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士大學

英士大學

經浙江省政府決議,省立戰時大學於 1938年 11月開始籌備,1939年2月正式辦公。1939年5月定名為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分設工、農、醫三院於松陽、麗水。1942年5月英士大學內遷雲和、泰順,12月經行政院決議改為“國立英士大學”,1945年11月遷至永嘉,1946年3月奉令移址金華。1949年8月為金華市軍管會接管,並解散了英士大學。其院系併入浙江大學、復旦大學。

基本信息

簡介與人物

基本資料

英士大學

英士大學校

英士大學受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廳領導。其內部學制組織可分兩階段:1939年至1943年為省立大學時期,設農、工、醫三院,下設農藝、農業經濟、畜牧獸醫、土木工程、機電工程、套用化學、醫學、藥學等8個學系和農學、合作兩專修科;1943年至1949年為國立大學時期,一度曾將工學院劃出,增設法學院,後將醫學院停辦,工學院仍劃歸,又增設文理學院。這樣至1948年共設法、農、工、文理等四學院,增設法律、政治、經濟、中國文學、哲學、外國語文學、史學、數學、物理、化學、森林、機械工程和電機工程等學系。
英士大學歷任校長為:許紹棣、吳南軒、杜佐周、何炳松、周尚、楊公達、湯吉禾、鄧傳楷等。

相關人物

陳其美,字英士,生於1878年,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早年在桐鄉當學徒。1903年春,受留學日本的弟弟影響,放棄從商道路,來到上海求學。1906年夏,東渡日本,先入東京警監學校,學習警察法律,時常和革命黨人交遊。該年冬,陳其美宣誓加入同盟會,立志推翻滿清政府。1908年春,陳其美從東京回到上海,投身於國內的反清鬥爭。1911年廣州起義失敗後,陳其美等人召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簡稱中部同盟會)成立會,總機關設於上海,陳其美負責實際工作,積極策劃支援長江流域的革命運動。武昌起義成功後,上海的革命黨人加緊籌划起事回響。1911年11月3日起義軍占領閘北巡警總局,陳其美等人發表演說,宣布上海反清獨立,接著向上海縣城猛攻。4日,攻破江南製造局,上海宣告光復,陳其美出任滬軍都督。

歷史與評價

1939年2月,抗日的烽火燃燒了大半箇中國,這時戰時大學正式開辦。5月為紀念辛亥革命先烈陳英士為國殉難,改名為浙江省立英士大學,當時英大校徽圖案就取樣英士銅像,許紹棣為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0月26日英大開學,有工、農、醫三學院,校址在浙東。農學院在松陽白龍圳,設農藝、農業經濟、畜牧獸醫3學系;工學院在麗水三岩寺,設土木工程、機電工程、套用化學3學系;醫學院在麗水通惠門,由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改組而成,設醫學、藥學2系;此外還有農學、合作兩專修科。1940年秋還辦了特產專修科,內設茶業專修班。

抗戰期間,校址一再播遷。1942年5月,校址播遷雲和。12月29日行政院第606次會議決定:“東南聯合大學歸併英士大學,而將英士大學改為國立。英士大學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正擬辦理移交手續之際,1943年2月新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吳南軒辭職,移交之事被迫拖後,直至5月12日行政院會議決定,改任東南聯大籌委會設計委員兼文學院院長杜佐周為英大校長,兩校移接工作方得著手實施。6月2日,教育部指令東南聯大文、理、商三學院併入暨南大學,法學院與藝術專修科併入英士大學,7月底所有移交工作全部結束。這樣增設了法學院。1943年3月,英大師生在杜佐周的帶領下,轉遷至泰順司前,師生多達800餘人。由於司前容不下這么大的規模,將醫學院搬遷到距司前五公里外的里光村;又將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國立北洋工學院以此基礎復校;1945年6月6日重長教育部的朱家驊又電令恢復英大工學院。7月醫學院停辦,浙江省立醫專以此基礎復校。

英士大學英士大學藏書
1945年11月英大再遷永嘉。1946年3月奉令移址金華,由工學院院長周尚代理校長。暑假遷畢,但校舍無著,借用天寧寺、民房,乃至原監獄的房子。6月調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任英大校長,何因病未能赴任,由楊公達繼任校長。1947年4月23日又由總務長周尚代理校長,6月由湯吉禾繼任英大校長。後又增設文理學院。這樣1948年有文理、法、農、工四個學院,增設法律、政治、經濟、中國文學、哲學、外國語文學、史學、數學、物理、化學、森林、機械工程和電機工程等學系,及行政、財政、會計三個專修科。附設公路管理、農業等專修科。行政組織計分教務、訓導、總務三處。

1949年教育部長朱家驊任命教育部總務司長鄧傳楷為國立英士大學校長,鄧校長本救國不忘育才之意,義不容辭,一肩抗大責。危難時期辦學,可謂篳路藍縷,艱苦備嘗,學校經費匱乏,教職員工薪水不足部分,鄧校長就把祖傳布莊的賣布所得全部貼光,這樣諸教授盡學相授,鄧校長又擇才施教,使莘莘學子,皆有奮勉之心,困而學之,學風為之丕變,校譽日隆,蜚聲國內外。此時設有工、農、醫、法、文理等5個學院,20多個系科,2800名師生。

1949年8月25日,由於校名是紀念陳英士,囿於極左時勢,英士大學被金華軍管會解散,少數校友受冤坎坷,則各心存戒備,同學間鮮有交往。對此舉,政府某領導曾以地方失之輕率而表示惋惜。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初步的大學院校調整計畫內,英士大學遭裁撤廢校,部分科系併入復旦大學。

英士大學創校伊始,在日寇鐵蹄下,校址一日三遷,但是始終弦歌不絕。校長擇才施教,教師盡學相授,學生克難苦學。該校各系人才輩出,遍布於工農業中、醫衛界、經濟界、政法界、教育界、科技界、文化藝術界,皆卓有成就、頗多建樹者。法律系學生為司法界重鎮,會計系學生多為名會計師,建築系學生亦為名建築師,人才濟濟,不愧為名教名校。只可惜“陳英士反共”,英大被砍掉,其實陳英士1916年被袁世凱暗殺,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反共之說實屬無稽。1978年後,撥亂反正,史學界統一認識,終於確認陳英士為辛亥革命先驅,討袁烈士。英士學校及師生名位亦得以逐步糾正、恢復。

英大校友曾經在台集會,校長鄧傳楷以當時諸同學生活艱困,聚餐費用均由其支付,可說校長請學生之佳話。
1986年金華創立英大校友會,次年,編成全國性的《原英大校友通訊錄》。
1988年3月12日英大(杭州)校友會假省府大樓五號樓正式成立,由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民進副主委、英大校友吳畏主持。各地如上海、北京、南京、成都、福州等均先後組成校友分會或小組。杭州成為校友聯絡中心。原老浙大、浙農大、浙醫大等各位校長、書記都確認英大系前身之一部分。英大(杭州)校友會且得到浙江大學校友總會承認,成為分會級團體成員,又被“浙江省高校校友會聯誼會”接納為組成成員,推舉孫懷仁、姜亮夫、周鳴錚、王季午、董太和等5位英大老師為名譽會長。
自1988年至今,英大(杭州)校友會工作活動正常有序,從不間斷。除平常探訪、聯絡各地校友、互通信息,增進情誼外,堅持每年舉行一次各地校友聯誼年會,堅持編髮內部刊物《英大校友通訊》,堅持每季召開校友理事會一次,不定期聯絡“台北英大旅台校友會”和“美、加英大校友聯誼會”數次,送往迎來。還曾海內外互動,商議試圖分步復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