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氣

膻氣

膻,形聲,從肉,亶聲。膻氣,是指羊肉的氣味。

詞語概念

引證解釋

指羊肉的氣味。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可不愛要吃羊肉又怕膻氣的男人!”

蚊慕羊肉,羊肉膻也。——《莊子·徐無鬼》

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列子·周穆王》

膻,肉膻也。詩曰:膻裼暴虎。——《說文》

棄膻在庭際,雙鵲來搖尾。——唐·皮日休《喜鵲》

降低羊肉膻氣

羊肉主要構成物質是蛋白質,蛋白質是由:碳、氫、氧、氮、組成的。 氮是過量蛋白質所產生的廢料,卻以氨的形式排除,且用來中和過量蛋白質的酸性。 羊肉發出的膻氣主要是氨類物質。

羊肉下鍋時先放少許食用油培透,待水分培乾後再加米醋培乾(醋的數量是肉的千分之一左右),然後加姜、蔥、醬油、白糖、紹酒、茴香子等調料。最後羊肉將要熟時,加少量辣椒略燒,起鍋時加點青蒜或蒜泥,其味香醇,膻氣大減。如果白煮,食時可加蒜及稀辣椒油少許,膻氣也可減少。

病症名

病因

兒童膻氣又名小兒疝氣,小兒疝氣是小兒外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幼兒出生後不久,在腹股溝部位有可復性腫塊,多數在2~3個月時出現,也有遲至l~2歲才發生。小兒疝氣一般發生率為1-4%,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14倍,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於兩側。

小兒疝氣有可能會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後發生。通常在小孩哭鬧、劇烈運動、大便乾結時,在腹股溝處會有一突起塊狀腫物,有時會延伸至陰囊或陰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壓時會自行消失。一旦疝塊發生嵌頓(疝氣包塊無法回納)則會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發燒,厭食或哭鬧、煩躁不安。

症狀

小兒疝氣發病初期,當幼兒平臥安靜時腫物可消失;隨著腹內壓力的繼續增高,腫物可下降到陰囊里。這時如果能解除腹內壓增高的因素,並讓患兒平臥,或輕輕地將腫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腫物則可通過睪丸下降時的那條通道返回到腹腔,腫物消失,這種情況稱為可復性疝氣。如果腫物不能返納腹腔,就會出現腹痛加劇,哭鬧不止,繼而出現嘔吐、腹脹、排便不暢等腸梗阻症狀,在腹股溝或陰囊內可見橢圓形腫物,質地硬,觸痛明顯;嵌頓時間久者皮膚可見紅腫,若長時間腸管不能回納則有可能出現腸管缺血壞死等嚴重併發症。

人們平時所說的小兒疝氣,從醫學上講,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為男孩的睪丸是在出生前才通過腹股溝管降至陰囊的,隨之下移的腹膜則形成鞘狀突。若鞘狀突在嬰兒出生後還沒有閉鎖,或閉鎖不全,反而成為較大的腔隙,腹腔內容物就會從這裡突向體表,而形成疝氣。又因為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故右側腹股溝疝氣較多。當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氣,只是發病率相對低一些。

治療

由於嬰兒腹肌可隨身體的生長逐漸強壯,疝氣也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暫不治療,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疝塊突出時,及時將其還納,防止疝塊再次突出,發育中的腹肌還有加強腹壁的機會,使疝氣病有自愈的可能。(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此期間,疝氣一旦發生嵌頓---疝氣包塊卡住,無法復位的情況,應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復位,並儘快接受治療。)這時候家長可以採取保守的消疝貼或者疝氣帶療法,輔助治療小兒疝氣,疝氣帶的操作簡單,寶寶佩帶方便,鬆緊可以調節就像給寶寶多穿了一條褲子一樣,在疝氣帶中藥藥包的作用小,小兒疝氣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治癒。

隨著年齡的增長,疝塊會越來越大,如果能及時回納,問題還不大,但若稍一用力甚至站立時疝塊就出現,往往會影響正常生活。還有可能導致嵌頓疝,絞窄疝的發生。當孩子劇烈哭鬧或突然用力時,腹內壓突然增加,腹腔腸管突出過多,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使疝內容物不能還納,應立即到醫院診治。如果嵌頓過久,會形成腸管壞死等嚴重併發症,這時再行急症手術,其風險要大得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