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

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

因退行性改變波及到腰椎後方小關節的一部或全部,呈損傷性關節炎反應並產生腰腿痛症狀者稱為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

基本信息

(圖)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

因退行性改變波及到腰椎後方小關節的一部或全部,呈損傷性關節炎反應並產生腰腿痛症狀者稱為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

病因

由小關節本身的退行性改變所致;也可繼發於雙側關節突不對稱、腰椎間盤退變或腰椎間盤突出後。

發病機制

當髓核水分減少或髓核突出時椎間隙則變窄,改變了關節突關節的正常結構,使相鄰的兩個小關節面重疊加之纖維環變得鬆弛,椎體間的活動度增大影響了關節突關節的穩定。以後軟骨面及軟骨下受到波及,由於周圍關節囊壁的撕裂、出血而逐漸形成骨贅小關節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關節囊鬆動、移位及骨贅形成,均可導致脊神經根被卡壓或刺激,產生腰腿痛。

臨床表現

1.症狀

(1)腰痛:為持續性鈍痛或酸痛,活動後加重急性發作時,腰部可僵直一般無腰部活動障礙

(2)根性症狀:當神經根受到刺激時,可發生下肢放射痛牽涉範圍比較局限疼痛並不完全按照神經根分布區域擴散

2.體徵 小關節處有固定性壓痛,壓痛點深在有叩擊痛及傳導痛。急性發作時,腰椎生理彎曲可消失,腰椎棘突排列不齊患椎棘突間距離增大,在此處加壓,可出現一凹陷。

併發症: 少數患者可有腰椎假性滑脫和小關節半脫位。

診斷

1.臨床表現 如前述的臨床症狀與局部體徵。

2.局部封閉試驗 以1%普魯卡因5~10ml用心內注射針注入到病變小關節周圍,如果在10min後腰痛症狀減輕或消失則為陽性,有助於對本病的診斷。

3.影像學所見 依據X線平片體層攝片或CT片的表現協助診斷。

檢查

1.X線攝片 需攝腰椎正、側位及左右45°斜位X線片。早期可無明顯陽性發現有時可見腰椎小關節排列不對稱、小關節間隙狹窄及鬆動後期患處的關節突增生、小關節面硬化上關節突向上突出並有骨贅形成,呈現肥大性改變。由於小關節周邊骨贅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小少數患者有假性腰椎滑脫在腰椎伸-屈動力性攝片中小關節不穩而致的腰椎滑脫程度更為明顯

2.體層攝片及CT檢查

(1)體層攝影:可能顯示小關節的狹窄及骨贅形成等改變。

(2)CT檢查:可清晰地顯示出小關節病變的程度及其與神經根管、椎管之間的解剖關係。

治療

(圖)症狀症狀

1.非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可套用鏇轉復位或斜扳等方法進行小關節半脫位的整復

(2)臥床休息:急性期或手法復位後應當臥床休息1~3周。

(3)理療:可選用超短波微波、頻譜等多種物理治療。

(4)局部保護:配戴腰圍或支架。

(5)腰背肌鍛鍊:為增強骶棘肌可採用“飛燕式”方法訓練每次50下,每天3次鍛鍊時患者俯臥於木板床雙手置於臀部,同時挺胸仰頸及雙下肢呈伸直抬起,此時僅腹部與床面相接觸然後復原如鍛鍊後腰痛反而加重,則需減少次數或暫停進行。

(6)藥物:疼痛明顯者可口服止痛藥,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元胡止痛顆粒等。可外敷香桂活血膏紅花油骨質寧擦劑等。

2.手術療法 神經根受壓症狀經過非手術療法治療一段時間無效時,可行小關節部分切除及神經根管減壓術。當小關節切除較多有可能引起該椎節不穩時,可行棘突間或橫突間植骨融合術。

預後

一般經非手術治療症狀都能緩解無需考慮手術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