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食粥》是一篇文言文章,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樂以及儉樸的品格。

介紹

范仲淹:

范仲淹像 范仲淹像

(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漢族。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原文

范仲淹家貧,就學於南都書舍,日煮粥一釜,經夜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其二,斷齏數莖啖之。留守有子同學,歸告其父,饋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敗矣,留守自訝曰:“大人聞汝清苦,遺以食物,何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饌,後日豈能復啖此粥乎!”

字解

1)南都書舍:即南都書院。

2)釜(fǔ):鍋。

3)畫:劃。

4)齏(jī):醃菜或醬菜。

5)啖:吃。

6)留守:官職名稱。

7)同學:一起學習。

8)置:放。

9)既而:不久。

10)悉:全,都。

11)敗:壞,腐爛。

12)大人:指自己的父親。

13)聞:聽說。

14)遺(wèi):饋贈,贈送。

15)何:為什麼 。

16) 蓋:因為。

17)安:安定。

18)遽(jù):一下子,立刻。

19)饌(zhuàn):菜餚

20)後日:以後。

21) 歸:返回。

22)清苦:清淡貧苦

23)饋:贈送;贈與。

24)大人:指自己的父親。

25)饋以佳肴: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佳肴。

26)范置之,既而悉敗矣:范仲淹(將食物)放在了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

譯文

范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天天煮米,來做一大鍋粥,經過一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和一些醃菜吃。留守有個兒子和他一起學習,那個留守的兒子要回到家鄉陪父親,臨走前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菜餚。但范仲淹放在了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留守的兒子說:“家父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是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么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些粥呢?”

中心啟示

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樂以及儉樸的品格。

范仲淹不要饋贈的原因是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有人說,苦難是一所學校。從某種意義上說,清苦是一件好事,它能催人奮進,它能培養人的意志。

——摘自《文言文啟蒙讀本 修訂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