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證

脾虛證

脾虛證主要指脾氣、脾陽或脾陰不足所呈現之各種症候。

基本概述

脾虛症 ,屬臟腑辨證中常見之證型。主要指脾氣脾陽不足所呈現之各種症候。分為氣虛陽虛
兩種。 脾虛證,一般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虛氣陷和脾不統血四證。

症狀

《脈經》卷二:“脾虛,……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一說“脾氣……若虛則生寒,令人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氣結,惡聞人聲”(見《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脾

病理病機

鄒澍《本草經疏》歸納“脾虛十二證,飲食勞倦,傷脾發熱,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傷食必惡食,停食,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腫屬脾氣虛,兼脾陰虛;噎膈屬氣血兩虛,由於血液衰少,而非痰氣壅逆所成。 脾氣虛證,是脾氣不足,受納、腐熟、運化功能失職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或勞累過度、思慮傷脾;或年老體衰,久病耗傷脾氣所致。
脾虛氣陷證,是脾氣虛弱,升舉無力而清陽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或久瀉久痢,勞倦過度,孕育過多,產後失養等所致。
脾陽虛證,是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胃氣虛加重而成;或因過食生冷 , 誤用寒涼藥物,攻下大過,久病耗傷陽氣所致。
脾不統血證,是脾氣虛弱,無力統攝血行,而致血溢脈外的證候。多由久病脾虛,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而統攝無權所致。

脾虛

脾虛主要為脾陽虛;脾陽虛,脾氣虛,運化失司,升降紊亂,邪從寒化,寒濕下注而成病症。脾虛症主要症候為腹滿,食不下,時腹自痛,另伴吐和自利不渴。

臨床特徵

從臨床表現和臨床特徵來看, 虛症喜溫喜按。 得溫得按則緩解,喜溫喜按,時滿時減,有時候脹,有時候不脹。在什麼時候可以緩解呢?得溫得按後緩解,得溫按後可以緩解。如果一個肚子脹的病人,拿熱水帶捂一捂,很快緩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墊一個枕頭,壓一壓很快緩解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虛性的腹滿。
實症則“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就是腹脹滿24小時持續存在,醫生一定要問他,難道你24小時就沒有減輕的時候嗎?他說即使偶爾有一點減輕,這種減輕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電視的時候,電視的故事情節太吸引人了,我暫時沒有留意我的腹滿,似乎有點減輕,但是這種減輕也是微不足道的,還有個特點就是按之痛,這就象《金貴要略》里所說的,“腹滿按之痛為實,按之不痛為虛”。

辨證要點

脾氣虛證:胃腹隱痛 ,腹脹,納呆,便溏與氣虛見證。
脾虛氣陷證:腕腹墜脹,久瀉久痢,內臟下垂與脾氣虛見證。
脾陽虛證:腕腹冷痛綿綿,喜暖喜按與脾胃氣虛見證。
脾不統血證:慢性出血症與脾氣虛見證。

臨床診斷

從臨床現實分析,脾虛中又以脾氣虛、脾陽虛更為常見,每有腹脹、痞滿、消瘦、肢乏、泄瀉(或大便先硬後溏,亦有表現為脾虛便秘者)、食減、水腫等症。脾虛症狀有如下幾種:
1、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朮散化裁。
3、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4、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