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5課的課文,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首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視窗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原文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課文《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課文

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wǎn)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chà)紫嫣(yān)紅。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麼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視窗上都開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作者簡介

季羨林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2日—2009年7月11日),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病逝,享年98歲。

詞句解析

句子理解

(1)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這句話承接上一句,進一步點明了德國人養花的與眾不同之處。因為花朵都朝外開,那么在屋裡看到的“花的脊樑”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幹和葉子)。顯然,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2)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這一種境界”在這裡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頗”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尋味”指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我為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為大眾著想,為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這么做就必然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結果。雖然“人人為我”放在前面,但實際上“我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為人人”盡到責任和義務,才會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願望,這兩者之間要辯證看待,整體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實例很多,課文中德國人養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別人的花;學生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衛生,每人帶課外書到班上建立圖書角等等,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3)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時隔四五十年,作者又來到德國,當然會見到許多變化,但他說“美麗並沒有改變”,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是說德國沿街的奇麗風景沒有改變,依然是“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同時,作者言下之意還在讚揚德國人民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這種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賞的,也是更“美麗”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作者曾在德國留學十多年,在留學期間時常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祖國。時隔四五十年後作者又來到德國,見到那家家戶戶視窗上的鮮花,不由得觸景生情,仿佛進入了夢鄉,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學生活時代,他陶醉在鮮花艷麗之中,沉浸于思鄉情緒之中。

詞語理解

房東: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對“房客”而言)。

莞爾一笑:美好地笑了笑(多指女性)。

家家戶戶:每家每戶,指所有的人家。

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

奼紫嫣紅:嫣:嬌艷。形容各種好看的花嬌艷絢麗。也比喻事物繁榮興旺、豐富多彩。

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視窗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初步領悟作者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3.初步領悟以小見大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

教師:研讀教材,精讀季羨林著作《德國印象》、《留德十年》、《季羨林文集》,品讀“以小見大”課外小品文。

設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出課題。

1.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訪談錄。其中大樹指誰?

2.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他教給我們讀書要做到三個“貫通”: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這就是他一生讀書學習的真切體會。比如他精通12國語言。光是德國,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兒就整整呆過十年,德國人愛花、養花的民族風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後,當他故地重遊,情不自禁地寫下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指題)

3.齊讀課題。(強調:誰的花又是讓誰看的?)再讀。

(二)學習新詞,讀通課文。

1.請同學們打開書第150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課件出示初讀要求)

2.這些詞語大家會讀嗎?

課件出示新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

莞爾一笑 脊樑 頗

指名讀、齊讀。教師隨機指導。

3.指導書寫。

(1)加點的字我們在書寫時要注意什麼?學生談。

(2)教師範寫生字“脊”,強調筆順;范寫“暇”,關注日字旁。

(3)學生練寫。

4.請4位學生輪讀課文4個自然段。學生評價。

5.請學生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板書: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讀,體會“花美”。

1.請學生讀課文,找出寫花美的句子,多讀幾遍。

相機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請學生再讀這3句話,用橫線劃出描寫花美的詞語。

(1)“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板書: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描繪的是怎樣一番景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老師讀這兩個詞邊想像畫面。(課件再現詞語所描繪的畫面)

(2)“山陰道”

①山陰道指的是什麼?(學生談)

②小結:山陰道是地處我國的一處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風景名勝。

(3)“花的海洋”

①這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把什麼比作什麼?

②小結:作者把大片大片,沒有邊際的花兒比作浩瀚無邊的海洋。

③這段話中還有用得非常貼切的詞語嗎?說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讓學生讀句子,體會作者用詞貼切。

(5)“家家戶戶”

“家家戶戶”指的什麼?能去掉嗎?有更貼切的詞語替代嗎?

(6)“應接不暇”

①請學生談什麼是“應接不暇”。在哪見過這個詞語?

(比如在《鳥的天堂》這篇課文中見過,課文中的“應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兒多得看不過來。)

②“應接不暇”在這裡還包含著看花人怎樣的情感?(喜愛,生怕錯過)

小結:作者用詞多么貼切啊。正所謂增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當。真讓人折服!

③課件播放畫面,師生美讀並背誦。

同學們,剛才我們談到的就是這樣的景象。(教師配樂范讀)

課件:圖片配樂連播。

學生多種形式讀。

3.總結:同學們,剛才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想像畫面、用心揣摩文中每個詞語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聞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讀出了文章所蘊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關於“人美”,請同學們再回到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多讀幾遍。

相機課件出示:

①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的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②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學生讀。

2.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3.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4.剛才我們讀到的內容是描述德國什麼時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後,當作者再次來到德國,看到的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課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視窗上都開滿了鮮花。

5.如果今天我們再去德國,看到的一定還會是怎樣的景象?

6.面對此情此景,我們會由衷地發出怎樣的感嘆?為什麼?

課件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書: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總結學法,拓展延伸。

1.養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過寫“花美”和德國人民種花習俗的特別來讚美德國人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過寫德國人民一代又一代傳承這種愛花、養花的習俗,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德來讚美德國民族精神的偉大,這種寫作方法就叫──(板書:以小見大)

2.推薦閱讀:《德國印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