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理

范學理,男,1931年8月生,遼寧省凌海市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個人簡介

范學理,男,1931年8月生,遼寧省凌海市人。中共黨員,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02年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進入第二輪)候選人;2003年被提名為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候選人,2005年被提名為傑出科學家候選人。現兼任遼寧開採鑑定中心主任、國際地學與遙感學會(GARS)遙感用戶套用委員會(UARS)合作主席(2005-2007),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事、理論與方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遙感套用協會理事,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煤炭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煤礦開採損害技術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深層岩石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以及《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副主編,《科技導報》、《礦山測量》、《地理信息世界》《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編委。 已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25名,博士生13名,指導博士後兩名。
1957年8月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採礦工程系礦山測量專業,留校任教。1960年被國家派往原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攻讀副博士學位、研究礦山開採地表岩層移動理論。1964年獲副博士學位畢業回國,在原北京礦業學院繼續任教。1973年調到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先後擔任阜新礦業學院科研所岩體力學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副所長、所長,科研處處長等職。長期從事礦山開採沉陷理論與治理工程研究工作,並承擔碩士生及博士生培養與指導工作。科研足跡遍及我國東北、華北及華東主要煤礦區。在地層控制、開採沉陷理論與損害防治工程方面有精深研究,對開採沉陷學科有重要建樹。研究成果以礦山開採沉陷理論為核心,在采動岩體物理與數值模擬、地表下沉計算理論與方法、礦山采動損害評價體系建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所創建的全新地層控制理論與工程體系,為礦山開採沉陷防治技術開創了途徑,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 多次赴波蘭、俄羅斯、加拿大、西班牙、韓國、義大利、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合作研究、學術交流和學術訪問。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數字礦山理論與關鍵技術、三維GIS與地學建模、遙感-岩石力學及遙感套用、礦山開採沉陷及控制、礦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課題27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出版學術專(譯)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三大檢索80餘篇次, 國內外學術引用500餘次)。

研究成果

(1)通過采場上覆厚硬岩層托板式控制作用及煤岩強度機制的實驗(及試驗)研究與理論分析,提出了托板控制理論和條帶開採最佳化設計的原則,建立了條帶開採寬度與煤柱寬度、岩層移動與地表沉陷的計算公式,形成了建(構)築物下壓煤條帶開採最佳化設計與沉陷分析的技術方法,推廣套用面寬;
(2)將熱紅外遙感引入礦壓與岩石力學領域,進行遙感-岩石力學交叉創新研究,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岩石受力遙感物理現象與災變前兆,揭示了岩石受力災變過程的紅外輻射特徵與規律,受到國際關注,拓寬了岩石力學與遙感科學的研究範疇,為岩石受力災變的監測預報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與技術途徑;
(3)將GIS技術引入礦山,在礦山空間信息處理與建模方面進行創新研究與軟體開發,提出了廣義三稜柱(GTP)地學空間模型及相應的空間算法,開發了真三維地學建模軟體平台GeoMo3D,在礦山、城市地質、岩土和水利工程領域得到套用;
(4)引入數字地球思想,倡導了數字礦山理念,提出了數字礦山內涵、目標、框架與關鍵技術,並組織進行數字礦山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促進了數字礦山學科和數字礦山工程建設,有效地引導了我國礦業學科與科研的創新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