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粽

臘肉粽

臘肉粽子流行於湖南、湖北等華中地區。一般在端午時節食用,其中兩湖地區常有大小端午之分,所以這一時節都有。其中臘肉粽子有多個類型,主要根據其臘肉的切法、與臘肉放入糯米的時間而定。而被譽為“端午故里”的湖南嶽陽(汨羅)一帶,臘肉粽子更是特色鮮明,味道醇厚,色香味俱全,一大美食。

起源概述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於汨羅江懷沙殉節。後世為紀念屈原,以互相送粽子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粽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並在2012年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臘肉粽,以湖南為例。長錐外形,通常稱之為“羊角粽”。亭亭玉立,上大下小,口味三變,五彩絲纏繞,辟邪除惡,還原了粽子最本來的面貌。同時湖南臘肉自古聞名,有過年家家有臘肉,家家必吃臘肉的習俗。 所以,湖南的臘肉粽子別具一格。

製作方法

用料

瘦臘肉、糯米、胡椒、新鮮粽葉、新鮮麻(棕葉)

製法

1、取糯米浸泡,至少4~5個小時;將新鮮粽葉洗淨

2、取臘肉,用其瘦肉部分。切成碎丁

3、準備新鮮麻或棕葉,將其弄成繩般,待用

4、將臘肉、胡椒倒入浸泡洗淨糯米中攪拌

5、準備包粽子。其中用兩片粽葉折成喇叭狀

6、然後將拌臘肉的糯米倒入,同時用筷子不斷插緊

7、用新鮮麻繩或棕繩,繫緊。一定要非常緊

8、煮粽子到最裡面的米熟為止。要注意,難以掌握

9、將粽子取出掛起,可自然儲存半個多月。同時由於脫水,也可涼後,燒著吃,別有味道。

評價

臘肉粽子由於其原料使用新鮮地道臘肉,所以最明顯,就是透著臘肉的香。同時由於其所用新鮮粽葉、新鮮麻來進行包裹,又在濃厚的臘肉香下透著淡淡的青香。此是謂香也;在臘肉粽子裡,選用臘肉,而臘肉由於其已經過近半年的製作,味道深入。再在煮棕過程中,將其味道滲入糯米中,如此形成的粽子,口口入味。此是謂之味也;而臘肉粽子,不管是整體一串,還是單個,或者粽色,都相得益彰。在傳統制臘肉粽子過程中,之所以選用麻或棕葉,不僅是其香,還有它們一下分多股繩。所以包出來的粽子,全部就成為一大串,層層疊翠。另外其包成傳統的角狀,若羊角則亭亭玉立,若牛角則敦嚴厚重。另外其里,則在臘肉、棕葉等煮滲下,成為淡黃,而臘肉時而點綴其間。此是謂之色也。故臘肉粽子實色香味三者俱全,湘味小吃中一大佳品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