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洋村

茜洋村

茜洋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鎮,被譽為“閩東延安”,多年以前,村中有著發達的水運,是附近三十多個鄉村的貨物集散地。如今的它雖然不再擁有昔日繁華,但這個“枕山、臨水、面屏”的古村卻魅力依然,這裡的溪水、奇石、古碼頭、還有那流米石傳說依然閃耀……

基本信息

簡介

在村口,清澈的溪水緩緩地沿村而過,一座古樸的石橋橫架在溪面上,石橋連線著福安市溪(柄)樓(下)公路,是村民們通往外面的交通要道。橋邊一棵古榕樹拔地而起,蒼勁茂盛。一塊碩大岩石依偎在樹幹下。小橋、流水、古樹、巨石構出一幅美妙的田園風光,令人不禁停住腳步站在石橋上靜靜地傾聽著流水、鳥鳴聲。

風景

一座“媽祖廟”便坐落在茜洋溪邊的一塊空地上。在公路沒有修建之前,茜洋溪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它上游連線著霞浦、柘榮,下游通往賽岐港。茜洋村正是位於這條水上交通線的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村中的古街正是它的見證。據說,當時老街上經營著各種商號,如茶莊、布莊、魚貨店、裁縫店、國藥店等,林林總總擠滿古街的兩邊。趕集時,四方的畲漢山民雲集這裡,小街上到處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而村裡的許多村民正是靠著這條水路謀生。他們以放竹排、從事水上運輸來養家餬口。眾所周知,媽祖廟,是祀莆田湄洲林默這位海上女神的。傳說她善觀天象,熟悉水性,常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拯救遇難船員,被漁民、船民視為航海和水運的保護神。而媽祖廟的興建,說明了當時茜洋村水運的發達。據了解,從乾隆六年至光緒八年(公元1741~1882年)間,福安境內共建天后廟10多座,以茜洋媽祖廟的規模為最。這座始建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的媽祖廟,由倒座、天井、正殿、後院以及天井兩側的廂房組成的院落式建築,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但2006年的夏天,這座歷經了一百五十餘年滄桑的媽祖廟在桑美颱風中毀壞了,現正在重修中。

百米壩瀑布 百米壩瀑布

除了供人瞻仰的“媽祖廟”,河畔的古碼頭遺蹟似乎也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繁華歲月。在村民的指引下沿著河壩上的一條小斜坡,徐徐而下,河邊那由一塊塊石頭平鋪而成的幾十米長的平地便是古碼頭的遺蹟了。經過了近半世紀的荒廢,碼頭早已被淤泥和水草所侵蝕著,顯得十分荒涼,不禁令人唏噓!要想重見當年的場景已是不可能了,也只能站在其上感受一下這裡昔日的繁忙,想像著當年有多少鹽貨布匹從這兒登岸結集,然後走進周邊的千家萬戶;或是順流西下,直奔賽岐,衝出白馬港。曾經的茜洋村因為茜洋溪上的水運而名揚周邊。上世紀50年代的一條茜安渠讓茜洋村再一次地為人熟知。在與隔溪相望的溪柄鎮坑邊村之間,有一條長124米、高1.4米的攔河壩,將茜洋溪攔腰截斷,溪水被引入與水壩相連的一座三孔水閘,緩緩注入一條6米寬的人工渠,流出村莊。這便是福安歷史上一項浩大的水利工程———茜安水利。遠遠望去三孔水閘猶如一座拱橋,橋面的石欄桿上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小石雕。而這座水閘最特別之處就在於中間閘口的上方一塊青石板上鏤刻的北京天安門了。“正是這個細節,人們都戲稱它為北京橋。”吳玉弟指著石板上的天安門笑著說道。而旁邊的一道石碑則默默地向人訴說著這道水利工程當年創造出的種種輝煌。1958年6月1日,一條長達126華里的茜安水利工程全線動工。這條水利從茜洋村一直延至灣塢鄉深安村。一萬多名技工和民工頂烈日、冒酷暑,戰洪水、迎寒風,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以沖天的幹勁艱難鏖戰150天,在福安興修水利的歷史上鑄起了永恆的豐碑。站在這座氣勢恢宏的引水工程壩址上,看著茜洋溪的水被引到水渠內悠悠而過,近半個世紀前那熱火朝天的工程建設場景仿佛在眼前浮現。

遊玩 遊玩

至今,這一水利工程不但仍依然忠實地呵護著下游的萬頃良田,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假日休閒的好去處。每當夏日來臨,源頭壩址便成了人們遊玩休閒的好去處,尤其是攔河壩上游的溪水,水面如鏡,波光粼粼,青山倒映風光旖旎;攔河壩下游溪床上則分布著大面積潔白的鵝卵石,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這裡不僅風光迷人,天然的浴場也吸引著眾多游泳愛好者前來戲水消暑。茜洋村村口有座麒麟山。山上常年青翠,景色迷人。山中還有許多形態豐富的奇石。山上的兩座寺廟與山裡的奇石也都有著不解之緣。

位於山麓的一座古寺叫“自然寺”也稱“橋頭寺”。這座寺廟的大殿由一塊天然巨石覆蓋而成,因此又被稱為“奇岩寺”。茜洋溪及茜安水利碧水澄流繞寺門前而過。曾有人賦詩稱誦:奇岩古蹟南山前,疊石玲瓏亦洞天;遊客夏來頻避暑,行人到此盡停鞭。寺前巨石上刻有“天然奇石”四個大字,寺門對聯云:山水雄奇開精合,煙雨漂渺護法門。

站在“奇岩寺”的大殿內,仰頭瞻望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讓人更為驚奇的是,佛像旁的一道僅容一人而過的幾節石階後竟還有隱藏著一個岩洞。吳玉弟告訴記者,這個岩洞冬暖夏涼,小時候一到夏天他和小夥伴們就躲到此處納涼避暑。記者還從一位長期在此出家的尼姑口中得之,寺內的這個岩洞也招引著許多香客和遊人到此探幽。“天然景寺展雄壯,巨石蓋成廣殿堂。”這一詩句正是該寺的最好寫照。

該寺不知始建何時,據說曾經幾度興衰,民國時期重建,1978年重修。2000年前後再次重修,中殿左側上新建觀音閣一座,右側下新建誦經房、客廳、廚房,四層樓閣壯麗雄觀。今年又新建殿堂,寺廟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茜洋村口又一處獨特的景觀。

在“奇岩寺”旁有一條小石路一直通往山頂。山頂還有一座寺廟叫“流米寺”。乍聽這一名字,腦中是否有大米嘩嘩的不斷流出的畫面?原來這座古寺因寺中的一塊“流米石”而得名。關於它還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傳說古時候寺內住著一老一小倆和尚。而這塊石頭有個流米口,能自己流出白米來,不論寺里香客有多少,都能正好讓他們吃個飽。有一天,老和尚出門了,留下小和尚一人守寺。這個急性子的小和尚嫌流米石出米太慢,就拿鑿子將出米口鑿大,於是白米就大把大把地流了出來。米越流越多,小和尚慌了,趕緊拿棉被來堵住出米口,可是這么一堵,流米石就再也不出米了。如今這塊傳說中的神石仍留在山頂上,石身上赫然刻著“流米石”三個大字。在流與米字的下方果然有一凹陷處就像是傳說中流出米的那道出口。雖然人們都知道石頭內能流出米是個天方夜譚的傳說,卻著實吸引了許多遊人前往看看,體味那古老的傳說。

觀音山 觀音山

茜洋溪畔探游掠影

沿著通往“閩東延安”柏柱洋的福安市溪(柄)樓(下)公路,不到十分鐘的車程,但見茜洋溪與源自柏柱洋“紅領巾水庫”的小溪交匯處,有一座小橋,過橋後的左側,一棵巨大的榕樹拔地而起,蒼勁茂盛。在榕樹華蓋一樣的蔭翳下,一塊形似臥虎的巨大岩石與其相依相偎。小橋、流水、古樹、巨石所組成的入村關口,使得坐落於茜洋溪畔的溪柄鎮茜洋村增添了幾分古樸與神秘,吸引著過往行人駐足流連、探幽攬勝。

見證滄桑的茜洋媽祖廟

走進茜洋村,首先見到的建築物便是歷盡滄桑的茜洋媽祖廟,這是茜洋溪曾經作為主要水運線路的歷史見證。

媽祖廟,亦稱天妃宮或天后宮,祀莆田湄洲林默神靈。林默是宋代的一位傳奇人物,善觀天象,熟悉水性,常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拯救遇難船輯,被漁民、船民和舟商尊為“海神”,俗稱媽祖,被視為航海和水運的保護神。媽祖廟的興建,說明航海和水運的發達。

茜洋溪上游連線霞浦、柘榮,下游通往賽岐港,而茜洋村正是位於這條水上交通線路的一個重要村落。村裡的老者說,該村歷史上有不少人以放竹排、從事水上運輸為生。據了解,從乾隆六年至光緒八年(公元1741—1882年)間,福安境內共建天后廟10多座,以茜洋媽祖廟的規模為最。這座始建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的媽祖廟,由倒座、前庭(天井)、正殿、後院以及天井兩側的廂房組成的院落式建築,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

正在重修中的茜洋媽祖廟

歷經150年的風風雨雨,特別是隨著茜洋溪水運退出歷史舞台,茜洋媽祖廟早已難覓當年的風采,甚至長時間被廢為鋸木場。但說起廟中供奉的媽祖聖母神像之靈聖,村民們津津樂道,如數家珍似地舉出一個個讓你信服的事例。他們說,當年茜洋溪流上往來如織的竹排從未發生過重大事故,甚至遭遇多次特大洪水和超強颱風的肆虐,破舊的廟宇和土塑神像依然安然無恙。據介紹,旨在弘揚媽祖精神和媽祖文化、提升茜洋村對外知名度的茜洋媽祖廟重修工程正在實施當中。

豐碑不朽的茜安水利

茜洋村與隔溪相望的溪柄鎮坑邊村之間,有一條長124米、高1.4米的攔河壩,將茜洋溪攔腰截斷,溪水被引入與水壩相連的一座三孔水閘,緩緩注入一條寬約8米的人工渠,悠悠然流出村莊。這,便是福安歷史上一項浩大的水利工程——茜安水利的源頭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