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感染與腎臟疾病

《肝炎病毒感染與腎臟疾病》是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年松。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汪年松 主編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6-1
版 次:1
頁 數:212
字 數:257000
印刷時間:2008-6-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313051639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針對肝炎病毒感染與腎臟病關係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由多位從事感染疾病、肝病以及腎臟病基礎與臨床工作的學者與醫師,在參考了大量國內外文獻並結合各自的臨床與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編寫而成。本書首先介紹了肝炎病毒和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一般概況,然後系統介紹了肝炎病毒感染對腎臟的影響和相應病變,並從基礎到臨床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闡釋。本書不僅實用性強,更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本書可供內科、傳染科、移植科醫師和研究生閱讀,也可供有關科室工作人員參考之用。

目錄

第一章 肝炎病毒
第一節 肝炎病毒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
第一節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
第二節 病毒性肝炎的實驗室檢查
第三節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第四節 病毒性肝炎的治療
第五節 慢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幾個問題
第六節 病毒性肝炎的預防
第七節 病毒性肝炎的預後
第八節 特殊人群的病毒性肝炎
第三章 肝炎病毒感染與腎小球疾病
第一節 HBV相關性腎小球腎炎
第二節 HCV相關性腎小球腎炎
第四章 肝硬化性腎損害
第一節 肝硬化性腎小球疾病
第二節 肝硬化所致腎小管酸中毒
第三節 膽汁性腎病
第五章 肝腎綜合徵
第一節 肝腎綜合徵的發病機制
第二節 肝腎綜合徵的臨床特點
第三節 肝腎綜合徵的診斷
第四節 肝腎綜合徵的治療
第五節 肝腎綜合片的預防及預後
第六章 肝炎病毒與透析
第一節 血液透析樣關的HBV感染
第二節 血液透析相關的HCV感染
第三節 腹膜透析與HCV感染
第七章 肝炎病毒與腎移植
第一節 HBV與腎臟移植
第二節 HCV與腎臟移植
附錄1 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
附錄2 B型肝炎病毒相關腎炎的診斷和治療(草案)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肝炎病毒
第一節 肝炎病毒的歷史回顧
在我國,病毒性肝炎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上。根據衛生部發布的衛生統計資料,在法定報告的傳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我國病毒性肝炎的平均發病率均為100/10萬,即每年新發生的包性病毒性肝炎約120萬例,其中50%為甲型,25%為乙型,5%為丙型,10%為戊型,另10%為其他型。
黃疸型肝炎流行可追溯到公元前,絕大多數無疑是A型肝炎。1883年德國的1289名造船工人接種了由人淋巴結製備的牛痘疫苗,數周至數月後有15%出現黃疸,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記錄到肝炎的流行。20世紀上半期,各地都發現者通過對“志願者”的研究,確定肝炎最可能的病因是病毒。
根據流行病學的差異,20世紀40年代將病毒性肝炎分為兩型:傳染性肝炎和血清性(或同種血清性)肝炎,即後來命名的A型肝炎和B型肝炎。1965年Blum-berg等發現了當時所謂的“澳大利亞抗原”。1970年Dane等在電鏡鑑定了Dane顆粒,即HBV顆粒,並闡明了病毒顆粒的表面肆分HBsAg、核殼成分HB-cAg和HBeAg。其後HBV感染的檢測方法迅速建立,進而推動了肝炎流行病學調查的廣泛開展。1975年發現A型肝炎病毒(HAV)。
1977年Rizzetto等在B型肝炎病人的肝細胞核內發現了一種新病毒抗原,關在血清中檢出其相應的抗體,5年後這一新發現的病毒被命名為丁型肝炎病毒(HDV),後者是與HBV混合感染的形式發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