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南市綠茶開發研究會

綠茶類的“碧雪春”牌“御茶春”於2003年評為“青島市十大名茶”,2004年被評為“山東名茶”。

1、2001年研究會被山東省科協、山東農技協評為“山東省先進農技協”,2003年被山東省農學會評為“山東省科教興村計畫省級示範單位”,2005年被青島市農委評為“青島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先進單位”。2004、2005年連續兩年被青島市文明委、青島市民政局評為“青島市誠信民間組織”。2、會長李傳村2000年被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評為“全國十佳新聞人物”,2003年被青島市農業局評為“青島市茶葉界十大名人”,同年4月,被山東省農業廳和山東省科技農業報評為“山東省十佳農民致富能手”,12月,被青島市茶葉學會評為“先進個人”。2006年10月被青島市農委,青島市人事局評為“優秀鄉鎮半脫產農業技術員”。3、研究會所建的茶葉生產基地,2004年被山東省科協、青島市科協列為“山東省優質茶生產基地”、“青島市科普示範基地”,青島市農委列為“青島市名優茶良種繁育基地”和“青島市茶葉科技示範園”,研究會生產的“碧雪春”牌綠茶於2003年評為“青島十大名茶”,2004年山東省首屆名茶評比中被評為“山東名茶”,中國中輕產品質量保障中心評為“質量、服務、信譽AAA品牌”,中國質量監督管理協會評定、確定為“中國名優產品”,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名牌與市場戰略專家委員會認定為“中國優質食品”。2007年被國家定為“綠色、有機”食品
一、引鳳築巢示範輻射打造新時期科技富民平台
研究會於2003年投資58萬元在海青鎮、大場鎮、張家樓鎮建立了350畝茶園三大科普示範基地,先後引進龍井43、龍井長葉、浙農113、浙農139、迎霜、洛舍、福鼎大白、平陽特早等8個無性系茶樹品種和鳩坑種、黃山種、紫陽等4個有性系茶樹品種。實行良種自繁自育,形成了茶葉良種引進、試驗、示範、選育、推廣一體化。其中龍井43、福鼎大白、鳩坑等最新品種,530名會員和870戶茶民率先種植1800畝,每畝增產鮮葉110多斤,每畝增效1100多元。
同時,350畝科普示範基地全部配套自動噴灌設施,實踐證明,自動噴灌每小時澆1畝茶園,比普通機灌(4小時1畝)節水30%以上,節省人物資金160餘元,畝增產茶葉120斤,畝增效1600多元,為全市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環保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樹立了樣板。
引進先進制茶機械,擴大名優茶產量和質量。從節能、省電、省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出發。先後引進自動控溫、五槽、七槽名優茶多用機、五筒熱風自動控溫烘乾機,Z型高效熱風鏈條烘乾機,CY自動控溫蒸汽殺青機,大幅度的提高了名優茶產量和質量。目前會員和所帶動的茶農的名優茶產量已占總產量75%以上。2007年又投資10萬元率先引進山東省第一台“微波殺青”制茶設備,為進一步加快傳統的制茶工藝向高科技現代化邁進的步伐奠定了基礎。
研製開發新品種,不斷增強活力。在研究南方“龍井”“毛峰”兩大品牌的基礎上,注重開發自己的新產品,創造自己的新品牌。先後研製開發綠茶、保健茶兩大類、八大系列、三十多個品種,保健茶類的銀杏茶、杜仲茶已投放市場。綠茶類的“碧雪春”牌“御茶春”於2003年評為“青島市十大名茶”,2004年被評為“山東名茶”。2006年投資53萬元引進自動化、潔淨化、連續化制茶流水線,竭力為會員服務
二、創新機制廣渠普及著力提升科技惠民水平
為從整體上提高茶園生態、環保、節水管理水平和質量,提高茶農科技素質,研究會先後承擔了“有機茶園豐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鳩坑茶樹品種大面積引進與推廣”,“幼齡茶園速成高產綜合栽培技術套用研究”,“茶樹良種抗寒優質高產篩選實驗研究”,“有機茶葉生產技術研究與開發”、“名優綠茶機制工藝及配套技術研究”等科技攻關課題和豐收項目,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同時,為提高茶農和會員的科技水平,研究會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一是利用“農村科技與信息”,按照茶季每年印發茶園管理技術要點12000份,讓茶農及時明確茶園生態、環保、節水等各個生產環節的管理重點。二是每年組織8次對最新茶園種植、名優茶炒制、有機茶栽培、農藥殘留預防、病蟲害防治、茶籽儲藏、茶樹越冬防護等關鍵技術進行專題講座,讓3700名會員、茶農及時學會並掌握新技術。三是每年4次邀請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學會等有關專家、教授前來膠南就良種引繁、無公害茶生產、有機茶開發等進行技術指導和科技培訓,受益人員達2600餘人次。山東省無公害優質茶生產技術培訓班2002年在膠南成功舉辦。四是每年每季組織30名茶葉技術骨幹進行技術比武、知識競賽、炒制競賽,不斷提高廣大茶農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三、凝心聚力惠民務實齊奔科技致富路
為深入做好“科技惠民”科普工作,創新科普惠民工作形式,豐富科普惠民工作載體,研究會凝心聚力經常組織開展惠民活動。一是組織茶農觀看科技錄像,每季度開展一次,全年使500名種茶科技帶頭人受到科技恩惠,發揮科技帶頭人的作用,輻射帶動2700茶民,依靠科技進步而共同致富。二是聘請茶葉專家舉辦茶葉生產管理培訓班,年均5-6期。面對面的傳授茶葉無公害、綠色、環保、有機茶園管理栽培技術,使1800名種茶科技帶頭戶學到新技術;三是研究會組織12名科技人員常年對會員和茶農進行新技術推廣服務上門,在海青碧雪春茶葉精品園進行品種對比實驗,施肥對比實驗,治蟲對比實驗,將試驗成果及時傳播給廣大會員和茶農。四是分期分批地派會員到中國茶葉學會參加舉辦的評茶員、茶藝師培訓班,赴杭州學習扁型茶的炒制技術,到安徽學習捲曲形茶製造技術,茶葉的內在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產的“碧雪春”牌系列綠茶清香、味濃、耐沖泡、品質優等。2000年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碧雪春茶進行質量檢測,其中所含對人體有益成份咖啡鹼、茶多酚、胺基酸、兒茶素分別為3.6%、28.4%、3.2%和13%均高於同類產品的指標,被國家技術部門評為“2000年質量優產品”。研究會的會員及輻射帶動的茶農2007年人均純收入達9142元,比全縣人均純收入7373元提高了1769元。
四、拓寬市場辦好實體不斷增強為民服務能力
研究會成立以來,按照產權清晰,管理科學,運作高效,服務會員的原則。著力拓寬市場、辦好經濟實體,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的能力。一是健全信息網路。秘書長具體負責,成立了信息中心,定期搞好信息蒐集與整理,及時反饋產銷信息,為會員互通情報,把握市場導向。二是建立銷售網路。研究會已建立了省內26處、省外8處的銷售網點,做到一市一處,步步為營。2003年派出2人到蒙古國考察國外市場,帶去的“碧雪針”茶100克賣了2000美元。三是深入研討,提升品牌。1999年農業部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了全國茶葉大世界研討會,山東省唯有膠南市海青河西茶廠參加了本屆研討會,受到了與會代表和專家的好評。黨的十六大會議召開,人民大會堂管理局選中“碧雪春”茶為大會專用茶。2001年“世界傑出人士”大會在昆明召開,河西茶廠生產的“碧雪春”又一次被選中為本次大會用茶。得到IVBEC大會主席的高度讚揚。三是先後在山東電視台、青島電視台、《人民日報》《青島日報》、《科技日報》等20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先後九次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有關國家領導人和部委領導參加的研討會和表彰會。
2003年建立的600畝高產生態有機茶園,使經濟實體具備了資源的後備力量和旺盛的競爭生命力。現在,研究會的經濟實體――海青河西茶廠。已聘有高級技術職稱的顧問2名。其中,高級農藝師1名;教授1名;中級技術職稱人員4名;設備30餘台。能生產綠茶和保健茶30多個品種。碧雪春牌綠茶於2001年全市率先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被中國質量檢查協會食品專業委員會評定為“2002年國家質量穩定合格產品”。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列為“全國重點推薦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