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腺癌

膀胱腺癌

起源於膀胱黏膜(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腫瘤呈腺體樣結構,組織學類型為腺癌。包括原發性膀胱腺癌和臍尿管腺癌。約占膀胱癌患者總數的0.9%~2%。癌細胞病理類型包括腺癌、腸型腺癌、印戒細胞癌、黏液腺癌、肝樣腺癌、透明細胞癌和混合型。絕大多數膀胱腺癌分化差,侵襲性強、預後較差。有些著作中將其他臟器轉移至膀胱的腺癌也劃歸為膀胱腺癌,稱為膀胱轉移性腺癌。但依據2004年WHO《泌尿系統及男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尿路上皮腫瘤病理分類,轉移至膀胱的腺癌歸為尿路上皮雜類腫瘤,屬於膀胱繼發腫瘤,多是臨近器官癌症晚期直接侵及膀胱所致,如晚期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侵及膀胱。也可見於胃癌的種植性轉移或乳腺癌等血行轉移所致膀胱轉移性腺癌。

基本信息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膀胱腺癌膀胱腺癌

化學致癌物誘發膀胱癌已得到證實,但也有許多膀胱癌患者無化學致癌物接觸史,目前較普遍的觀點是:病毒或某些化學致癌物作用於人體的原癌基因,使其激活成為癌基因。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長期接觸芳香族類物質的工種,如染料、皮革、橡膠、油漆工等,膀胱腫瘤的發病率增高。1954年前有學者統計。在接觸苯胺的工人中,膀胱癌的發病率較普通人群高30倍。聯苯胺(benzidine)、4,4-二氨基雙聯苯(4,4-diaminobiphenyl)、4-氧基雙聯苯(4-aminobiphenyl)、β-萘胺(β-naphthylamine)等均被認為是較肯定的外來化學性致癌物質。這些物質進入體內。經肝臟代謝後,由腎臟排泄入膀胱,再由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分解成α氨基萘酸,使其具有致癌作用,導致職業性膀胱癌。這類物質致癌的潛伏期較長,達20年左右。②吸菸也是一種增加膀胱腫瘤發生率的原因。近年研究顯示,吸菸者在尿中致癌物質色氨酸的代謝增加50%,當吸菸停止,色氨酸水平恢復到正常。Rose和Walleace(1973)研究,在吸菸和不吸菸2組膀胱癌患者尿的化學成分中有較高的色氨酸水平,其中吸菸者呈高水平。而不吸菸者是低水平。他們還發現維生素C可以減少吸菸和不吸菸者色氨酸的活性。③體內色氨酸代謝異常。色氧酸的異常代謝可產生一些代謝產物,如3-羥基-2-氧基苯乙酮(3-hydroxy-2-aminoacetophenone)、3-羥基-鄰氧基苯甲酸(3-hydroxy-anthrenilic acid),能直接影響到細胞的DNA和RNA合成,這些代謝產物經過肝臟代謝後排泄入膀胱,經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後,具有致癌作用。往往這些致癌物質在膀胱腫瘤患者的尿液中濃度明顯增加。④膀胱黏膜局部長期遭受刺激,如長期慢性感染、膀胱結石的長期刺激以及尿路梗阻,可能是誘發腫瘤的因素。而腺性膀胱炎、黏膜白斑被認為是癌前病變。⑤藥物。近年來,服用藥物引起膀胱癌亦引起重視,如大量服用非那西汀(phenacetine)類藥物,已證實可致膀胱癌。⑥寄生蟲病。在嚴重埃及血吸蟲患者中,膀胱癌的發生率相當高。⑦人乳頭瘤病毒DNA,可能與某些調控細胞凋亡的基因DNA片段結合,干擾這些基因信息的傳遞、轉錄、複製,在多個環節上調控細胞周期而發揮其致癌作用。⑧膀胱癌的發病還與種族和環境因素有關。

(二)發病機制

腺癌占原發性膀胱癌2%以下,分3類:原發性膀胱腺癌,臍尿管癌和轉移性腺癌。腺癌也可發生在腸管代尿道通道,擴大膀胱等。原發性膀胱腺癌好發於膀胱底部(三角區、頸部、側壁),膀胱頂部。腺癌在膀胱外翻中發病率最高,腸道腺癌的組織學類型如印戒細胞癌,膠樣癌,在膀胱中均可發生。腺癌可能是乳頭狀或實體的。多數腺癌分化較差且有浸潤,臍尿管癌極為罕見,多為腺癌起於膀胱外壁,且向膀胱浸潤,臍尿管癌可擴散膀胱周圍間隙。臍部可出現血性或黏液分泌物或黏液囊腫,若累及膀胱腔,尿中則可出現黏液。轉移性腺癌主要來源於直腸、胃、乳房、前列腺和卵巢。

診斷

1.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症狀為肉眼血尿。其次是尿路刺激症狀,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下腹不適等;部分患者有黏液尿,黏液量不等,黏液稠厚者也可阻塞尿道而發生尿瀦留,這是膀胱腺癌的特點之一。

2.起源於膀胱頂部臍尿管的腺癌,位置隱匿,多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於下腹部觸及腫塊。晚期可出現浸潤及轉移症狀。

根據膀胱腺癌的臨床表現及檢查診斷一般無困難,但早期膀胱腺癌的診斷並不容易,要注意病史的特點與有關的輔助檢查相結合綜合判斷,爭取早期診斷。

原發性膀胱腺癌的診斷標準:①腫瘤多發生在膀胱的側壁和底部;②常伴有腺性或囊性膀胱炎;③癌與正常膀胱上皮間有移行病變;④無其他原發癌。

臍尿管腺癌的診斷標準:①腫瘤位於膀胱頂部或前壁;②無囊性或腺性膀胱炎;③腫瘤始於臍尿管的膀胱壁內段,浸潤肌層或更深,而膀胱黏膜常完整或有潰瘍;④腫瘤與周圍或表面分界清楚,但有分支伸向膀胱間隙;⑤有臍尿管殘餘發現;⑥捫及恥骨上包塊;⑦全身無其他原發癌。

檢查

尿混濁、黏液量多。尿中黏液樣物、壞死脫落物查腫瘤細胞,陽性率較高。

1.CT檢查 腫瘤基底寬,向膀胱壁內外生長的實性腫塊。

2.膀胱鏡檢查 原發性腺癌多見於膀胱底部,包括膀胱三角區和相鄰側壁以及膀胱頂部,也可發生於膀胱任何部位。膀胱腺癌可呈乳頭樣、息肉樣或結節狀,也可呈扁平、潰瘍型。瘤組織常較軟並有黏液。常見出血、壞死灶。部分病例可表現為瀰漫性纖維化而致肌層肥厚,類似皮革樣。

3.膀胱造影 特別是頭低位攝片,不僅可以發現膀胱內的充盈缺損,還可能見到膀胱外的腫塊壓跡,此徵象多見於臍尿管腺癌。

治療

(一)治療

1.膀胱腺癌治療首選全膀胱切除術加盆腔淋巴結清掃,一般不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

2.對局限於膀胱頂部、側壁和前壁的小的腫瘤,可考慮行膀胱部分切除,切緣應距腫瘤3cm以上。小的分化好的臍尿管癌也可選擇膀胱部分切除術。

3.膀胱腺癌對放療和化療都不敏感。輔助療法有一定療效。

4.中藥治療 中藥可以扶正祛邪目前也廣泛的運用於癌症的治療,像現在中藥人參皂苷rh2,人參皂苷rg3都是單方中藥成分,實現了現在中藥西化的目的,作用明確,效果顯著。

(二)預後

預後較差,5年生存率約33%。其原因為:①診斷時已為晚期;②腫瘤多深部浸潤且轉移早;③腫瘤細胞惡性程度高,極易轉移;④術前未能確診為腺癌,致手術切除不徹底;⑤化療、放療均不敏感。

飲食

一、膀胱癌飲食可以宜多吃以下一些食物:

1、宜多吃具有抗膀胱和尿道腫瘤作用的食物,如蟾蜍、蛤蟆、田螺、海帶、紫菜、玳瑁、甲魚、烏龜、海蜇、水蛇、薏米、菱、核桃、羊腎、豬腰、刀豆、沙蟲、鱸魚、鮐魚。

2、尿道梗阻宜吃海帶、裙帶菜、紫菜、青蟹。

3、感染宜吃黃魚鰾、鯊魚翅、水蛇、鴿子、海蜇、藕粉、蕎麥、馬蘭頭、地耳、大頭菜、橄欖、茄子、無花果、綠豆芽、豆漿、莧菜、紫菜、泥鰍。

4、出血宜吃芹菜、金針菜、韭菜、冬瓜、烏梅、柿餅、芝麻、蓮子、海參、老鼠肉。

二、膀胱癌飲食禁忌以下食物:

1、禁吃熏制、醃製、煎炸、發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這些食物是重要的致癌物質,含有亞硝酸胺。

2、禁菸禁酒,這是很多癌症患者都必須做到的,菸酒不僅對於癌症患者不利,對於正常的健康身體也是極為不利的。

調理

膀胱癌術後的調理方案:

① 保留膀胱的患者,應在術後2年內每3個月複查膀胱鏡1次,2年內無復發者改每6個月1次。其它可選複查內容有:尿脫落細胞學檢查、靜脈尿路造影、尿常規、B超和CT等。

② 膀胱癌患者的日常護理和保健:因患者尿液從腹壁迴腸造口流出,需永久安置集尿器。集尿器由底盤和尿袋兩部分組成,一般底盤數天更換一次,尿袋1~2天更換1次。

膀胱癌術後護理時應注意:

(1)永久性皮膚造瘺者應保護造瘺口周圍的皮膚,每天清洗消毒,外塗氧化鋅油膏等;

(2)發現尿液有絮狀粘液時,可以多飲水,並口服小蘇打片,使尿液鹼化,粘液變稀薄,以利排尿通暢 ;

(3)術後2年內每3個月全面複查1次,2年後每6個月複查1次;

(4)注意泌尿系統逆行感染的發生,如有突發性高熱,也需及時去醫院診治;

(5)若尿道口出現血性分泌物,應警惕殘留或發生尿道腫瘤的可能性,及時來院就診。

預防

⒈針對病因採取預防措施,如已經肯定在外來致癌因素中,染料、橡膠、皮革等工種能引起膀胱癌的發生,吸菸和服用某些藥物,膀胱癌的發病率明顯增高,這就要求改善染料、橡膠、皮革等工業的生產條件,提倡禁止吸菸,避免大量、長期服用可致膀胱癌的藥物。

⒉高度重視血尿患者的密切隨訪,尤其是對40歲以上的男性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原則上要採取嚴格正規的診斷檢查,進行膀胱腫瘤的篩選,包括膀胱鏡檢查。

⒊開展民眾性普查工作,尤其對高發人群的普查。

⒋加強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包括提高無創傷性檢查、早期確診膀胱腫瘤的準確率和研製防止膀胱腫瘤復發的藥物。

⒌開展腫瘤的宣教工作,普及有關的醫學知識,提高民眾對泌尿系腫瘤的認識,使他們認真參加定期體檢,樹立早期就診意識,以利膀胱腫瘤的早期診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