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棵

荊棵

學名黃荊,是一種灌木生長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北達秦嶺淮河;非洲東部經馬達加斯加、亞洲東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荊棵是山東部分地區對黃荊的叫法,主要是濟寧、泰安、萊蕪、臨沂、淄博地區為主。 荊棵根外形滄桑有力,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常被盆景愛好者培植成盆景。 荊棵現名牡荊、荊條、黃荊,是馬鞭草科的一種落葉灌木。 其果實(黃荊子)及根、莖、葉入藥;四季均可采,以夏秋採收為好,根、莖洗淨切段曬乾,葉、果陰乾備用,葉亦可鮮用。

生長習性

叢生於山野間的小灌木。

地理分布

灌木生長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北達秦嶺淮河;非洲東部經馬達加斯加、亞洲東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荊棵是山東部分地區對黃荊的叫法,主要是濟寧、泰安、萊蕪、臨沂、淄博地區為主。

荊棵荊棵

牡荊Vitexnegundo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Mazz.

別名:牡荊、布荊、黃荊、黃荊條、黃荊子、荊棵、荊梢子、荊條、荊條果、荊條棵、荊子、夢子、土常山、蚊香草、五指風、五指柑、午時草、小荊、齒葉黃荊、黃荊柴、牡荊葉、埔姜、中間黃荊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四棱形。葉對生,掌狀複葉,小葉5,少有3;小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鋸齒,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通常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厘米;花冠淡紫色。果實近球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產華東各省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於山坡路邊灌叢中。日本也有分布。

莖皮可造紙及制人造棉;莖葉治久痢;種子為清涼性鎮靜、鎮痛藥;根可以驅燒蟲;花和枝葉可提取芳香油。

1932 年裴鑒發表的中間型,其特點,葉緣有較多的粗鋸齒,而不是深分裂的小葉,根據我們觀察很多標本之後,覺得這一變型的葉形和鋸齒,與荊條不同,但與牡荊很相似,故將它作為牡荊的異名。

功能用途分類: 醫藥

《藥典》。【苗藥】功用同黃荊《苗醫藥》。毛葉黃荊:葉藥用,用於慢性支氣管炎。並可祛蚊《湘藍考》。

全株:辛、微苦,溫。祛風化痰,下氣,止痛。用於咳嗽哮喘,中暑發痧,胃痛、疝氣,帶下病,風濕關節痛。葉油(牡荊油):祛痰,止咳平喘。用於咳嗽痰喘。

植物用途

荊棵盆景荊棵盆景

古代又名楚,用來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稱“荊楚”, 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荊在古代還用來製作婦女的髮釵,稱為“荊釵”。後來還演變成謙稱自己的妻子為“荊室”“拙荊”,或簡稱為“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