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細菌性葉斑病

胡蘿蔔細菌性葉斑病,也稱細菌性疫病、黑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也可為害花器。

病原菌學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rotae (Kendrick) Dye.

病害診斷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也可為害花器。葉片發病,初時產生黃色小斑點,擴展後變為圓形、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中間因失水而發生乾裂,四周具有不規則的黃色暈圈。發病嚴重時,葉片布滿病斑,致使葉片乾枯而死。葉柄發病,產生暗褐色、條狀病斑,重時造成葉片由病斑處倒折,萎蔫枯死。花器發病後,多凋萎死亡。

致病菌為野油菜黃單胞菌胡蘿蔔致病變種。細菌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有莢膜,單根鞭毛極生,革蘭氏染色陰性。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種子表面和內部也可帶菌。病菌在田間借雨水、灌溉水、昆蟲傳播,由氣孔和傷口侵入,潛育期5~7天即可發病,條件適宜時病害在田間發展很快。

病菌喜高溫、高濕條件。30~35℃、降雨頻繁或雨量大易於發病。特別是暴風雨後因傷口增多,發病重。

防治措施

(1)使用從無病株上採收的種子。一般種子應經種子消毒處理,種子可用50℃溫水浸種25分鐘,或用種子重量0.4%的50%琥膠肥酸銅拌種。

(2)精細整地,施足腐熟糞肥,高畦或高壟栽培。

(3)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鬆土、除草、追肥,促進根系發育。雨後及時排水。

(4)重病地與糧食、豆類、蔥蒜類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

(5)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新植黴素40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6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