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餐[基督教的聖事]

聖餐[基督教的聖事]

聖餐[Eucharist Holy Communion]基督教各主要派別共有的重要聖事。聖餐的設立源於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晚餐,掰餅分酒給門徒時所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基督教認為餅和酒是耶穌為救贖人類被釘於十字架的象徵,基督教的一些派別認為耶穌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存在於聖餐中,但對於這種存在的方式各派說法不一。天主教稱此聖事為聖體,使用無酵餅,而且一般信徒領受時不領聖血。東正教稱聖餐為聖體血,使用發酵餅,信徒可領受聖體和聖血。新教各派不接受天主教傳統的聖體禮儀,信徒可領餅亦可領杯(聖血)。各宗派的聖餐禮儀形式不盡相同,安立甘宗和信義宗的聖餐禮與天主教較接近。加爾文宗則認為餅和酒僅為基督血肉的代表。公誼派認為聖餐只是形式,故不舉行這一聖事。基督教各派的聖餐禮均由神職人員主持。

基本信息

概述

聖餐[EucharistHolyCommunion]
圖片

基督教各主要派別共有的重要聖事。聖餐的設立源於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晚餐,掰餅分酒給門徒時所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基督教認為餅和酒是耶穌為救贖人類被釘於十字架的象徵,基督教的一些派別認為耶穌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存在於聖餐中,但對於這種存在的方式各派說法不一。天主教稱此聖事為聖體,使用無酵餅,而且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般信徒不領聖血(1963年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改革後,允許平信徒兼領聖血)。東正教稱聖餐為聖體血,使用發酵餅,信徒可領受聖體和聖血。是最重要的一項聖禮。東正教會每周日都會舉行一次聖體血。新教各派不接受天主教傳統的聖體禮儀,信徒可領餅亦可領杯(聖血)。各宗派的聖餐禮儀形式不盡相同,安立甘宗和信義宗的聖餐禮與天主教較接近。加爾文宗則認為餅和酒僅為基督血肉的代表。公誼派認為聖餐只是形式,故不舉行這一聖事。基督教各派的聖餐禮均由神職人員主持。

意義

聖餐中的餅和酒是表明主的死,也就是預表著主的身體,但是這餅和酒並不是主的身體,餅就是餅,酒就是酒。並不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餅和酒經過祝福,經過禱告已經變成主的身體了,這都是人們對聖餐不明白的緣故。聖餐僅僅是預表著主的身體,但它們並不是主的身體,而主耶穌基督設立聖餐的目的,在於當我們看到這個儀式的時候,叫我們想起主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舍己。餅被掰開,預表著主為我們捨去他自己的生命;酒倒出,預表著主的血為我們罪人而流。當我們領受了這餅和酒之後,我們就應當感謝我們的主——那坐在天父右邊的主,並不是我們心中的主。如果我們感謝我們心中的主,並向他禱告,這樣,我們就落在偶像崇拜當中了。我們不要把這餅和酒當成偶像,它們不是主耶穌。雖然這餅和酒不是基督的身體,但是它們預表著基督的身體,因此就比世上任何一件事物更尊貴,所以我們更當尊重,不要看為平常。就好比看到我們去世的親人的照片,我們決不能因為這照片僅僅是我們的親人的留影,並非其本人,而毫不尊重地踩在腳下。對按理領受聖餐、憑信心領受的人就等於是吃喝主的身體,飲嘗主的血了,就得著了聖餐的益處。因為主的身體和主的寶血可以養育我們的靈命,與主的話能夠供養我們的靈命是一樣的。
聖餐也正是如今的新約時代的逾越節,可見主耶穌就是羔羊了。
在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所設立的聖經、聖禮、禱告這三大外部的蒙恩之法都是圍繞並見證救恩這一主題:“耶穌照著父神的旨意,為我的罪舍己,並救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又叫我在凡事上榮耀神,以神為樂。”聖禮中聖餐和洗禮所表明、印證的正是主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舍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

材料

聖餐的主要材料是無酵餅和葡萄汁。
無酵餅用麵粉加水製作而成,不加酵粉或其他的調味料,因為基督徒認為酵代表罪惡(他們的根據是哥林多前書5:6-8);無論人多人少,只作一個無酵餅,以此來代表會眾是一體(林前10:17和合本])。一些基督徒聲稱必須用葡萄制葡萄汁(太26:29),而不可用葡萄酒,因酒是經過發酵製成的,且又用一杯,代表同領一個杯。
新約哥林多前書11:23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11:24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11:25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11:26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11:27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乾犯主的身、主的血了。11:28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11:29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餅和葡萄汁象徵著主的身體、主的血,吃這餅,喝這杯的意義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獻祭,是一次完成的,也是永遠有效的,不需要屢次的被獻為祭。希伯來書10:10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10:11凡祭司天天站著事奉 神,屢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不能除罪。10:12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 神的右邊坐下了。10:13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10:14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而天主教徒徒認為,經祝聖后的餅和酒已經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液,稱之為聖體聖血。他們不再稱呼這些為餅和酒。
東正教:用有酵餅、紅色酒、水。謂此三者,乃紀念耶穌當日水血湧出之狀。
天主教:用特製的許多小圓薄無酵餅為聖體,一人分領一個。另有白或紅葡萄酒為聖血。較正式的彌撒中,輔祭會持裝有聖血的聖爵立於司鐸側。
信義宗(路德會):用餅和酒,餅的材料不拘,不論是大麥,小麥或米做的,有酵的,無小酵的,甜的,鹹的均可,或是刀切或手擘均無所謂;酒其分量,性質,顏色都可以。近來通用者大致是無酵薄餅,與葡萄酒。
改革宗(此宗派以慈運理和加爾文的神學為主,其中有長老會,浸信會及其他教派):一些改革宗派主張,用一般的餅和葡萄汁。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用餅和清水,餅的材料沒有限制。

世界聖餐主日

每年的十月第一個主日,是世界聖餐主日,全球的新教基督徒都會在這一天舉行聖餐儀式,紀念主耶穌。
世界聖餐主日於1936年由長老會倡導設立,其後主流的新教教派紛紛加入。雖然東正教和天主教並沒有加入世界聖餐日的活動,但東正教和天主教在每個主日都有聖餐儀式,因此實際上,在十月的第一個周日全球的基督徒都在這一天,共同參加了聖餐儀式,這場全球性的聖餐儀式,象徵著普天教會的合一,和全球基督徒共同紀念主的恩典。
聖餐的傳統可以追溯到猶太民族的逾越節的晚餐。
初期教會,聖餐就一直延續下來,自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後,新教基督教的宗教禮儀僅剩下洗禮和聖餐,而每個教會的習慣上並不一樣,並不是每個教會都是每主日進行聖餐儀式的,有些教會每月一次,有的甚至是每季才一次。
雖然所有的教會都同意聖餐的目的是紀念主的死和主的復活,但有關聖餐的神學含意卻是爭執不休。天主教認為,每一次聖餐,主的靈都真正降臨,並讓聖餐轉型為神聖的靈糧。是主的身體,但浸信會和五旬節教派的教會則認為聖餐只不過是一個符號,象徵主的身體,而並非真的是主的身體,而路德宗的教會則介於兩者之間,即聖餐並非主的身體,但是聖餐上有主的同在,已經不是普通的餅和酒了。
無論哪一種神學觀點,所有的基督徒都認為聖餐是與主相遇,與眾聖徒相交的重要活動,都是象徵著教會合一和教會與主的合一,從這點看,世界聖餐主日經歷了70年的歷程,被越來越多的基督徒所接受,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