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姓

膽姓

“計”,就是“計書”,指統計的簿冊。 膽胥己,姬姓,名膽胥,“己”即“乙”,是排行老二的代稱。 ”一說中牟為春秋初期鄭國大夫祭仲的封地,“中”、“仲”音近,境內又有牟山,故名。

基本介紹

膽[膽,讀音作dǎn(ㄉㄢ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中大夫膽胥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呂氏春秋·知度篇》中記載:“膽,姓。中牟有士曰膽胥已,請見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以紛紛在行政管理上創立了年終考績制度。就是荀況在《荀子·王霸篇》中所說的:“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其中最主要的考核方法,叫做“上計”。“計”,就是“計書”,指統計的簿冊。上計的範圍比較廣泛,包括倉庫存糧數字,墾田和賦稅數目,戶口統計,以及治安情況。在史籍《商君書·禁使篇》中解釋說:“十二月而計書已定,事以一歲別計,而主以一聽。”就是歲終上計的情況。《商君書·去強篇》說:“強國知十三數:境內倉庫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說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稾之數。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這個十二數,就是“上計”所要統計的數字。每年,各諸侯國的重要行業官吏和地方首腦,都必須提前把一年各種預算數字寫在木“券”上,送到國君那裡去,國君把“券”剖分為二,由國君執右券,臣下執左券,這樣國君便可操右券來責成臣下。到了年終,臣下必須到國君那裡去報核。上計時由國君親自考核,或由丞相協助考核。如果考核的結果成績不佳,便可當場收璽免職。高級官吏對於下級官吏的考核,也採取同樣的辦法。中央政府要屬下官吏們上計,並採用“合券”,就是考核官吏和防止官吏舞弊的的方法,所以荀況在《荀子·君道篇》中說:“合符節,別契券者,所以為信也”;“衡石稱懸者,所以為平也。”在上計的時候,臣下還負有向國君推薦人才的責任。在周敬王姬丐四十年(公元前478年)的春秋末期,晉國的趙襄子(趙毋恤)接替父親趙簡子之職,成為晉國的六上卿之一,主持晉國朝政。他與父親趙簡子(趙鞅)一樣,非常知人善用,當時他經過考察後任命壬登為趙氏家族勢力核心的中牟令尹(今河南中牟)。
壬登當上中牟的令尹後,在上計時便向趙襄子奏報說:“中牟有兩個叫中章、膽胥己的讀書人,他們修身修得很好,學識很淵博,您何不起用他們?”趙襄子說:“你認定了就行,我這就任命他們為中大夫。”當時相室(管家)就勸諫趙襄子說:“中大夫,那是晉國的重要官位,如今他們沒有功勞而授官,不符合晉國升任官員的一貫主張。您恐怕只是聽說,而沒有目睹他們的實際吧!”趙襄子說:“我選取壬登為令尹時,可是既用耳朵打聽也目睹了他的實際情況的;那么壬登所選取的人,也用耳朵打聽也目睹了他們的實際情況。這是耳聞目睹不會僅停止在我這裡的道理。”其後,壬登在一天之內召見了中章、胥己,並賜給他們田地房宅。看到有學識的讀書人如此飛黃騰達,中牟縣的民眾於是都紛紛放棄田間耕耘、賣掉住宅和菜園而去學習文化,人數占了這縣邑的一半之多。由於趙襄子知人善用,迅速聚集起了強大的政治力量,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膽胥己,姬姓,名膽胥,“己”即“乙”,是排行老二的代稱。膽胥己為官後,與中章一起輔佐壬登,將中牟管理得非常好,後成為“三家分晉”後建立趙國的先驅。
在膽胥己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膽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物品,出自春秋時期吳國神兵鐵膽腎,屬於以兵器名稱為氏。鐵膽腎,亦稱雙兔、干將莫邪、雄雌劍,是一對寶劍的名稱,為春秋時期吳國的著名寶劍。傳說,這對雙兔寶劍非常神奇,原先是昆吾山中的一種神獸。相傳上古時期,昆吾山產赤銅,黃帝以其製作刀劍,利可切玉,因名曰錕鋙。後來錕鋙化作一對神獸,有兔子一般大小,雄的錕毛色金黃,雌的鋙毛色銀白,它們既吃紅沙石,又吃銅鐵。後來跑到吳國的兵器庫里,將吳國的劍、戈都吃光了。吃飽了撐得跑不動,被守庫人捉住,獻給吳王闔閭。吳王很生氣,將這對神獸殺死,得到了一對鐵膽,令人將其鑄成一對寶劍,稱作鐵膽腎,雄者號稱干將,雌者號稱莫邪,俗稱雙兔,在古兵器譜上非常有名,記作雄雌劍。東晉學者王嘉在《王子年拾遺記》中記載:“昆吾山有獸,食銅鐵,吳國武庫中兵刃俱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穴,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干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
有人以這對神兵為姓氏,稱鐵膽氏、干將氏、莫邪氏、雄雌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者,稱鐵氏、膽氏、乾氏、將氏、莫氏、邪氏、雄氏、雌氏等等。

郡望堂號

郡望

牟 州:即今河南省。中牟縣位於黃河之濱,為華夏文明最最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而燦爛,古稱圃田,留下眾多文化古蹟,中牟城北五里有牟山,高僅丈余,綿延數十里,據《大清一統志》記載:“邑之得名於此。”一說中牟為春秋初期鄭國大夫祭仲的封地,“中”、“仲”音近,境內又有牟山,故名。據1984年的文物普查,全縣古文化遺址有百餘處,主要有業王瘸崗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後魏桐樹崗的仰韶文化遺址、八崗老寨的龍山文化遺址等。中牟縣位於鄭汴之間,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魯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會諸侯於縣境南部的棐林以伐鄭;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82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縣境南部的焦城。戰國時秦七攻魏五入囿中(中牟別稱);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敗秦將楊熊於縣城東部的曲遇聚。西漢初期始置為縣制,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稱中牟候國,漢武帝元上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復為縣,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袁紹大戰於官渡。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稱內牟,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內牟為圃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牟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牟州仍為縣,其後行政區隸屬雖多有變化,縣名至今未變,治所多在今中牟縣城一帶,到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起義軍與唐將李克用曾激戰於中牟縣境北部的王滿渡。宋朝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岳飛曾於中牟大敗金兵。明朝崇禎年末年,李自成三圍開封,皆軍次中牟縣。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曾輾轉中牟縣境;清同治年間,山東、安徽起義軍亦屢次過境。民國初期,直奉兩系軍閥對峙,蔣、馮、閻的中原大戰皆屢爭中牟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牟縣曾分別隸屬於陳留專區、鄭州專區、開封專區。1983年7月,中牟縣劃歸鄭州市市轄縣。

堂號

(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