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燒靈舞

苗族燒靈舞

苗族燒靈舞是苗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的民間舞蹈,是一種獨特的祭祀性舞蹈。主要流傳於興仁縣東北部北盤江流域沿岸的大山鄉、下山鎮、回龍鎮及南部的李關鄉。

舞蹈起源

早在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生活在興仁縣的人民就創造過燦爛的文明。興仁縣面積1785平方公里,人口44.7萬人。境內居住著漢、苗、布依、回、仡佬族等16種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0%左右,他們不僅民俗、民風淳樸,而且心靈手巧、能歌善舞。苗族燒靈舞據傳說是苗族先民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長期遷徙,傳於黑羊大箐(泛指貴州)沿襲至今,已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黔西北漢墓里出土的“搖錢樹”上就有吹蘆笙的人物形象。另據史書《宋史、列傳》中記載說“ 牂牁蠻”至開封進貢方物“一人吹笙、數十人聯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就是有名的蘆笙舞。又據苗族民間傳說,楊魯(指苗族祖先)死後,為祭奠他,苗族人民就用楊魯從玉皇大帝那裡帶回來的木鼓和蘆笙為他做齋,鳴鼓三聲,吹奏蘆笙震天動地,接楊魯回來燒靈,因此鼓和蘆笙成為苗族人民辦喪事的信物,是神靈的象徵,以鼓配唱,以鼓配笙吹跳,久而久之形成了苗族祭祀祖先和為亡靈燒靈開道的祭祀性舞蹈——“燒靈舞”。

舞蹈形式

苗族“燒靈舞”是一種以鼓相配吹跳和以鼓相配唱跳,吹、跳、唱相結合的表演藝術。其表現形式為以鼓相配唱跳和以鼓相配吹跳兩部份組成,每個部份的樂曲各異,每一段都有相應的內容。第一部分:以鼓相配唱跳共三段,動作簡單,只是走、走踢、轉踢等動作,動作幅度也不大。其基本內容是:接亡靈回來燒靈,同時追述祖先的居住地(即遙遠的東方),為亡靈隨祖先升天,找到歸宿的喜悅心情。第二部分:以鼓相配,吹跳共三段,第一段體現為祖先祭奠,並簡述古代苗族先民們為了民族的生存,所經歷的艱苦歷程。動作有:1、作貝斗,踩貝來。(走三步,踩三步),接祖先回來,祭奠祖先,為祖先燒靈。2、獨波哇哥(水牛拍角),體現苗族先民們的艱苦歷程,民族的生存來之不易。第二段:是對亡靈的哀悼,並為亡靈燒靈開道 ,動作有:1、作貝斗,踩貝來。(走三步,踩三步)。接亡靈靈魂歸來,為死者燒靈。2、嗡克啦(鴨子下田),為亡靈燒靈開道的時辰已到。第三段:為死者祭奠之物已為亡靈帶走。動作有:1、作貝斗,踩貝來。(走三步,踩三步)。送亡靈歸天。2、勾股斗(腳勾腳),亡靈已無牽掛,為亡靈祭奠的牛及衣食等 物已為亡靈帶走。3、摩啊德(轉身對掌),體現在生者為亡靈靈魂升天時的高興心情。“燒靈舞”的基本步法有:走(走、踢走)、勾腳(立勾、蹲勾)、轉(踏轉、跳轉)等,舞蹈以矮步動作為主。舞蹈的第二部分開頭都出現“作貝斗,踩貝來”(走三步,踩三步)的舞蹈動作,但表達的意思各不相同,有著對祖先、對亡靈哀悼的深沉含義。整個舞蹈,先唱跳三段,後又吹跳三段,在民間蘆笙舞蹈藝術中是不可多見的。雖然,跳唱都具有具體相同的感情內容,但曲調與語言的有機結合,成了表達具體情感的蘆笙語言。特別是唱跳與鼓相配,抒發對祖先、對死者的崇敬和緬懷之情,顯得古撲典雅,情感虔誠是舞蹈的又一顯著特點。苗族“燒靈舞”是為亡靈超度,回歸故土,與祖宗團聚的古老的祭祀性舞蹈。主要伴奏樂器為蘆笙和木鼓,笙為六管笙,音階為五個:宮、商、角、徵、羽。所用蘆笙為二排笙,發音優美,婉轉柔和(中音或次中音笙)鼓為兩頭用牛皮蒙成的木鼓。舞蹈步法有走(走、踢走),勾腳(立勾,蹲勾)、轉(踏轉、跳轉),跳舞時以矮步動作為主。

舞蹈發展

苗族燒靈舞是苗族人民在長期艱難遷徙過程中,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傳承下來的古老文化藝術遺產,是苗人智慧的結晶,深深紮根於苗人心中,深受苗人的喜愛,也深受其他民族的歡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苗族“燒靈舞”反映的是苗族辦喪事祭祀中的儀式和習俗,對於了解苗族古老的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苗族燒靈舞傳授形式多樣,有老摩傳授,家族傳授,寨中年長者傳授,本族老藝人傳授。現主要傳承人有:楊華文、楊德洪、楊德明等。

幾千年來,苗族“燒靈舞”在本地區苗族(白苗)中代代相傳,不僅保存了古老的文化因子,而且還傳承了苗族古老的喪事習俗、古樸的音樂唱段和原生態的舞蹈藝術。但舞蹈沒有文字記載,全靠一代代口傳心授傳承。隨著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不斷改變,以及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現代文化信息生活方式的影響,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受到很大的衝擊。加之目前燒靈舞在有的苗寨已失傳了,就是有這一藝術瑰寶的村寨,傳承人都已年過七旬,現這一優秀的民間祭祀舞蹈正面臨後繼無人,有日趨消亡的危險。

苗族燒靈舞 苗族燒靈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