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話

荔枝話

荔枝話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林嗣環的作品。

原文

泉郡佳荔類多,其知名者曰火山;曰早紅,熟最先;曰桂林,一名野種,又名椰鍾,系出粵東,碩身而聳肩,又氣韻微減;曰進貢子,其瓤不涇,出阪田傅會元家;曰狀元紅,推錦田為上,楓亭次之。若筆香、麻餅,則山荔之總名也,熟最後,貌頗寢。噉時已與龍眼同薦冰盤矣……有名陳家紫者,疑即蔡譜(指蔡襄《荔枝譜》)中所云小陳紫者,泉郡有之不一二邑,邑不一二家,家不一二株。

荔枝話原文翻譯

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於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後,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並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看到它三天以內的變化情況的人。

作者

林嗣環,字起八,號鐵崖,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官橋鎮赤嶺後畲(現駟嶺村)。他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中進士,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湖舫集》、《過渡詩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為國中語文課文。
林嗣環不僅是一位博學善文的著名文學家,而且是一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在封建官場一片污濁腐敗的境況下,他潔身自愛,實在很有幾分煢煢孑立的悲劇意味。當時藩王府曾派兩個人到林嗣環處言事,那兩人騎馬直上公堂。林嗣環把他們拉下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虧得當地撫軍勸解,林嗣環才倖免遭難。林嗣環“善為文”,卻“不善為官”。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順治十三年,他為減輕民役賦而寫《屯田疏》,被蓄意謀反的耿尚二藩誣告落職。但正是他的“不善為官”,不肯同流合污,使他贏得百姓愛戴,丹青留名。假如林嗣環當年平步青雲,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那么,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不過是讓官場多了一個庸庸碌碌的封建官僚罷了,林嗣環就不是著名文學家林嗣環了。
他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攻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登進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簡隨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備兵海南時,恩威兼濟,兵民愛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錮婢,禁投充,禁株連,禁民借營債,粵人嘖嘖頌之”。為減輕民眾役賦,抵制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順治十三年,被二藩誣告落職。被捕之時,民眾悲聲載道。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下刑部獄西曹就計無果。“帝念三任勤勞。暫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復審平冤獲釋,詔升廣西左參政”。嗣環經歷磨難,無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後因貧以死,妻子晨夕不繼,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夢齎葬於昭慶寺西沙泉石,並搜其著作四冊存之。“歷四十年,族侄標光始訪得之,改葬於御屏山麓”(今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玉鬥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達進士兵學道鐵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學華亭墓。乾隆丁丑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對嗣環尊崇備至,每每攜幼恭誠拜謁,以期子侄學而有成。在嗣環故鄉,還流動著“黃井祝天”、“虎崆耕讀”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其它:
《荔枝話》是一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林嗣環的故事
“站起來!”隨著塾師不怒自威的喊聲,從窗外慢慢探出一個六歲光景孩子的腦袋。他身上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手中拿著放牛的鞭子。
塾師和學子們紛紛走出私塾。“你叫什麼名字?”塾師俯下身子關切地問。“我叫林嗣環,家住赤嶺後畲。”孩子用鞭子指了指不遠處的村落,又不問自答地作介紹:“父林之粟,兄嗣禎。我很喜歡聽先生講課,已來偷聽半年有餘了!”“那你就來讀書吧!”“我家窮,供不起我讀書!”塾師頷首捋須良久,忽靈機一動:“嗣環,請你進學堂坐一會兒好嗎?”
塾師安排嗣環和眾學子坐好,攤開紙筆,宣布考試開始。結果讓塾師始料莫及、心花怒放,林嗣環這個從未上過學堂的放牛娃,妙語連珠、辭清意暢的作文,令那班鄉紳富賈的紈絝子弟,瞠目結舌,難望項背。
塾師磨破嘴皮磨穿鞋底,用免收束修、資助筆墨、接濟家用等條件,博得林之粟的首肯,讓嗣環進私塾跟班旁讀。
嗣環邊幫父親勞作,邊努力攻讀。公元1615年,嗣環7歲那年,大學士黃景坊不信他能“勵志自研”、“日記萬言”,特地對他進行面試,也被他的聰慧天資所折服,便破例收他為“伴讀”。嗣環自此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學業更是突飛猛進。
第一次參加鄉試,主考官認定字字珠璣之文,絕不可能出自乳臭未乾的窮孩子之手,武斷地判定為“抄襲”。
落榜蒙冤的嗣環受盡白眼。有天早上,他像往常那樣到黃井打水,可鄰居們已暗相串通,故意於前夜將水桶全收進屋內。打不到水的嗣環默立井旁,對天發誓:“士可辱,志不可奪!我定愈加發奮……”忽然,井底訇然有聲,井水漫上井盤。至今,嗣環故居門前這眼黃井的水位,仍遠高於旁側的池塘水面,成為福建安溪縣赤嶺後畲一大景觀。
子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嗣環落第不落志,“黃井祝天”後的日子,更付諸“虎崆耕讀”。公元1642年,34歲的林嗣環中舉人。繼之又蟾宮折桂,順利通過會試,高中進士。嗣環的軼事,在其故鄉代代相傳。□林鍊金
林嗣環不僅是一位博學善文的著名文學家,而且是一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在封建官場一片污濁腐敗的境況下,他潔身自愛,實在很有幾分煢煢孑立的悲劇意味。當時藩王府曾派兩個人到林嗣環處言事,那兩人騎馬直上公堂。林嗣環把他們拉下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虧得當地撫軍勸解,林嗣環才倖免遭難。林嗣環“善為文”,卻“不善為官”。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順治十三年,他為減輕民眾役賦而寫《屯田疏》,被蓄意謀反的耿尚二藩誣告落職。但正是他的“不善為官”,不肯同流合污,使他贏得百姓愛戴,丹青留名。假如林嗣環當年平步青雲,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那么,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不過是讓官場多了一個庸庸碌碌的封建官僚罷了,林嗣環就不是著名文學家林嗣環了。
他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攻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登進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簡隨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備兵海南時,恩威兼濟,兵民愛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錮婢,禁投充,禁株連,禁民借營債,粵人嘖嘖頌之”。為減輕民眾役賦,抵制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順治十三年,被二藩誣告落職。被捕之時,民眾悲聲載道。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下刑部獄西曹就計無果。“帝念三任勤勞。暫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複審平冤獲釋,詔升廣西左參政”。嗣環經歷磨難,無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後因貧以死,妻子晨夕不繼,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夢齎葬於昭慶寺西沙泉石,並搜其著作四冊存之。“歷四十年,族侄標光始訪得之,改葬於御屏山麓”(今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玉鬥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達進士兵學道鐵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學華亭墓。乾隆丁丑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對嗣環尊崇備至,每每攜幼恭誠拜謁,以期子侄學而有成。在嗣環故鄉,還流動著“黃井祝天”、“虎崆耕讀”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林嗣環走馬上任之際,正處於清朝初期,國家已經統一,經濟也得到了恢復,因此,有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來進行貿易。可是,有些地方官員卻為了個人利益胡作非為,有個外國商人運貨到朱崖這個地方,當地軍官因貪圖船上的貨物,要殺人劫貨。林嗣環知道後,堅決予以制止,他說:“我雖然是一個書生,但至少也是朝廷派來的,我有權管這件事,你們為了個人利益而殺人,會引起國家和外國的不和,我就是死了也不讓你們這么乾!”當地軍官沒有辦法,只好放外國商人回國。
當時,“三藩”中的兩股地方勢力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都在廣東,他們放縱部下,欺壓老百姓,林嗣環最看不慣這種事。一次他把欺壓百姓的士兵抓來鞭打,放走了無辜的老百姓,巡撫李端吾帶兵衝進官署,要抓林嗣環。林嗣環把脖子一伸,說:“要殺就殺吧!不必多言了!我如果怕死,就不會鞭打犯罪的士兵了!”李端吾自知理虧,只好悻悻地走了。
林嗣環為官時,採取了一系列有益於人民的措施,例如禁止雇用奴婢,禁止捉人沖軍,禁止一人犯罪株連全族等。他還建議軍隊要自己開荒種地,減少人民的負擔。林嗣環提出的這些措施,深得民眾的擁護,也觸犯了一些官員,他們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戴在林嗣環的頭上,林嗣環被捉到朝廷問罪。在上司面前,林嗣環憤怒地控訴了耿尚兩個地方勢力的罪行。於是,耿精忠被調到福建,而林嗣環也被革職為民,充軍邊疆,後遇大赦放歸。
從此,林嗣環流落在杭州湖畔。他整天仰天長歌,痛抒自己對時政的不滿。當時一些出名的文人如錢牧齋、吳梅村、朱竹宅等,非常敬重林嗣環的為人,慕名和他結交。由於心情憂鬱,饑寒交迫,林嗣環病死在西湖邊。他沒有兒子,死後,他的屍骨幾經輾轉,最後由他的侄兒帶回,葬在故鄉安溪。
林嗣環不僅是一個憂國憂民、剛正不阿的官員,還是一個出色的作家。他一生寫下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如《湖舫集》、《過霞詩》、《海魚篇》、《嶺南紀略》等。他的文章光怪陸離,不同凡響,礌砢鬱積不平之氣,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靂聲。他和民眾打成一片,因此文章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逼真感人。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記敘文《口技》,確切而真實地記敘了我國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語言樸素,描寫生動,構思巧妙,充滿了藝術情趣。
說起傳統名篇《口技》,一般國中生人人皆知。因為,在中國的教育史上,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語文教科書篇目不斷增刪,但這篇300餘字堪稱中國古代散文上乘佳作、聲情絕妙的短文卻從未被刪減過。《口技》的作者就是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林嗣環。
歲月的流逝淹沒了多少紅塵俗世,300多年來,林嗣環這位清代著名文學家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依然令人們念念不忘。林嗣環的“善”與“不善”,對後人不正是一種啟迪嗎?
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湖舫集》、《過渡詩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為國中語文課文。《荔枝話》是一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這些著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
。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記敘文《口技》,確切而真實地記敘了我國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語言樸素,描寫生動,構思巧妙,充滿了藝術情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