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敖氏之亂

若敖氏之亂,是橫跨楚國三代君王的動亂,從斗子文晚年時期成得臣(子玉)在城濮之戰(前632)的一意孤行開始,到斗越椒政變(前605)被楚莊王平定結束,時間的跨度有27年。 從若敖氏家族在楚國政權得勢到若敖氏與楚國君王的矛盾不斷,斗克之亂更是體現了若敖氏政權甚至比楚國王權還大,但斗克之亂也是一個轉折點,睿智的楚莊王捉住了平定叛亂後的機會大力發展勢力,通過對外征戰不斷加強自己的實權,最後與斗越椒的背水一戰,可以說是贏在運氣,也是大勢所趨。

關於若敖氏

若敖氏,又稱若敖族或若敖氏之族。是活躍於春秋時期楚國的羋姓家族,祖先為楚國國君熊儀,若敖氏即是以他的諡號若敖為族稱,在其內部又分鬬(同斗)氏和成氏兩個支系。若敖族的成員斗伯比、斗廉、斗祁、斗勃、斗谷於菟(子文)、斗般及成得臣、成大心、成嘉等人在楚武王至楚莊王時代長期擔任軍政要職。經過楚莊王九年的若敖族之亂後,若敖族的地位迅速下降,但其後裔仍不時出現於春秋末期和戰國的楚國政壇。

若敖氏之亂 若敖氏之亂

家族前期

春秋戰國期間,許多國家被滅,多是採用“滅國不滅祭”。古人對先人是崇拜的,他們認定一個國家可以滅亡,但應該保留其宗室廟祭。如果沒有香火,這些國家的先人必流浪於天際之中,將怪罪征服者,必降災於他們。所以,先人一定有人祭祀。否則,這是十分令人恐懼的事情。

說起若敖氏,沒有多少人了解。這個姓氏古怪,甚至有點像西方人的姓氏。如果說起楚武王重臣斗伯比,幼年住在鄖國,與表妹郊遊的一次浪漫,產生了一個虎乳的私生子,楚國第四任令尹相國。同時代的聖人孔子和偉大的司馬遷對他讚譽有加,這人就是“若敖鬼餒”和“狼子野心”、“毀家紓難”成語的始作者——斗子文。這樣的一種傳奇人物,當今幼兒讀物上就有關於他的故事。他的知名度透過漫長的歷史年輪,依然生動展示在我們面前。他就是若敖氏家族貢獻給楚國文明的光輝形象。

若敖氏家族,是楚國皇族的一個分支。

他應是源自春秋初期楚國君熊儀。熊儀繼君位後,便稱“若敖”,這也是楚國歷史上君王第一次有了專門的稱謂。熊儀之幼子斗伯比便以若敖為氏,又因封斗邑,亦稱斗氏。公元前791年,熊咢卒,其子熊儀立。生有四子霄敖、斗廉、斗章、斗伯比。

而若敖氏家族因為斗伯比的豐功偉績而興盛發達起來了。他估計有二子:子文和子良。子文史有可查的兩子,一子繼令尹相國位,被陷害而死,一子因楚莊王手下留人,而名垂千史;而成得臣生兩子,一為成大心,一為成嘉。

斗伯比在楚武王時期,力助楚武王稱王稱霸功不可沒。他歷經三朝,可謂德高望重。楚文王之後,楚成王尚在年幼之時。楚文王之幼弟行令尹相國。這個子元的三個兒子為非作歹,對楚重臣虎視眈眈。而子元不僅覬覦王權不說,儘管可以納楚國和天下之美,但對王嫂極盡勾引之能力。楚國在他專權期間,國庫空虛,弄得楚人怨聲載道。就是因為斗伯比尚在,他才不敢過於放肆,否則早已成篡位之君了。

若敖氏家族參與平子元之亂後,便貢獻了第二位相國(第一位名斗祁)斗子文。在楚武王至楚莊王五代君王之中,有史可查的十一位令尹相國,有八位是若敖氏家族貢獻的。

最初,我們注意到若敖氏家族與王權產生矛盾,是子文年老時,他為楚成王物色繼任令尹人選,推選其弟成得臣(即是子玉,城濮之戰里重要人物,詳情請看城濮之戰)。公元前637年秋,成得臣率討陳國,攻取了焦、夷(今安徽毫縣東南)和頓。子文抓住子玉攻陳有功,向楚成王推薦有治國之才的子玉繼任令尹相國。

有一個人便提出反對意見,此人是蒍賈。他評論說,子玉這個人絕非治國之良才,如果做帶兵打仗統帥呢,估計最多帶三百兵車。且此人物質生活上驕奢淫逸,與其兄形成鮮明對比。能力不大,但性情剛烈,聽不進半點反對意見。用之,今後必有後患。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三十九年)。戰爭起因是這樣的。楚成王率陳、蔡、鄭、許以及強大的楚師,五國聯軍討伐宋國。宋國便向晉國告急。晉文公出兵救宋。晉文公沒有與楚國正面交鋒,卻去攻擊楚的附屬曹、衛兩國,其目的以救宋。同時聯絡了秦、齊兩個強國以夾擊楚。楚成王自然不會與晉國正面交鋒,退居於申,並令子玉撤消對宋的包圍,他評價晉文公是“有德者不可敵”。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一戰助晉文公成名,就是子玉發起的。他為什麼非要去打城濮之戰呢?因私念而起,是想用城濮之戰的僥倖取勝來回敬那些懷疑他能力的人,要以此堵他們的閒言碎語。子玉卻使斗越椒來請戰並請求增援。楚成王堅決反對,但卻願意給他少量的兵馬。子玉便拉出若敖氏族的部隊充數,攻擊晉軍,晉文公因與楚有先約,“退避三舍”然後再向楚發起進攻,使楚左、右兩軍受重撞。儘管子玉指揮的中軍完好少損,這可以算得上是過中有功。但子玉依然在連谷自殺身亡,連晉文公也大惑不解。楚成王不同意出兵,又給予他不多的兵馬助戰,這異常的舉動,我們只好認定是若敖氏家族與王權的矛盾撕開了神秘的面紗。

暗流涌動

楚成王見子玉自殺謝罪,再想起用年老的子文。子文得知子玉遭此慘敗,吐血之後臥床不起,自然時日無多。楚成王只好任命若敖家族的對頭,居第三位的司馬蒍呂臣繼任令尹。

楚穆王篡位後,雖先後以成得臣之子成大心及其弟子孔為令尹相國,但王權與若敖氏的矛盾似乎並沒有得到緩解。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若敖氏家族被貶為商公的子西串通仲歸謀殺弒父篡位的楚穆王,因行事不周密,政變敗露,兩人被囚禁。

此時,令尹相國仍是若敖氏家族的斗般。穆王派司馬斗越椒去調查這次謀反事件,他處死了斗宜申和仲歸兩人。儘管斗越椒與令尹斗般同為若敖氏家族的人,但斗越椒一直企盼當令尹相國,而苦於沒有機會。他覺得這是次千載難逢之機,趁機向穆王誣告,斗宜申和仲歸的背後主謀乃是斗般。他們實已串通好了,便想扶持楚成王當時欲廢長立幼的公子職為楚王。

穆王最懼怕和嫉恨就是這個了。他為了試探斗般是不是主謀,要他立即處死公子職(另說公子職在穆王篡位後逃亡被殺)。斗般推說公子職並無過錯。楚穆王大怒,在朝堂上揮起隨身攜帶的兩隻銅錘,殺死百官之首,一時間眾大臣無不心驚膽戰,面無人色。楚穆王隨即任命子玉的兒子成大心為令尹。這個任命令人蹊蹺,他殺死這個家族的重臣,還不得不任命這個家族的人為令尹相國。可見這個家族已經勢大,可與王權勢均力敵。

我們說的若敖氏家族關鍵人物已經出場了,他就是斗越椒。在楚穆王時代任司馬。關於他的出生,與楚穆王幾乎如出一轍。晚年間,子文之弟子良又添一子。這個做伯父自然會去探視自己的後人,不看則已,一看非同小可,真乃大吃一驚。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戚。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於難。’且泣曰:‘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用白話說,就是其侄貌似熊虎、聲若豺狼。子文說,這孩子不能留下,今後毀滅若敖氏家族必定是他。其弟不聽兄長勸說,子文大感憂心,在他臨死之時,還把直系族人聚在一起,著重告誡。如果斗越椒令尹相國,你們快逃,因為滅族之禍已經不遠也。如果說先人沒有人祭祀而餓肚子,那若敖氏族的鬼們以後便會流浪天際之中。此記載我們無法辯過多真偽,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子文三次退讓令尹之職,深受楚人愛戴,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他一定已經洞察到了若敖氏家族潛在的危險。

斗越椒往上爬近令尹的一步步,就離這個偉大家族毀滅近了一步步。楚穆王卻使這個步子慢了幾拍。斗越椒誣陷了自己的族人斗般,可是上到令尹這個平台的人卻是成大心。不知斗越椒是何種隱忍和心態對待的。楚穆王為什麼不把這個為自己除了心腹大患立了大功的人推上去呢?我們判斷,因為楚穆王出生時,同樣是熊貌蜂眼豺聲,靠弒父僭越起家之人,也許野心家太了解野心家了,他的野心得到了抑制。成大心死後,他的弟弟成嘉繼任為令尹,成嘉經歷斗克之亂後的同年卒,斗越椒才能擔任令尹一職。

斗克之亂

楚莊王繼承王位,楚國內部亦正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之中,這不單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楚國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發生動盪,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繼任令尹,屈從於若敖氏家族的屬國舒國及其附庸宗、巢等國背叛楚國,於是成嘉率軍討伐舒國,俘虜了舒、宗兩國國君,並且包圍了巢國。

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決心徹底消滅叛亂勢力,率軍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與斗克(字子儀)鎮守國都。

斗克曾為秦軍所俘。後崤之戰中秦軍慘敗給於晉,急於聯楚抗晉,才將斗克等人釋放回國。斗克回國後一直鬱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為令尹卻敗給了成嘉,二人臭味相投,很快有了謀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趁令尹子孔出兵征戰,宣布郢都戒嚴,又人行刺成嘉,陰謀失敗。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師圍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人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準備外逃,挾持莊王,另立政府。途經廬地的時候,二人被廬大夫戢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重返郢都。

斗越椒政變

就在楚莊王與趙宣子的爭霸剛剛拉開序幕,楚國若敖氏家族就發生火併。

楚莊王北征,令尹子越攻打蒍氏,將蒍賈囚禁,幽而殺之,驅除蒍氏,並駐兵蒸野,等待著王師回歸。

楚莊王大軍凱旋,聽聞令尹子越發動軍變,一陣寒顫,派人去打探,得知若敖氏叛軍勢大。莊王以楚國三王(文王、成王、穆王)之子為人質作為與子越椒和談的條件,以此作為緩兵之計。子越椒已是背水一戰,對莊王的條件斷然拒絕。

莊王只能一戰。7月初七,楚莊王帶兵與子越的若敖氏家族親兵於皋滸決戰。子越椒自小在軍營中長大,英勇善戰,帶領叛軍猛攻楚王軍,子越椒向楚莊王連射幾箭都差之毫厘,叛軍威勢大振,楚王軍士卒看到子越椒如此驍勇,開始膽怯。

危急時刻,楚莊王擊鼓,下令反攻,養由基(一說是潘黨)拉弓搭箭,射死了子越椒,若敖氏叛軍失去領袖後,瞬間樹倒猢猻散,軍陣大亂。楚莊王趁勢反撲,叛軍兵敗如山倒。楚莊王乘勝追擊,掩殺若敖氏。

自幼飽受若敖氏家族的欺凌與壓制,楚莊王對斗氏與成氏二族算總賬,罷免了朝中多數親信,牽連甚廣。子越椒之子苗賁皇在父親被殺後逃亡晉國,箴尹克黃因為其父子文功勳卓著而免遭屠戮,倖存者也難再躋身政壇高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