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白粉病

芫荽白粉病

病原菌學名主要是ErysipheheracleiDC.寄主作物茴香、芫荽、芹菜、胡蘿蔔等傘形花科蔬菜。病害診斷主要為害葉、莖,發病初時莖、寄主作物茴香、芫荽、芹菜、胡蘿蔔等傘形花科蔬菜。病害診斷主要為害葉、莖,發病初時莖、葉表面產生白色粉狀斑點,後漸擴大,互相聯合,占據大部莖、葉表面,嚴重時覆蓋整個莖葉表面,病部組織變色,引致局部壞死及全株死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芫荽白粉病
英文名:Corianderpowderymildew
病原中文名:獨活白粉菌
病原拉丁學名:ErysipheheracleiDC.F1.FraDC.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為害胡蘿蔔、芫荽外,還為害山芹、當歸、野胡蘿蔔、藁本、水芹、澤芹等。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莖和花軸

為害症狀

芫荽植株地上部均可染病,但主要為害葉片、莖和花軸。先在近地面處葉片上發病,初現白色霉點,後在霉點上擴展為白色粉斑,生於葉兩面;莖染病多發生在節部,條件適宜時,白粉狀物迅速布滿花器和果實,多由植株下部向上擴展,後期菌絲由白色轉為淡褐色,病部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囊殼。

病原形態特徵

ErysipheheracleiDC.F1.FraDC.稱獨活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異名:EryspheumbelliferarumdeBary。菌絲體生於葉兩面、莖及花上,形成薄無定形白色斑片或展生,有的鋪滿全葉,分生孢子柱形,大小25.4~35.6×12.7~16.3微米;子囊果散生或近聚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徑80~112微米,壁細胞多角形不規則,具7~38根附屬絲,分枝1次,少數不分枝,彎曲或近直,長30~165微米,具隔膜0~3個,淺黃色或近無色;2~5個子囊,近卵形,具短柄,大小50.8~68.6×38.1~43.2微米;子囊孢子3~5個,卵橢圓形至卵形,帶黃色,大小19.l~25.4×12.7~15.2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發病後病斑上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採種株多在花期侵染,秋季開始形成閉囊殼。土壤濕度大、氮肥偏多、缺鉀及植株過密或雜草多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白粉病品種,加強棚室溫濕度管理。
(2)採收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越冬菌源。
(3)發病初期,棚室可選用粉塵法或煙霧法。於傍晚噴撒10%多百粉塵劑,每667m2lkg或施用45%百菌清煙劑,每667m2250克,用暗火點燃熏一夜。(4)露地或棚室可選用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200~3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劑或2%農抗120水劑150倍液、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加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隔7~21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