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蛔蟲感染

腸道蛔蟲感染

蛔蟲病是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傳染源是蛔蟲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蟲卵隨患者糞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適宜的溫濕度下,約經2周,發育為成熟蟲卵。成熟蟲卵經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殺死,少數進入小腸孵化發育為幼蟲。幼蟲鑽入腸黏膜,經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門脈、肝臟、下腔靜脈而達肺;在肺內脫皮後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蟲。幼蟲穿過微血管經肺泡、支氣管、氣管上升至咽,然後再被吞入胃,此即構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達小腸後發育為成蟲。自吞食蟲卵至成蟲成熟約需75天,在小腸內生存期約為1-2年。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蛔蟲成蟲本寄生在小腸中、下段,偶爾進入上消化道。蛔蟲有鑽孔的癖好。因此,進入十二指腸的蛔蟲常經膽總管開口鑽入膽道。臨床觀察注意到:有時蛔蟲可經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熱、飢餓、腹瀉或用山道年驅蟲而藥量不足等情況。因而考慮蛔蟲生活環境的改變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動的誘因。

(二)發病機制

鑽入膽道的蛔蟲多為1條,但也有十數條甚至百餘條者。蛔蟲很少進入膽囊,多數停留在膽管系統中,包括肝外及肝內的膽管。

在蛔蟲通過Oddi括約肌的過程中,括約肌因受到刺激而痙攣,引起劇烈的疼痛。蛔蟲退出膽道或完全進入膽道後,對括約肌的刺激消失,痙攣引起的劇痛得以緩解。蛔蟲在膽道內活動也可引起陣發性疼痛。也正由於蛔蟲體的活動,使得膽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斷,因而一般不出現黃疸。腸道細菌隨蟲體進入膽道,可招致膽道感染,引起膽囊、膽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膿腫、膽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敗血症等輕重不等的併發症。

我們曾見到過膽管被蛔蟲鑽破而造成膽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見過蛔蟲性肝膿腫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膽管狹窄或結石者,進入膽道的蛔蟲常引起較嚴重的併發症。此外,膽道蛔蟲還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併發症。進入膽道的蛔蟲有的可再退出膽道。未退出者,活動逐漸減少,終於死在膽道內。我們觀察過幾例正值膽道T型管引流期間所發生的膽道蛔蟲病例。膽道內蛔蟲屍體的碎片隨膽汁由T管排出,可持續1~2個月。同期經T管反覆作膽道造影,顯示蛔蟲在膽道內的負影也逐漸變小,有的完全消失。這表明存在著將膽道內的蛔蟲屍體排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從手術取出的膽石標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膽道內的蛔蟲屍體被膽石樣的沉澱逐步包埋最終形成結石的各個階段。而且,40%~84%的膽管結石病例,可自膽石的核心部位找見蛔蟲殘骸或蟲卵。由此可見,膽道蛔蟲病的腹痛症狀緩解之後,雖有部分病人可將膽道內的蟲屍排淨而不留後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蟲屍還沒有來得及崩解排淨之前,就逐漸被膽石樣的沉著物附著、包裹,反過來阻礙其排出,最終形成結石。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對膽道蛔蟲病的治療,不能僅以消除其急性症狀為目標。還要力爭蟲屍乾淨、徹底地排出膽道以防結石形成。

檢查

一、體格檢查

採取病史給了我們初步印象和啟示,同時也指導我們對疾病的性質有一個概念。

二、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必須以病史及體格檢查所了解到的客觀材料為依據進行歸納和分析,從中提出幾種診斷之可能,然後進一步考慮做那些實檢室檢查來證實診斷。如:超聲檢查可見膽管擴張,內有線條狀遊動的蟲體。ERCP示膽道內蛔蟲,或內鏡直視下見十二指腸乳頭有蛔蟲嵌頓。

鑑別診斷

診斷依據為:

1.右上腹或劍突下陣發性絞痛,尤其伴有鑽頂痛,緩解期如常人者。

2.腹部劇痛時伴噁心、嘔吐,少數病人有吐蛔蟲或便蛔蟲史。

3.症狀重體徵輕,僅在劍突下和右季肋部壓痛。

4.超聲檢查可見膽管擴張,內有線條狀遊動的蟲體。

5.ERCP示膽道內蛔蟲,或內鏡直視下見十二指腸乳頭有蛔蟲嵌頓。

如有併發症,則應與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腹腺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急性穿孔、腸蛔蟲病、泌尿繫結石、腸痙攣等鑑別,對上述諸病之鑑別,只要仔細詢問膽道蛔蟲病早期的症征不符的特點和絞痛忽起忽止,止後若無其事的特徵,雖因併發症的出現而掩蓋,也是能夠作出正確診斷的。

緩解方法

1、預防減少或杜絕腸道蛔蟲的感染,才能減少膽道蛔蟲病發生,為此,應加強衛生宣傳、搞好糞便無害化管理,注意飲食衛生,不食生冷不潔食物,以切斷傳染源,降低腸道蛔蟲感染率。

2、定期普查糞便,蟲卵陽性者,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避免用藥不對症,就有可能加重病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