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憎

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詞,梵文原意為“熱”,因為印度氣候炎熱,宗教徒便把受熱作為苦行的主要手段。現在一般比喻為實踐某種信仰而實行自我節制、自我磨練、拒絕物質和肉體的引誘,忍受惡劣環境壓迫的人。

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詞,梵文原意為“熱”,因為印度氣候炎熱,宗教徒便把受熱作為苦行的主要手段。現在一般比喻為實踐某種信仰而實行自我節制、自我磨練、拒絕物質和肉體的引誘,忍受惡劣環境壓迫的人。
苦行僧是指修行苦行的團體。(幾乎所有宗教都有)
僧是僧伽(梵sam!gha,巴san%gha,藏dge-h!dun)的略稱。意譯為眾、和合眾。梵漢語合稱為僧眾、和合僧、僧團。古代印度,無論是政治上的共和制團體,或職業性的組織團體,或宗教性的團體,皆稱為sam!gha或gan!a,因此,一般而言,三人以上始稱為僧伽(sam!gha),三人或二人則稱別眾(gan!a)。
苦行(梵dus!kara-carya^、tapas,巴dukkara-ka^-rika^、tapo,藏dkah!-thub)
為求解脫、或達到某種願望所采那折磨自己的修行方式。佛典中所說的苦行,主要指印度諸外道為求生天而採用的修行法。此種修行方式,種類繁多,方式怪異。有以灰塗身、有拔髮,甚至也有吃糞便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雲(大正50·245a)∶
‘如哺多外道、離系外道、髏外道、殊征伽外道四種形服不同。數論外道、勝論外道二家立義有別。哺多之輩以灰塗體,用為修道,遍身艾白,猶寢之貓狸。離系之徒則露質標奇,拔髮為德,皮裂足皴,狀臨河之朽樹。髏鬘之類以髏骨為鬘,莊頭掛頸,陷枯磈磊,若冢側之藥叉。征伽之流披服糞衣,飲啖便穢,腥臊臭惡,譬溷中之狂。爾等以此為道。’
依《大涅盤經》卷十六與《百論》卷上所載,苦行外道約有如下六類∶
(1)自餓外道∶不羨飲食,長久忍受飢餓。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2)投淵外道∶在寒冷時進入深淵忍受凍苦。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3)赴火外道∶經常熱炙身體、薰鼻,甘心忍受熱惱。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4)自坐外道∶不拘寒暑而經常自裸,並坐在空地上。執此苦行為得果之因。
(5)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為住處,寂默不語。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6)牛狗外道∶認為人的前世是牛、狗,於是持牛狗戒,啃乾草、吃髒東西,只求生天。執此苦行為得果之因。
《維摩經》等經所說的‘六師外道’之中,第四種‘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及第六種‘尼犍陀若提子’,即屬於上述苦行外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