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蟬

三世中各尊佛,因為依照超凡脫俗的緣故,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世俗禪心之五,釵頭鳳西風急,黃葉墜,舉杯花下圖一醉。 明心見性之五,入山秋雨灑清淚,西風掩柴門。

苦蟬,佛學居士,當代禪佛詩人,別號:苦楝樹上一隻蟬。

個人履歷:

苦蟬出生於南昌北郊,因受當地馬祖道風薰陶,自幼學佛,精通洪州古禪,持馬祖的“道一”哲學觀,推崇“萬有同源”的UU(一位神、普濟論)基督思想和楊岐派禪學,強調“主”的“萬有”而源於“道一”,曾受洗於基督新教團契。估計其曾經在大學接受過正式的哲學宗教和語言文學方面的教育,工詩歌、長詞賦,其發表在台灣《僧伽》雜誌的佛學詩歌,獲得2002年度中國詩人優秀詩選,其翻譯的白話心經(詩歌版、通俗版等),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和學術水準。
《卜運算元----苦蟬》:
離地三千尺,浮世腳底見,靜看紅塵萬丈煙,做個活神仙;
冷眼藐風雨,清霜獨自咽,難耐孤寒入草芥,不改舊容顏。

人物生平:

祖籍江西臨川,出生於南昌洪州古禪道場附近(陶淵明所在的古海昏縣屬地)的中醫世家,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頗深,成年後遷居南昌市孺子路、船山路、昌北等地。後寓居上海靜安、楊浦,曾受邀在深圳等地開講洪州古禪、一位神普濟論基督教義。
《苦蟬自述》:
生於淵明故里,長於孺子亭前。曾住船山小巷,酷愛八大山人。飲水泐潭溪下,悟於馬祖堂中。也學過琴棋書畫,也讀過經史子集。大智大慧,沒有出將入相,小打小鬧,做些買賣營生。顯於南昌北郊荒僻之地,隱在上海靜安鬧市之中。忙碌時,總被虛名浮利所累,清閒時,常想真情實義之輕。忙裡偷閒,清醒看看前生後世,累後貪輕,糊塗過過晨昏朝夕。

成就及榮譽:

致於力“時尚禪”的研究與推廣,發表《佛前》、《打坐》、《晨鐘》、《暮鼓》、《木魚》
、《八大山人》、《古風禪韻》等佛學詩歌多篇,併入選2002年度中國詩人優秀詩選。翻譯白話《心經》詩歌版和通俗版,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和學術水準,編著有《世俗禪》一書,詳細闡述了“道一”哲學觀和“萬有同源”的宗教思想,融儒、釋、道、耶、回於一體,對促進宗教融合具有獨特價值。其發表的《佛教精神與企業文化》,開創了中國宗教與企業管理的邊緣學科研究,入選了中國社科院優秀宗教論文選錄,該文的廣泛傳播對加快佛學思想與企業經營的結合,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營管理領域中佛學熱的興起。
2012年,其發表的《佛教情緣與慈悲情懷》一文,與金庸、李連杰、陳坤、劉德華、索達吉堪布等眾多社會名流的佛學感悟文章一道,被收錄在新浪《學佛心錄》專楫。2013年,其發表《心經》今譯系列,成為漢傳佛學至今為止唯一一篇詩歌體經文。因為對當今漢傳佛教的傳承和發展所起的積極推動作用,該文被新浪佛學《感悟經典》收錄並推薦到新浪首頁。

《心經》今譯:

《心經》詩歌版

聖賢自在又超脫,不見世間苦難多;
舍利說空乃妙有,空有相生皆坎坷。
受想行識亦是空,萬事萬物盡蹉跎;
五官不識身清靜,諸味莫辨心無我。
法則眼界唯空幻,得失生死任婆娑;
苦集滅道由心造,智慧得失又如何。
覺悟重情諸聖賢,超凡脫俗因心佐;
心無掛礙遠恐怖,巔倒夢想渡津河。
三世佛尊盡脫俗,正等正覺是咒歌;
神通明智無上咒,真空妙有阿彌陀。

《心經》通俗版

看自在的聖賢,行走在高深的超凡脫俗的幸福彼岸時,看見所有事物都是空幻,超越一切苦難困頓。
舍利子說,形色不異於空幻,空幻不異於形色,形色就是空幻,空幻就是形色。感受、想像、行為、見識,也都是如此。
舍利子說,這所有法則都是空幻的表相,不會生長也不滅亡,不見污垢也不潔淨,不能增加也不減少。
所以空幻中沒有形色,沒有感受、想像、行為、見識,就像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沒有形色、聲音、香氣、味道、觸覺、法則,沒有眼睛視線的界限,乃至沒有意念和見識界限,沒有不明智,也沒有不明智直到盡頭,乃至沒有老化和死亡,也沒有老化和死亡直到盡頭。
沒有苦惱、聚集、毀滅、道理,沒有智慧也沒有所得,以這個當作沒有所得心的緣故。
覺悟重情的聖賢,因為依照超凡脫俗的緣故,所以心中了無牽掛阻礙。因為無牽掛阻礙的緣故,所以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和夢幻空想,終究竟徹地清寂。
三世中各尊佛,因為依照超凡脫俗的緣故,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知道了超凡脫俗,是最神通秘訣,是最明智秘訣,是無可比擬的最上層秘訣,是無可等同的秘訣。能夠除去一切苦惱,真實而不虛幻。
所以說是超凡脫俗的秘訣,即刻就說秘決是:去吧去吧,去體驗,甚至超越體驗,覺悟者在那歡迎。

《心經》古漢語去梵文版:

觀自在聖賢,行圓妙超脫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聖賢者,依超凡脫俗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淡定。三世諸佛,依超凡脫俗故,得至高至善至真。故知超凡脫俗,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超凡脫俗咒,即說咒曰:走吧走吧,穿越迷途,完全穿越迷途,聖賢者歡迎。

《心經》白話口語版

深思安然自在的先知先覺、能力超群的聖賢,做事圓妙而立於幸福彼岸時,融通五蘊(色彩、感受、思想、行為、認識,色彩即指五光十色的物質存在)卻視若不見,超脫了一切身心之苦。舍利子(最智慧的佛教弟子舍利弗)說,虛無與存在一樣,存在與虛無相同,虛無就是存在,存在就是虛無,物質存在以外的感受、思想、行為、認識都是這樣。舍利子說,看透萬事萬物的根本原理就要懂得虛無的含義,萬事萬物本來就存在也不會消失,不存在污垢與乾淨的區分,不存在增加和減少的變化。所以啊,虛無中就沒有存在,沒有感受、思想、行為、認識,也無須去關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無須去關注色彩、聲音、香味、觸覺、方法,不要受自己所看到的限制,乃至於不要受自己意念和認識的限制,放下過去的不明智,也讓“放下過去的不明智”持續下去,乃至於放下生與死,也讓“放下生與死”持續下去。放下痛苦、聚集(關注、焦慮的意思,為了傳承原文的“集”,用聚集一詞)、消滅、道理,沒有自以為是和追求獲得。以上就是放下自我想法和追求的原因。先知先覺、能力超群的人,依據超能之法立在幸福彼岸的原因,心中了無掛礙、空曠如也。因為沒有掛礙的原因,沒有恐怖,遠離顛倒是非和夢幻想像,最後可以到達清淨超脫的境界。前生、今世、來生三世里的各位佛(佛,也音譯為浮屠,意譯為覺悟真理的人),依據超能之法立在幸福彼岸的原因,悟到了“無比高妙、無可替代、無比正確”的真理。所以知道超能之法立在幸福彼岸,是最大的神通密決,是最大的明智密決,是最高的無法比擬的密決,是最無可替代的密決,能消除一切苦惱,真實而不虛妄。所以要說什麼是超能之法立在幸福彼岸的密決,這個密決就是:走啊走啊,走過所有的道路去彼岸,每個人都穿過所有的迷茫之路去彼岸,看見了光明、覺悟了正道的人都在歡呼迎接你啊!

禪味佛緣詩篇

《佛前》

等待花開
在梵音繚繞的蓮台
陽光從窗欞飄進
停在微笑的唇邊
瞭然於懷的
是三千年的悲喜嗎
手中
一朵蓮花在靜靜地開

《打坐》

以木魚的姿勢
在午後的杏牆內
打坐
於蒲團之上
等待楝花開放
靜聽
斑鳩鳥的呼吸
樸素的語言
被喧囂湮沒
沉默
是對紅塵最好的
回答
如水的歲月
在鼻息間滑過
一如
手中輪迴的念珠

《晨鐘》

以曙光為槌
鐘磬在黎明之前響起
引車賣漿人的手搖鈴
是悠然而至的和音
沒有唱諾
著一襲青衣端坐
如晨曦中一棵楝樹
想念鳥兒的溫暖
以曙光為槌
苦難的人
敲響一天的喜悅

《暮鼓》

檐角餘暉已盡
庭前落葉未掃
撣去一天浮塵
心在鼓面靜靜地敲
游魚漸次沉寂
飛鳥安然歸巢
遊子捋著褡褳
眺望通往故鄉的小道
燈火星光閃爍
炊煙暮藹輕裊
母親喚兒乳名
倚立村前那座溪橋
青絲已然剃度
枯藤掩映古廟
鼓聲穿越籬牆
在靜穆的村落間飄

《木魚》

生命在歷史深處凝固
春風秋雨的記憶漸次模糊
我依然以原有的感動存在
存在於浩瀚蒼冥之下
枝繁葉茂的祈盼
成為年輪清晰的故事
塵封在被時間渡膜的空曠中
被午後一縷陽光不經意開啟
於是我傳唱在樵夫和宮娥的唇邊
流轉於石徑和官渡之間
在苦難與喜悅的縫隙里一路走來
徜徉在堆滿經書的案牘上
微笑,此刻有如朱漆斑駁的廟門
用以隔絕俗世紛擾
榮辱漸漸幻化為一串超然輕響
篤篤篤篤、、、、

《題佚名雪景圖》

舟子泊在門前
白雪的深處偎著草履布衫
遠去的故事如紅泥火爐里焙的新酒
把唐詩宋詞醉得餘韻悠長
總會有從平平仄仄的字句里走出的時侯
推開窗欞 清新撲面而來
河道里的風帆已經鼓起
潔白果然掛滿樹梢
但 石橋和蕩漾的屋影
讓人想起揚淮舊夢
小杜當年愛聽的蕭聲會不會在這裡響起
白雪深處我唯我清影綽綽
從此便想走在世俗的邊緣
進退於喧囂與寧靜之間
屋外車水馬龍 綠袖紅裙
屋內紅泥新酒依舊微溫

《八大山人》

穿過子晉(1)種下的那些桑麻
溪橋(2)已經不遠了
到明朝去的路其實很寬
於梅家牌樓(3)前俯身下馬
路就踏在腳下
從王室走出
我知道自己很嬴弱
纖細的手握不住金戈
但我有很矍鑠的精神
和同樣矍鑠的禿筆
繁華落盡
不再習慣濃彩重墨
歌榭舞場
終究是荒草敗荷
人群里我獨自落漠
只為了能擦亮
濁世中那隻清醒的眼睛
遇到陽光明媚的時侯
我會在自家安謐的後院
用瘦竹編一蓬斗笠
以企望能擋住西北而來的歷烈風雨
但破蝕的枯葉
終究還是讓我滿身淋漓
我就要回來了
回到明朝的雕欄朱閣
我瘦小的身軀無法胸懷山河
就讓這些飽經蹂躪的花鳥
在青雲圃(4)里隨我一道
哭之
笑之
後記:採用自述式的直白語言,來表現"八大山人"式的自我傾述,不知能否寫出那種境界,那種風骨.見笑了!
(1)子晉,即晉,周靈王之子,曾在青雲譜開壇煉丹.
(2)到青雲譜,以前必需經過一座木橋.
(3)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曾棄官在青雲譜隱居,現附近還大量住有梅氏後裔.牌樓是橫跨在路上的一種建築,從青雲譜通往南昌的大道路口,原來有一座梅家牌樓.(4)青雲譜原為青雲圃,後改稱青雲譜,隱喻"青雲傳朱氏家譜"

《茶葉》

在農夫溫暖的手裡輾轉
我捲起千年心事
陽光和雨露被我小心珍藏
沒有人能看出我的期盼
終於有一份沸騰的熱度
將我的心事輕輕舒展
在盛唐的白瓷碗裡
我重新盛開成深谷幽蘭

古風禪韻

《世俗禪心》

世俗禪心之一,心泉
珠簾未展春先潤,萬木待蕭秋已清;
階前磐石光如鏡,全藉野泉在廟庭。
世俗禪心之二,街巷閒居
坐談東鄰女,臥聽西家雨;
不問廟堂事,閒居窮巷裡。
世俗禪心之三,秋思
看罷春花落,又見秋風起;
飄零幾片葉,擊皺一池水。
世俗禪心之四,自省----次薛瑩韻
執書商海游,揮劍斬舊愁;
千古名利事,如今付東流。
世俗禪心之五,釵頭鳳
西風急,黃葉墜,舉杯花下圖一醉。
暝色至,月不園,青山何處,極目窗前,遠遠遠。
功名苦,塵俗累,夜夜笙歌尋滋味。
杏樓藏,紅袖掩,憂愁幾許,絲竹聲咽,淺淺淺。
世俗禪心之六,癸巳年孟春感懷
幾曲洞簫幾度春;
幾年恍惚到鬼門。
何苦計較與爭鬥;
忘卻慈悲清靜心。

《禪佛遊記》

禪佛遊記之一,無題--即興和友人詩
日日匆忙不想忙, 夜夜悠揚何處揚;
歲歲昏聵眼迷離, 年年孤琴匣中響;
忍看浮生半輕狂, 不懂來世啥模樣;
半僧半儒半清醒, 一椅一扇一壺湯。
禪佛遊記之二,題黃庭堅居士紀念館
久居名利場中客,偷閒賦雅游修城;
看罷雙井山谷事,始知不是讀書人。
禪佛遊記之三,題馬祖寶峰寺
煙雨迷濛三月天,故地重遊憶往年;
山形樹影依舊在,物是人非心惘然。
禪佛遊記之四,登南昌繩金塔
北望匡廬南望江,沙鷗流雲逐水長;
勸君莫再戀舊景,來年依舊有春光。
禪佛遊記之五,押頭次韻和曉東黃山詩
三萬法門何須言,十方聖賢上青煙;
大愛至尊為上品,天地有情在心間;
始覺腳下有清蓮,雨落遍地有廟庵;
宇天攬月昆鵬載,自古天下傳名山。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之一,春深禪境
花開花落春又至,人來人去情愈深;
佛前許得三生願,不教淨心染凡塵;
浮雲曾載千古意,糞土當年萬斛金;
紅顏雖好終會老,歲月更疊事事新。
明心見性之二,歡顏
平策萬卷無人曉,估衣換酒哪個知;
一介尋常閒散漢,歡顏正在寂寞時。
明心見性之三,盡酒
朱門飲酒君莫夸,最喜草堂對飲茶;
半壺清風半明月,向晚敲門到我家。
明心見性之四,感時
黃花已落絮不飛,留得殘紅三兩堆;
問取林間溪邊雁,春去秋來幾時回。
明心見性之五,入山
秋雨灑清淚,西風掩柴門。
青燈映孤影,廟堂供龕神。
林深憑心解,泉冽藉意純。
紅塵名利事,不擾蒲上人。
明心見性之六,致友人
求知常把心機費,晨鐘暮鼓兩相對。
喜聞山外傳梵音,此情與君同心醉。
明心見性之七,靜夜思
桂影疏淡月映空,青梅煮酒夜夜沽。
尤憐匣內龍泉劍,不忍作響笑懦夫。
明心見性之八,夜讀書
手執故紙坐東閣,不計人間苦難多。
百年窮巷老病後,未必忠魂渡津河。

《佛緣楹聯》

題深圳禪源居
禪堂即法,法天法地法萬物,萬物皆空無法;
源頭是佛,佛祖佛性佛西天,西天著實非佛。
題台山古寺
台上經卷寫古今、諸法皆歸淨土
山下人間演喜樂、萬事都入禪佛
題正大光明殿
正等正覺、梵天聳立難高攀
方便方法、人間佛學易聽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