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小灰蝶

荔枝小灰蝶

荔枝小灰蝶屬於鱗翅目,是一種常見的昆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中型蝶類,觸角棍棒狀,黑褐色,鞭節各節間有一環白色的鱗毛,棒狀節末端黃白色。後翅有細小的尾狀空,長6-8毫米。臀角內側有一圓形突,圓突中央為一黑色點,周圍黃色,外圈黑褐色。腹部背面紅色,腹面
灰白色。
雌雄異型。雌體長12-17毫米,翅展29-42毫米,前、後翅灰褐色,但反翅後緣灰白色。雄體長14-16毫米,翅展36-41毫米。前翅基部紅色,前緣和外緣具一條黑褐色帶;後翅基部和前緣黑色,其餘為紅色。

近球形,底平,頂部中央微凹,長0。55毫米,寬0。8毫米,卵表面具多角形的刻紋。

幼蟲

體粗短,扁圓筒形,末齡幼蟲體長16-20毫米,紫灰黃色,背面色較深。頭小,常縮入胸部,取食時伸出;後胸和腹部第1、2、6節灰黑色,後端斜截,胸、腹足短且隱蔽。

圓筒形,粗短,體長13-16毫米。背面紫黑色,有褐斑和棕黃色短毛。腹面淡黃色。

生活習性

此蟲在中國華南地區年發生3-4代,以幼蟲在樹幹表皮裂縫或洞穴內越冬。第一代幼蟲於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為害荔枝果實。幼蟲歷期14-16天,預蛹歷期2-3天,蛹歷期7-11天。成蟲晝出,第2、3代成蟲產卵在龍眼果蒂基部,卵受害較重。幼蟲一般從果實中部蛀入,取食果核,每一頭幼蟲一生可蛀害2-3個果實,夜間轉果為害。當果實長大至果肉包滿果核,極少受其侵害。被害果一般不脫落。幼蟲老熟爬離害果,在樹幹皮層裂縫等隱蔽處化蛹。

防治方法

對此蟲的防治,一般可結合防治異形小卷蛾兼治,但對蟲口密度較大的果園,還應作針對性的防治。

人工防治

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抵抗力,科學修剪,將病殘剪除,調節通風透光,保持果園適當的溫度,結合修剪,清理果園,減少蟲源。
清除園地上落果。冬春季實行樹幹塗白,以殺死部分越冬蟲蛹。檢查幼果,及時摘除蟲果。
保護和利用天敵。避免使用廣譜性藥劑。
可適當選擇較抗蟲的品種。早、中熟品種易發生蟲害。

藥劑防治

重點抓好荔枝早熟品種第2次生理落果高峰後和在龍眼幼果果肉(假種皮)開始形成至果肉包滿果核前酌情噴藥1-2次。掌握在羽化前噴在樹幹裂縫處,羽化始盛期後均勻噴在樹冠。可用18%殺蟲雙水劑300-400倍加90%敵百蟲800倍液,或5%(10%)高效滅百可乳油3000倍液,或30%雙神乳油2000-2500倍液噴霧。防治蛀蒂蟲、異形小卷蛾的多種藥劑可兼治小灰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