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景家屯

興義景家屯位於貴州省興義市區東南部,是20世紀初曾任黔軍總司令的王文華(字電輪)和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先生的故里。 興義景家屯地名來源: 景雙鼎字純陽,江南應天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清水溝人。景雙鼎自小騎射嫻熟,智勇雙全,景雙鼎屢建戰功,頗為朱元璋看重,消滅雲貴殘元勢力的同時,朱元璋非常清楚的看到穩定貴州進而控制雲南及周邊藩屬國的必要性,為了避免這裡再次成為中央的權力真空地帶,決定把足夠強大的軍隊留下,屯兵駐守,威懾四方。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衛所,按照明軍的編制駐紮下來,景雙鼎再也沒有返回家鄉,最終定居於興義黃草壩南的風景迤邐之所,此地“景家屯”之名由此而來。

介紹

在興義市區東南郊,有一片呈西北——東南向展布,具有典型錐狀喀斯特地貌特徵的窪地平壩,壩地及四周山巒碧翠,身處其間,莽林迎風動濤聲,生態環境非常良好。當地人常把具有這種地形地貌的區域通稱為槽子地,但這一區域卻沒有人這么稱呼,因為它很早就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景家屯,是一個有700多年歷史的村莊,也是雲貴最早的屯堡(pù)之一。數百年來,景家屯雖為城鎮郊野,然而並不偏僻清冷。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飛快發展,這裡距城市交通主幹線景峰大道也就三五分鐘車程。悠悠的田園,清新的空氣,景家屯儼然具備著成為興義城市後花園的各種條件。

在興義,景家屯這個地名,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年長些的興義人,有的可能知道這裡有栩栩如生的象鼻子岩;有的大概還記得獅子山頭的“王電輪將軍故里”摩崖;還有的,記憶深處曾經有一座“侯爺墳”。時空更古,日月如梭,這裡最古老的地名已無從考證,而“景家屯”的來歷,卻始終坐落在老人們記憶深處的“侯爺墳”之上。因為此墳墓主姓景,名雙鼎,字純陽;“侯爺墳”的準確名稱,叫“景雙鼎墓”。

景家屯這個地名,這裡有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王伯群、王電輪兄弟的故居,有的知道這裡有“王電輪將軍故里”摩崖,有的知道這裡有象鼻子岩。也許,還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有一座“侯爺墳”。景雙鼎來到興義的往事,跟雨補魯陳氏家族就截然不同了。景雙鼎是江南應天府上元縣清水溝人,即是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

地名來源

景家屯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得名就著落在那座曾經的“侯爺墳”之上。“侯爺墳”的準確名稱叫“景雙鼎墓”。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介紹如下:

景雙鼎字純陽,江南應天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清水溝人。景雙鼎自小騎射嫻熟,智勇雙全,初入元軍將領王志部,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隨王志歸附朱元璋。之後,景雙鼎屢建戰功,頗為朱元璋看重。例如至正二十年(1360年)鄱陽湖應天之戰,朱元璋大破宿敵陳友諒,築龍灣、虎口二城防禦陳友諒,即令景雙鼎鎮守虎口城。至朱元璋的洪武六年(1373年)時,南征北戰的景雙鼎積功進光祿大夫,授同知都督。

明代光祿大夫為從一品,另據《明史·職官五》記,明初於中央設大都督府,在大都督和左、右都督之下設同知都督,位從二品,洪武元年(1368年)升為從一品。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各都督府設定左、右都督,之下設定都督同知,仍為從一品,協助左、右都督管理本府所轄都司、衛所。

無論如何,景雙鼎在明王朝中已經是一品大員了。其實此時,朱元璋已經將他當作了統一天下這盤棋局裡的重要一子。

朱元璋建立明帝國之後,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憑藉雲貴高原的險山惡水負偶頑抗,多次殺死朱元璋派遣的招降使。明太祖心裡清楚,若要統一雲貴,進而控制雲南以外心存觀望之意的藩屬國,消滅雲貴殘元勢力必有一場大戰。

當時明軍已控制廣西,景雙鼎進一品官員,朱元璋即詔令其進駐廣西泗城,領二十四土州之地。景雙鼎任命世襲土司岑善忠為泗城土州第一任土知州,州治建於現在的廣西凌雲縣縣城。岑善忠授次子岑子成分管西林,三子岑子得分管西隆,也就是現在的廣西西林縣,監控殘元普安路轄區。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消滅雲貴殘元勢力的時機成熟,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率步騎30萬南征,兵鋒直指雲貴,中國歷史上明代初期著名的“調北征南”拉開了序幕。

明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都督郭英領兵5萬,經四川敘永南下取現在的貴州威寧;一路由傅友德親率主力25萬,經湖南沅陵、芷江,占安順,向西直趨雲南。

西南地區明元大戰爆發,景雙鼎立即發動,土知州岑善忠遣部屬王、黃二姓助戰,一舉越過南盤江及紅水河一段,直抵鎮寧、紫雲、安順等地。景雙鼎攻取之地“東至香樹塘,南到捧乍,西至梅家山,北至營盤山之逃軍洞”,“而雲貴之屯衛自此起矣”。之後,景雙鼎駐軍黃草壩,實為明政權進駐如今興義的首位高級將領,他也因功受封“定南侯”。

消滅雲貴殘元勢力的同時,朱元璋非常清楚的看到穩定貴州進而控制雲南及周邊藩屬國的必要性,為了避免這裡再次成為中央的權力真空地帶,決定把足夠強大的軍隊留下,屯兵駐守,威懾四方。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衛所,按照明軍的編制駐紮下來。由此,景雙鼎再也沒有返回家鄉,最終定居於黃草壩南的風景迤邐之所,此地“景家屯”之名由此而來。

在普安縣青山水橋也有一座“景雙鼎墓”,鐫刻文字記載,景雙鼎夫人肖氏、賴氏生二子,長子名鍾,次子名全,具在老家應天府上元縣固守家業。後有夫人經氏生二子,長子伏一,次子伏二,之後自興義分脈。伏一祖搬遷至普安青山水橋,伏二祖遷至安龍縣。

普安水橋也有景雙鼎墓,只有一個解釋,即景伏一舉家遷至該地時將父親遷葬;或者是建一座衣冠冢以示紀念和祭拜。景家屯的侯爺墳,也存在兩種可能,即景伏一將父親遷葬後其生前部眾重整墓葬封土圍石及墓碑以示紀念;又或者,這根本就是景雙鼎原葬墳墓。

前些年,景家屯侯爺墳因一戶居民建房而被拆毀,如今只能夠在坡腳、道邊零星看到當年的墓碑構件,實為可惜。

侯爺景雙鼎兒子輩即遷出景家屯,倒是隨其征戰多年的部將王璽一族留了下來。500多年後,產生了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大廈大學創始人王伯群,貴州陸軍總司令、護國護法名將王電輪,國民政府軍政部長、行政院長何應欽之妻王文湘,再為景家屯的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遷出興義景家屯的景氏後人之中,不乏禮部侍郎等高官名流,其家族也流傳著許多故事。然而,正如景氏後人為何遷離、王氏後人為何留居、兩姓家族如何發展、為何興義、普安分別有“景雙鼎墓”等等問題,與朝廷對黔西南地區的管理政策、當時的教育狀況、改朝換代的影響、家族走勢等因素緊密相關,決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

回望過去,時間的車輪勁疾如風,五百年只彈指一揮間,景家屯再次成為興義城鄉乃至黔西南、貴州省甚至更廣闊地域所關注的地方。清末至民國時期,貴州西南一隅名揚天下,興義劉、王、何三大家族的一群傑出人物站在了滾滾狂潮的浪尖,風雲點江山,叱吒寫歷史。

提到興義的過去,劉、王、何三家缺一不可。於景家屯王氏來說,獅子山獅頭崖壁之上的“王電輪將軍故里”就是最好的註腳。當年的護國護法名將王電輪將軍,馳騁湘川無敵,舉國軍閥側目,何等豪邁!其兄王伯群,辛亥革命事起,與章太炎創辦《大共各報》;袁世凱稱帝前後,與蔡鍔等七君子共商反袁,負責策動貴州之獨立;南北營壘對峙時,就任南方政府議和代表;出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創辦大廈大學……弄潮如斯,無論歷史怎樣的翻動冊頁,也不會煙雲般湮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