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蘇軾所作詠物詩]

這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原文

花影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灰;可"九佳(半)十灰(半)"通押。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

注釋

(圖)花影花影

1.重重疊疊: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很濃厚。
2.瑤台:華貴的亭台。
3.幾度:幾次。
4.童:男僕。這兩句說,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幾次叫僕人掃都掃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時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陽收拾走了。
6.教:讓。
7.送將來: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現,好像是月亮送來的。將,語氣助詞,用於動詞之後。這兩句說,太陽落了,花影剛剛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隨著月光出現了。

譯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什麼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作者簡介

(圖)花影花影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簡析

《花影》,初讀這首詩,你會認為這是一首詠物詩,明白通俗;細細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含蓄隱晦。原來是蘇軾在慨嘆他的政敵即那些所謂"熙豐小人",他們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時,全被貶謫(剛被太陽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親政時,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將來)。這是蘇軾一首用以抒發政敵被起用的憤懣詩。

賞析

【賞析一】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這首詩自始至終著眼於一個“變”字,寫影的變化中表現出光的變化,寫光的變化中表現出影的變化。第一句中“上瑤台”,這是寫影的動,隱含著光的動。為什麼用“上”,不用“下”,因為紅日逐漸西沉了。第二句“掃不開”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三四兩句,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係,著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傳達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上瑤台”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收拾去”寫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人巧妙地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於花影的倏忽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評論說:“上瑤台”比喻小人在高位當權;“掃不開”比喻正直之臣屢次上書揭露也無濟於事;三四兩句以太陽剛落,花影消失,明月東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暫時銷聲匿跡,但最終仍然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從詩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況來分析,產生鄙視群小,痛恨官場腐敗的感情也許是可能的。但詩歌作為文藝作品,它顯然不能是生活的實錄,它比生活本身應該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實哪一句即喻什麼人或什麼事,難免會有牽強附會之嫌了。

【賞析二】

花影本來很美,為什麼詩人這樣厭惡它呢?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詩篇反映了詩人嫉惡如仇的態度,而又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