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血流量

腎血流量

腎血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流經腎臟的血流量。如果血中某物質既可由腎小球濾過,又可從腎小管排泌,其清除率則為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排泌的綜合結果。若該物質經過腎臟循環1周以後可完全被清除,該物質的血漿清除率即等於腎臟1min內的血漿流量。碘銳特(diodrast)、對氨馬尿酸(para-aminohippurate,PAH)的清除率均能反映腎血流量。

概述

腎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RBF)測定是用清除率試驗來進行的。某一物質既從腎小球濾過,又從腎小管大量排出,並且不被重吸收,在它1次流經腎組織之後,便能完全被清除,該物質的清除率就代表單位時間內流經’腎臟的血漿量。常用的方法為靜脈注射對氨基馬尿酸,定時採取血標本,收集尿標本,記錄時間,計算每分鐘尿量,測定血漿及尿中對氨基馬尿酸濃度及紅細胞壓積,然後用公式計算出腎血流量。這種方法較為繁瑣,現臨床上多採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131碘一鄰碘馬尿酸鈉心前區體表測定法。正常腎血漿流量為500毫升~700毫升/分鐘·1.73平方米體表面積。

臨床意義

1、RPF減低,可見於

(1)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慢性腎盂腎炎晚期,由於腎血管受損而致RPF減低。

(2)高血壓病早期,由於血管痙攣,腎動脈硬化時有效血管床減少。

(3)休克、心功能不全時,RPF可呈一過性明顯降低。

2、RPF升高,可見於

(1)急性腎小球腎炎早期,由於充血,腎血流量可呈正常或升高。

(2)代謝性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巨人症RPF可升高。

(3)妊娠婦女的RPF也可升高。

結果偏低可能疾病:

慢性腎功能衰竭。

結果偏高可能疾病:

急性腎小球腎炎。

如何進行調節

腎血流量在動脈血壓一定的變動範圍內(80~180mmhg)能保持恆定的現象稱為腎血流量的自身調節,這種調節方式不僅使腎血流量保持相對恆定,而且使GFR保持相對恆定,可防止腎的水鈉排泄因血壓波動而出現大幅波動。腎動脈灌注壓超出80~180mmhg的範圍時,腎血流量將隨灌注壓的改變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腎血流量主要取決於腎血管阻力,包括進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和葉間小動脈的阻力,其中進球小動脈的阻力最為重要,關於腎血流量自身調節機制主要有肌源性學說和管球反饋調節:

肌源性學說是指:當腎血管的灌注壓升高時,腎進球小動脈血管平滑肌因壓力升高而受到的牽張刺激加大,使平滑肌的緊張性加強,阻力加大,反之當腎進球小動脈血管平滑肌因壓力降低而受到的牽張刺激減小,使平滑肌的緊張性減弱,阻力減小。但是在腎動脈血壓低於80mmhg時,平滑肌舒張達到極限,當血壓高於180mmhg時,平滑肌收縮達到極限。

管球反饋調節是腎血流量自身調節的另一種機制:當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時,到達遠曲小管緻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鈉鉀氯離子的轉運速率也就增加,緻密斑將信息反饋至腎小球,使進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收縮,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將恢復正常;反之亦然。有關管球反饋的機制與腎臟局部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有關;腎臟局部產生的腺苷NO和PG等也可能參與管球反饋的調節過程。

注意事項

禁忌症:

1.泌尿道造影或動脈造影后。

2.套用利尿劑、輕瀉劑、抗高血壓藥物後。

3.機體脫水或水腫時。

檢查過程

(1)試驗日晨空腹靜臥,7時飲水500ml,並留置導尿管。

(2)7時30分取尿10ml,抽取靜脈血2ml(作試驗空白)。

(3)立即在10min內按0.4ml/kg體重靜脈注入無菌200g/L PAH溶液,然後以200g/L PAH溶液10ml加入500ml生理鹽水內作維持輸液。

(4)8時30分夾住導尿管。8時50分取靜脈血4ml,隨之放空膀胱並測定尿量。用20ml生理鹽水沖洗膀胱,注入20ml空氣使膀胱內液體排盡。沖洗液與尿液合併,混勻,取10ml測定PAH含量。

(5)9時10分第一次重複抽血、留尿標本;9時20分第二次重複抽血和留尿標本(同操作4)。

(6)測定PAH濃度。每次加入試劑後混勻,放置3min。顯色穩定(10~15min)在540nm以空白管校零,讀取各管吸光度值。

(7)測定腎血漿流流量。

不適宜人群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不宜做此檢查。

不良反應與風險

少數人可出現短暫的面部潮紅、腰背酸脹、胸悶、心悸等反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