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輕癱綜合症

胃輕癱綜合症,簡稱胃輕癱征,也稱胃無力、胃麻痹。是一種以胃排空延緩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主要表現為早飽,餐後上腹飽脹不適,飲食減少,間歇性噁心,發作性乾嘔或遲發性嘔吐,體重減輕等。

胃輕癱綜合症定義

胃輕癱綜合症(gastroparesis):簡稱胃輕癱征,也稱胃無力、胃麻痹。是一種以胃排空延緩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主要表現為早飽,餐後上腹飽脹不適,飲食減少,間歇性噁心,發作性乾嘔或遲發性嘔吐,體重減輕等,臨床上檢查未發現胃腸道有器質性損害。以糖尿病內臟神經病變所致的胃輕癱最多見,約占糖尿病患者的30%。典型病例為長期控制不好的胰島素依賴型患者,多伴有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周圍及自主神經炎、胃排空延遲、胃竇-幽門-十二指腸運動不協調、胃電紊亂是胃輕癱的病理生理基礎。進行核素或X線檢查以確定胃排空延緩的存在是診斷胃輕癱的必要條件。

臨床表現

上腹部飽脹多數患者可出現晨起早飽、食慾減退,有部分患者伴有餐後飽脹,有些患者伴有上腹部脹痛,少數患者伴有腹瀉或便秘。
噁心患者出現發作性乾嘔,伴有反覆呃逆,進餐時或進餐後加重。少部分患者噁心出現在空腹時。
嘔吐嚴重的胃輕癱可出現嘔吐,嘔吐物常含有4~小時之內進食之食物,也可為隔夜食物,嘔吐物具有發酵的酸臭味。部分患者嘔吐後腹脹稍有緩解,但很快又會出現腹脹感。
全身症狀長期食欲不振或反覆噁心、嘔吐者,可出現明顯消瘦、體重減輕、疲乏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貧血。
體徵上腹飽脹、有輕觸痛,但無胃型或腸型及蠕動波,也無腹肌緊張和反跳痛。長期嘔吐可出現繼發性胃食管反流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伴有精神委靡、營養不良、貧血或惡病質等。

疾病診斷

【西醫診斷】
1.消化道手術後3-14d。
2.經一項以上檢查能排除胃流出道梗阻。
3.胃引流量大於800ml/d,持續時間超過10d。
4.無明顯水、電解質紊亂。能排除引起胃輕癱的基礎疾病如中西醫結合脾胃病手冊糖尿病、結締組織疾病。
【中醫診斷】
1.胃反因胃腸病變日久,或因手術損傷,或腹內腫瘤等,使痰食氣血壅滯,胃氣上逆所致。以脘腹痞脹、宿食不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甚或食入不久即吐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痹病類疾病。
2.胃緩多因長期飲食失調,或因勞倦太過等,使中氣虧虛,脾氣下陷,肌肉瘦削不堅,固護升舉無力,以致胃體下墜。以脘腹墜脹作痛,食後或站立時為甚的癆病類疾病。
3.胃飲因腹部手術後,或因胃反等病,使脾胃受損,運化輸布失常,導致水飲停聚於胃腸。以脘腹痞脹、腹中水聲轆轆、嘔吐水液等為主要表現的痰飲類疾病。

胃輕癱綜合症分類

一、糖尿病性胃輕癱(DGP
糖尿病患者常存在整個胃腸道運動異常。在口服降糖藥的Ⅰ型或Ⅱ型糖尿病患者,大約40%發生胃輕癱。1937年,Ferroir觀察到糖尿病患者X線鋇餐檢查顯示胃運動減弱。1945年Rundles首次清楚地描述了胃排空延遲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關係。1958年Kassander首先套用"糖尿病性胃輕癱"這一術語。
二、手術後胃輕癱
胃手術後常伴有胃輕癱。迷走神經切斷術後胃排空延遲發生率為5%~10%,迷走神經切斷加幽門成形術後28%~40%胃固體排空遲緩。迷走神經乾切斷術使胃底舒張功能、胃竇收縮及協調的幽門舒張功能均降低。導致胃的液體排空加快,固體排空延遲。但高選擇性(壁細胞)迷走神經切斷術僅能延長固體排空的滯後期,而對總的胃排空無影響。
三、神經性厭食
約80%的神經性厭食患者有胃固體排空延遲,但液體排空正常。胃排空延遲伴有胃竇運動節律紊亂,胃底張力低下,餐後血漿去甲腎上腺素和神經降壓素濃度降低,以及自主神經功能損害。但是,與神經性厭食患者有同等程度體重減輕而無精神症狀者,並無顯著排空延遲。
四、累及胃平滑肌的疾病
這類疾病除了可以引起其他系統臟器病變以外,還常有瀰漫性胃腸道平滑肌受累,引起累腸道運動功能障礙。儘管食管受累較為常見,胃平滑肌亦可受累而引起胃輕癱。
五、胃食管返流病
約60%的胃食管返流病患者有胃排空延緩,迄今尚不清楚這種異常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
六、伴癌綜合徵
在某些腫瘤患者,胃輕癱可以是伴癌綜合徵的一部分。Chinn等報告7例肺類癌,其中6例發生胃輕癱。組織學檢查顯示肌間神經叢變性,神經元和軸突減少,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炎症細胞浸潤,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而黏膜下神經叢未受影響。
七、缺血性胃輕癱
Libefrski等最近報告2例腸系膜動脈閉塞、胃腸道慢性缺血患者發生嚴重胃輕癱,伴有胃電節律紊亂和相關的症狀。進行旁路血管移植手術後6個月,患者的胃固體排空和胃電節律恢復正常,症狀亦消失。
八、特發性胃輕癱
即原因不明的胃輕癱,約占胃排空延遲患者的50%.這些患者可被大致分為兩組:一組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另一組為瀰漫性胃腸平滑肌受累,後者存在整個胃腸道的動力紊亂,除胃輕癱外,常有腸易激綜合徵或假性腸梗阻等多種診斷。

疾病治療

1.肝鬱氣滯證 上腹脹滿,呃逆連連,噯氣嘔吐,胸脅脹滿,得暖氣舒,氣粗心煩,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病機:肝胃不和,氣機郁滯。
治法:疏肝和胃,行氣消滯。
方藥: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0g,枳實15g,茯苓15g,陳皮,木香10g,香附10g,黨參15g,黃芩12g,半夏10g,生薑3g,大棗12g,甘草6g。
加減:嘔吐加檳榔15g,竹茹10g;濕甚加扁豆15g,白豆蔻熱重加牡丹皮15g,梔子12g。
2.中氣不足證 上腹飽滿,聲微氣短,嘔吐無力,心悸氣促,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苔白,脈虛大或沉緩。
病機:脾胃氣虛,中氣下陷。
治法:健脾益胃,升陷運中。
方藥:昇陽益胃湯加減。黃芪30g,黨參15g,白朮10g,柴胡,枳殼10g,茯苓15g,陳皮10g,砂仁6g,黃連6g,半夏10g,生薑3片,甘草6g。
加減:嘔吐加檳榔15g,竹茹10g;濕甚加扁、豆15g,厚朴12g;呃逆加柿蒂10g。
3.瘀濕困阻證 上腹飽脹,嘔吐清水,神疲體困,口淡不思中西醫結合脾胃病手冊飲,面色晦暗或肢腫,胸腹脹痛,舌瘀斑,苔厚膩,脈滑或濡。
病機:瘀濕困中,胃氣不降
治法:祛濕消瘀,和胃通腑。
方藥:景岳通瘀煎加減。當歸12g,紅花6g,山楂15g,赤芍,丹參12g,青皮10g,香附10g,烏藥12g,澤瀉10g,茯苓15g,蒼朮10g,法半夏10g,酒大黃6g,甘草6g。
加減:熱重加牡丹皮15g,黃連10g;嘔吐加厚朴15g,竹茹;疼痛加延胡索12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