亦有效,持效期也較長,但豆類作物和桃樹敏感,易產生藥害。

莠去津的主要來源

主要來源於農業上的套用。

環境遷移、擴散和轉化

莠去津在環境中的持留期較長,半衰期一般為60~150d。莠去津噴灑到土壤和作物表面後,僅有一小部分落到靶標上,大部分進入土壤,滲漏到地下水或直接污染地表水。莠去津在某些土壤表層中的消解分為兩個階段:最初12d衰變一半,而後47d衰變一半。切斷污染源1a後,在農田灌溉水中仍能檢測出莠去津的殘留;在作物生長期內也可以在作物體內檢測到莠去津的殘留。殘留在土壤中的莠去津可以與Cd、Zn、Cu等重金屬結合形成複合物,也有一部分與土壤腐殖質相結合,且通過自然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無法去除這些結合殘留物。土壤或沉積物中殘留主要通過地表徑流、淋溶、濕沉降等途徑進入地表水或向下沉積進入地下水,從而對水生生態環境和人類飲用水源構成威脅。此外,少量莠去津可以通過揮發和浮塵進入大氣,並通過乾沉降和濕沉降返回地面。因此,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全球性。

莠去津在土壤中性質穩定,分解慢,它在土壤中的殘留與土壤有機質含量、pH值、膠體組成與含量等理化性質密切相關,有機質含量和膠體含量較高的土壤一般吸附容量較大,其中有機質含量是決定吸附最主要的因子。一般認為,莠去津在酸性條件下被質子化,質子化的莠去津被帶負電的土壤膠粒吸附得更加緊密,不易吸收;而在鹼性條件下,莠去津沒有質子化,淋溶性增強。

莠去津在土壤和水體中降解包括化學和生物降解過程,其中化學降解包括光解和水解。莠去津在環境中光解除與其自身的性質有關外,還與光照強度、土壤或水體的物理性質以及化學環境有關。不同波長的光照射時莠去津降解的速率不同,波長為260nm的紫外線作用時的光解速率最快。當土壤粒度較小時,莠去津的光解速率較大,光解的深度也較大。光解速率在濕土壤中比干土壤中要大。土壤pH值對莠去津光解也有重要影響,酸性或鹼性土壤中對莠去津光解均有促進作用。土壤中腐殖酸和表面活性劑的存在均能夠加速阿特拉津的光解,且它們之間存在著協同作用。在水中莠去津的化學水解較生物降解強烈,pH值對莠去津的水解過程有強烈的影響,在酸性或鹼性條件下水解非常快。在土壤中,土壤腐殖質、黏土礦物可催化莠去津的化學水解。

微生物降解是莠去津在土壤中遷移轉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許多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對莠去津的降解起主要作用,微生物可利用莠去津作為碳源、氮源,使莠去津降解,釋放出CO而發生徹底礦化降解。莠去津降解代謝的速度和程度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較大,主要原因是其三氮環不易受微生物攻擊而發生開環,微生物對莠去津的降解還受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pH值等因素的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及其對莠去津的降解受環境溫度和pH的影響都較大,並且往往培養溫度和pH值條件協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及其對莠去津的降解代謝。另有研究表明,缺氧的環境條件也能夠抑制微生物對莠去津的降解。在土壤含水量飽和的情況下微生物對莠去津和DEA(脫乙基莠去津)的降解速度比在不飽和土壤中的要快得多;而莠去津在0~30cm的表層土中降解速度較在270~300cm的土層中降解速度快。

高含量的有機碳和黏土,則能夠增加河口沉積物對莠去津的吸收和羥基化作用;而有限的碳源則有利於莠去津最終降解為DEA,並通過沉積物到達地下水。金屬離子也可以影響莠去津的降解。Cd 和Pb離子的共同存在能夠促進莠去津的降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