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腫

股腫,中醫病名。是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和炎性病變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其特點是多有長期臥床、分娩或手術史,患肢腫脹疼痛,皮溫升高,淺表靜脈顯露。相當於西醫的血栓性深靜脈炎。本病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靜脈血栓脫落後易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名詞解釋

是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和炎性病變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其特點是多有長期臥床、分娩或手術史,患肢腫脹疼痛,皮溫升高,淺表靜脈顯露。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與西醫病名血栓性深靜脈炎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為血瘀濕熱,二為血瘀氣虛。若久坐臥制動,或手術、外傷損傷,氣血瘀滯,濕熱乘虛入侵,則肢體腫脹疼痛;若病程日久,耗傷氣血,氣血瘀滯,則患肢腫脹日久不消,青筋顯露。

病機

多由久臥,久坐,產後,腹部或盆腔手術,外傷等後制動,氣血運行滯緩,或外傷手術損傷筋脈,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瘀血阻於絡道,脈絡滯塞不通,營血回流受阻溢於脈外,流注下肢而成。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有長期臥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術、外傷史。

2.起病較急,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行走時加劇,發熱,深靜脈行走區壓痛。

病證鑑別

股腫與下肢癰

下肢癰為發生在下肢肌肉的化膿性疾病。初起亦為患肢疼痛、腫脹,逐漸轉為紅腫,約5—7天釀膿時呈雞啄樣痛,按之應指,穿刺可抽到膿液。全身有惡寒發熱等症狀。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檢查血常規,若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增多,則提示為股腫。靜脈血流圖、超聲都卜勒、靜脈造影等檢查有助於診斷。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應從寒熱、虛實來辯證。下肢腫脹疼痛發熱,皮色蒼白或紫紺,捫之灼熱,舌暗或有瘀斑,苔膩,脈澀數,應考慮為血瘀濕熱,以實熱證為主;患肢腫脹,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無明顯凹陷,沉重麻木,皮膚發紫或蒼白,青筋顯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齒痕或瘀斑,應考慮為血瘀氣虛,以虛證為主。

治療原則

本病若血瘀濕熱,宜給予理氣活血,清熱利濕法;若血瘀氣虛,宜給予活血益氣通陽。

證治分類

1. 血瘀濕熱證

主證:下肢腫脹疼痛發熱,皮色蒼白或紫紺,捫之灼熱;舌暗或有瘀斑,苔膩,脈澀數。

治法:理氣活血,清熱利濕。

代表方:通絡活血方合三妙散加減。

常用方:歸尾、赤芍、桃仁、紅花、香附、青皮、王不留行、茜草、澤蘭、牛膝。

2. 血瘀氣虛證

主證:患肢腫脹,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無明顯凹陷,沉重麻木,皮膚發紫或蒼白,青筋顯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齒痕或瘀斑,苔薄白,脈沉澀。

治法:活血益氣通陽。

代表方:通絡活血方合補陽還五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地龍、紅花、桃仁、川芎、歸尾、赤芍。

其他療法

1.熏洗法:選用活血通絡的藥物,如桃仁、紅花、蘇木、路路通、丹參、牛膝、防己、三棱、莪術等,煎水乘熱熏洗患肢,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鐘,可達到活血化瘀通絡和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

2.穴位注射療法

(1)丹參注射液穴位 注射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丹參注射液2—4ml,每次1穴,每天1次,各穴位輪流注射,20—30次為1個療程。

(2)維生素B1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每次取維生素B1100mg,每天1次,各穴位更替使用,30次為1個療程。

轉歸預後

本病若早期診斷,正氣較強,病情輕者,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若病情較重者,靜脈血栓脫落後易容易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預防調護

1.術後(特別是小腹、盆腔和下肢手術)或長期臥床的患者,應在床上抬高下肢,並在床上做下肢活動,爭取早期下床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2.在進行下腹、盆腔及下肢手術時,注意保護手術部位的血管,避免血管內膜的損傷。

3.下肢靜脈插管不宜過久,且避免經周圍靜脈輸入刺激性較強的液體。

4.患本病後,前半月應臥床休息,患肢屈曲抬高,發病1個月內不做劇烈運動,以防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等併發症。

5.發病後可使用彈力襪,或彈力繃帶,促進下肢靜脈回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