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換氣

肺換氣

肺換氣是指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將所謂肺的每分鐘容量,即在一分鐘內經過的空氣量,作為肺換氣的指標。病理情況下,如肺纖維化、肺水腫時呼吸膜增厚或擴散距離加大都會降低擴散速率,減少氧氣和二氧化碳擴散量。通氣/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V(A)/Q),是指每分肺泡通氣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心輸出量)的比值(V(A)/Q)。人在直立位時,由於重力等因素的作用,肺泡通氣量由上(肺尖部)至下(肺底部)逐漸遞增,肺底部的肺泡通氣量是肺尖部的3倍。

解釋說明

肺換氣

肺換氣肺換氣

肺換氣是指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呼吸過程中,空氣在肺中的循環叫做肺換氣,將所謂肺的每分鐘容量,即在一分鐘內經過的空氣量,作為肺換氣的指標。

影響因素

氣體的分壓差

氣體交換的動力是氣體的分壓差(Difference of partial pressure,ΔP)。氣體的分壓差越大,則擴散越快,擴散速率越大;反之,分壓差小則擴散速率低。氣體的分壓差也決定氣體交換的方向。

氣體的溶解度與分子量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氣體擴散速率與氣體在溶液中的溶解度(S)成正比,與氣體分子量(MW)的平方根成反比。氣體的溶解度與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稱為擴散係數(diffusion coefficient)。因為二氧化碳在血漿中的溶解度(51.5%)約為氧氣的(2.14%)24倍,二氧化碳的分子量(44)大於氧氣(32),這樣二氧化碳的擴散係數是氧氣的20倍。盡氧氣的分壓差比二氧化碳的分壓差大將近10倍,二氧化碳的擴散速度仍為氧氣的2倍。因此臨床上易出現缺氧而二氧化碳瀦留少見。

呼吸膜的面積

正常成人約3億個肺泡的呼吸膜總面積約70㎡。在安靜狀態下,機體僅需40㎡的呼吸膜便足以完成氣體交換。因此,呼吸膜有30㎡的貯備面積。運動時肺毛細血管開放數量和開放程度增加,呼吸膜面積(A)增加,加快氧氣和二氧化碳擴散的速度。反之,肺不張、肺實變、肺氣腫時呼吸膜擴散面積減小,氣體交換減少。

呼吸膜的厚度

呼吸膜的結構模式圖呼吸膜的結構模式圖

呼吸膜又稱為肺泡-毛細血管膜。由含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極薄的液

體層、肺泡上皮細胞層、上皮基底膜層、肺泡上皮和毛細血管基膜之間含有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的間隙、毛細血管基膜層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層6層組成。但呼吸膜的總厚度(d)不到1μm,最薄處只有0.2μm,氣體易於擴散通過。此外,由於肺毛細血管平均直徑不足8μm,血液層很薄,紅細胞膜通常能接觸到毛細血管壁,使氧氣和二氧化碳可不經大量的血漿層即可到達紅細胞或進入肺泡,擴散距離短,氣體交換速度加快。病理情況下,如肺纖維化、肺水腫時呼吸膜增厚或擴散距離加大都會降低擴散速率,減少氧氣和二氧化碳擴散量。此時若增加運動,可因血流加速縮短氣體在肺部的交換時間,進一步降低氣體交換,加重呼吸困難。

溫度

溫度愈高,氣體分子運動速度愈快,故氣體擴散速率與溫度成正比。

氣體擴散速率 ∝ ΔP·T·A·S/[d·(√MW)]

以上主要是從肺泡內氣體的角度來討論肺換氣的影響因素,但肺泡內的氣體是與流經肺部的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因此,還必須考慮到通氣與血流的匹配。

通氣/血流比值

通氣/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V(A)/Q),是指每分肺泡通氣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心輸出量)的比值(V(A)/Q)。正常成年人安靜時肺泡通氣量約為4200ml/min,心輸出量為5000mI/min。因此,V(A)/Q為0.84,這就意味著肺泡通氣量與肺血流量的比例適宜,氣體交換的效率最高,即流經肺部的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如果V(A)/Q比值增大,表明通氣過度或血流不足,使得部分肺泡氣未能與血液氣體充分交換,造成肺泡無效腔增大。反之,V(A)/Q下降,則意味著通氣不足或血流相

對過剩,造成部分血液流經通氣不良的肺泡,混合靜脈血中的氣體未能得到充分更新,在流經肺部之後仍然是靜脈血,相當於功能性動一靜脈短路。因此,從氣體交換角度來看,V(A)/Q增大或減小時肺換氣的效率都差;如果肺內某一區域,或者整個肺的肺泡通氣量和血流量按比例同向變化,保持V(A)/Q值為0. 84,則能維持氣體的交換效率。因此,決定肺換氣效率的因素是肺泡通氣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而非它們的絕對值。

正常成年人直立時肺泡通氣與肺血液的分布正常成年人直立時肺泡通氣與肺血液的分布

健康成人全肺的V(A)/Q為0. 84,但在肺的各個局部區域

的V(A)/Q存在差異。這與肺泡通氣量和肺毛細血管血流量的不均勻分布有關。人在直立位時,由於重力等因素的作用,肺泡通氣量由上(肺尖部)至下(肺底部)逐漸遞增,肺底部的肺泡通氣量是肺尖部的3倍。肺血流量亦發生同樣由上至下的遞增,肺底部的血流量是肺尖部的10倍。也就是說,肺尖部的肺泡通氣量的減少幅度小於肺血流量,肺尖部的V(A)/Q較大,可達3以上;而肺底部的肺泡通氣量增加幅度小於肺血流量,肺底部的V(A)/Q比值較小,可低至0.6。正常情況下,儘管存在肺泡通氣和血流的不均勻分布,導致肺不同部位的V(A)/Q的不一致,但由於呼吸膜面積遠遠超過肺換氣的實際需要,因而並不影響正常的氣體交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