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岡

茨岡

《茨岡》是一首敘事長詩,寫於1824年。茨岡,是對吉普賽人的另一個稱呼。這首詩由瞿秋白1933年翻譯,但有一小部分沒有完成,1937年曾發表在武漢時調社出版的詩歌期刊《五月》上,1939年由上海萬葉書店印成單行本。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補完未完成的譯文,印發了這個單行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文學小叢書中的一本。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茨岡茨岡

副標題: 文學小叢書 第三輯 101

作者: (俄)普希金

譯者: 瞿秋白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1959.4

頁數: 39

定價: 0.10

叢書: 文學小叢書

統一書號: 10019-1239

內容簡介

《茨岡》是一首敘事長詩,寫於1824年。茨岡,是對吉普賽人的另一個稱呼。這首詩由瞿秋白1933年翻譯,但有一小部分沒有完成,1937年曾發表在武漢時調社出版的詩歌期刊《五月》上,1939年由上海萬葉書店印成單行本。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補完未完成的譯文,印發了這個單行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文學小叢書中的一本。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1837年)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十九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普希金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少年早慧,七八歲便學著寫詩了,成年後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並且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普希金1817年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後,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鄉村》等。1820年,普希金創作了第一部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寫下《短劍》(1821年)、《囚徒》(1821年)、《致大海》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1年)、《強盜兄弟》(1822年,未完成) 、《茨岡》(1826年)等浪漫主義敘事長詩和歷史劇《鮑里斯 戈東諾夫》表達了詩人嚮往自由的政治情緒。1826年普希金被召回莫斯科,他的創作高峰隨之到來。其中有《別爾金小說集》《吝嗇的騎士》《致西伯利亞的囚徒》《青銅騎士》《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以及修改完成詩體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誌《現代人》。

普希金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興趣和感情。1830年1月他曾請求沙皇當局,允許他隨同派往中國的使團訪問中國,但遭到拒絕。20世紀初普希金被介紹到中國,第一部漢譯俄國文學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兒》,中譯書名為《俄國情史》、《斯密士瑪利傳》、又名《花心蝶夢錄》。普希金的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譯,有些作品甚至有幾種譯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