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城鎮

耿城鎮

耿城鎮地處黃山北麓,隸屬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鎮境南依黃山(界至平天矼),北連甘棠鎮,東與三口鎮接壤,西和焦村鎮交接,地理坐標為北緯30°08′—30°17′,東經118°05′—118°15′。

基本信息

耿城概況

耿城鎮為黃山北大門,是 “黃山—太平湖—九華山”旅遊線上一重要節點。北與黃山區新城區相鄰,距合銅黃高速公路出口3公里,南距黃山太平索道10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金橋村。
2005年被確定為安徽省發展改革試點鎮,2008年被確定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先後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安徽省村鎮建設十佳鎮、黃山市動態十佳鎮和綜合十強鎮稱號。
東西寬約8.36公里,南北長約11.65公里,面積85.8平方公里。
鎮境古為太平縣望仙鄉,因地近黃山望仙峰而名。望仙鄉自唐宋元歷明清相沿至民國初年而不變,鄉境“東界道泰鄉,南界歙縣,西界西鄉、北界東鄉”(《嘉慶太平縣誌》),村落有古洋里(今名巷裡,屬三口鎮)、饒村、溝村、輔村等。
民國17年(1928)太平縣撤鄉設5個自治區,望仙鄉遂被廢。民國28年(1939)區下設鄉,原望仙鄉改稱南望鄉,鄉公所設饒村,轄越山、巷裡、大祀里、饒村、河邊譚家、木橋頭、城村、溝村、輔村。民國33年(1944)轄越山秦和保、婆東秦和保、城瀾秦和保、輔村保、玉屏館田保、五福玉屏保。
1949年4月28日太平縣人民政府成立,五月仍設南望鄉,鄉政府設饒村,轄區未變。
1952年8月,撤銷南望鄉,原鄉境設新輔鄉、溝村鄉、耿城鄉、饒村鄉,屬甘棠區。1956年3月~1977年,轄區內經歷了鄉改人民公社的變動,但轄區範圍未變。1978年,城瀾大隊木竹園生產隊劃給國營洋湖林場。1983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耿城人民公社改稱耿城鄉。2000年6月,拆鄉建鎮,轄區不變。2008年3月,金橋、汪家兩村合併,新村取名金橋村,至此,全鎮轄5個行政村,51個村民小組。
2006、2007、2008年,境內總人口為9275、9296、9299人。
鎮境群山起伏,南高北低,南部黃山風景區內群峰壁立,北部多丘陵。洋湖崗山脈、輔嶺山脈、玉屏峰山脈為主要山脈。浦(婆)溪河、溝村水、城瀾水、饒村水四大水系貫穿全境,溝村水、城瀾水在金橋匯入浦溪河,饒村水在十字畈流入浦溪河。受黃山小氣候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冬冷夏涼。
鎮境內現有土地10409畝,水面415畝,森林面積49998畝,森林覆蓋率87%。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花崗岩和黃蠟石、珍珠石。花崗岩分布在溝村、輔村、城瀾和金橋四村;黃蠟石、珍珠石是觀賞之巧石,主要分布在城瀾村、溝村村。動植物資源豐富,茶葉、毛竹、杉木、竹筍等在黃山區占有重要位置。芙蓉谷、飛龍瀑、金珠源等景區是遊客觀光休閒的理想之地。
耿城建鎮以來,以浦溪河綜合治理為突破口,加強集鎮基礎設施建設,興建道路50多公里,架設橋樑8座,集鎮綠化面積達5萬平方米,集鎮中心及通往輔村、溝村、城瀾、金橋4村幹道實現亮化,供電、供水、排污、通訊等設施逐步完善。生態環境、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9年引進浙江興樂銅業、安徽金鼎、天津厚海、上海申懋、安徽科宇、浙江盛浩、安徽龍升等外地企業16家。2005年9月開工建設金橋生態科技工業園區,至2008年12月園區框架基本形成,入園企業達7家。規劃建設農民新村7處,入住新村農戶230戶。城瀾村已建成省級社會主義示範新農村。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依託萬畝名茶基地、萬畝農業示範基地、萬畝竹林基地,依託金橋工業園區,面向黃山、服務黃山,面向城區、服務城區,著力建設好五大功能區:集鎮中心區、輔村旅遊專業村、城瀾健康谷、饒村和溝村農業示範區,金橋工業園區,打造“全國旅遊名鎮,安徽經濟強鎮”。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2億元,工業總產值12億元,財政收入43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38元。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9.7億元、稅收收入5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5%和33%。完成工業總產值17.1億元、工業增加值3.3億元,比上年增長42.5%和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5446元,比上年增長17%。
2008年,全鎮農業總產值5562萬元、財政收入7500.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增長5.26%和50%。工業總產值22.85億元、工業增加值4.26億元,比上年增長21%和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5億元,比上年增長26%;農民人均純收入6271元,比上年增長16%。

歷史文化

第六屆中國黃山國際民間藝術節
第六屆中國黃山國際民間藝術節黃山北大門分會場的演出於2004年10月3日~5日在耿城鎮舉行。由中共黃山區委員會、黃山區人民政府、黃山海安機械公司、安徽金鼎集團、中國興樂集團黃山興樂銅業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中共黃山區委宣傳部、中共耿城鎮委員會、黃山區文化體育局、耿城鎮人民政府聯合承辦。演出單位有哥倫比亞國家舞蹈團、越南河內音樂學院民樂小組、辛巴威“空中力量”舞蹈團、法國蒙特瓦爾舞蹈團、韓國仁川“歡樂節日”鼓樂藝術團、墨西哥國際響板舞大師蒙妮亞·阿梅利奧表演組、俄羅斯哥薩克國家舞蹈團。來自五大洲150餘位藝術家以奔放的激情演繹各自國家的地域風情,給黃山區人民奉獻了熱辣的世界藝術大餐。
哥倫比亞國家舞蹈團是一個陣營非常整齊且具有很高專業水準的民間舞蹈表演團體。該團的男女舞蹈演員,個個線條優美,表現力強,具有典型的中南美洲演員特有的藝術氣質。他們表演的《金色傳奇》、《鼓樂舞》、《優雅舞曲》《昆比亞舞》、《聖胡安內羅舞》等民間舞蹈,熱情奔放,充滿真情實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展現了西班牙舞蹈、黑人舞蹈和南美土著舞蹈的不同風格。同時,在編排上採用了現代舞蹈的某些表現形式,立體地展示出哥倫比亞獨有文化個性和魅力。
越南河內音樂學院民樂小組由越南著名的民族器樂演奏家梅氏來、阮氏秋水、裴麗枝、阮氏福、黎氏詩組成。她們為中國黃山觀眾帶來的節目既有獨奏,又有合奏,兼有表演觀賞與聽覺的雙重效果,極具藝術魅力。她們使用的傳統樂器包括獨弦琴、科龍布琴、德朗琴;她們還演奏了中國歌曲《茉莉花》。
辛巴威民間舞蹈團,是一支頗具特色的非洲傳統舞蹈表演團體。該團表演的舞蹈內容豐富、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生動表現了辛巴威人民對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他們還將傳統音樂和舞蹈巧妙的使用上,如姆比拉(拇指琴)努勾瑪(鼓),荷首(用葫蘆製成的撥浪鼓)和馬林巴琴等。
傳統的法國民間舞蹈具有高貴與典雅的氣質,蒙特瓦爾舞蹈團除了保留這個基本特徵外,又借鑑外來風格,從而使自己的表演富於變化,充滿動感。該團表演的民間舞蹈《風笛舞》、《不和諧舞》、《蘇格蘭舞》、《高加索舞》來自不同地區,固而具有彼此不同的風格。年輕的舞蹈演員們用他們青春活力盡情地展現著法國民間舞蹈的獨特風貌。
韓國仁川的“歡樂節日”鼓樂藝術團表演的長鼓具有豐富的民族內涵和獨特的民族韻律。合奏表演極富震撼力,那起伏不定,疾緩有致的鼓點,把歡樂與幽怨、挫折與希冀,全部藝術化地勾勒出來,表現出長鼓藝術特有的深刻文化內涵和震撼的藝術品質,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除了獨鼓、圓鼓等表演外,他們表演的《樂舞》是韓國民俗表演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種。
墨西哥國際響板舞大師索尼亞·阿梅利奧,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優秀的響板藝術家。她充分利用自己高深的音樂造詣和節奏的敏銳感覺,巧妙地把音樂舞蹈和響板技藝完美地融為一體,似山河歡快流淌的溪水,如大海洶湧奔騰的巨浪。索尼亞阿梅利奧的表演,征服了全場觀眾。她表演的《哈拉維舞》是墨西哥舞蹈的典型代表,古巴的《加舞》具有優美的古巴節奏,《土耳其進行曲》和薩拉薩特的《吉卜賽舞曲》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哥薩克是一個英雄的民族,其富有傳奇色彩的騎兵和武士形象,都是人們所熟悉、所讚美的。這種尚武氣息在哥薩克國舞蹈團的舞蹈中,始終是一筆濃墨重彩的書寫符號,讓觀眾感受到哥薩克人不屈不撓、粗獷無畏的民族個性。同時,哥薩克人對生活和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樂觀和幽默,也通過演員們的音樂和舞蹈表現出來。他們所表演的舞蹈技巧難度高,那些跳躍和鏇轉技藝,他們都完成的非常完美,顯出高超的藝術水準。他們表演的歌舞節目有《喔,俄羅斯》、《哥薩克領袖》、《哥薩克宴會》、《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
作為承辦方之一的耿城鎮黨委、政府從四個方面做好服務:①完成20000平方米藝術場地平整;750平方米鋼架結構舞台以及360平方米的舞美設計;布置觀眾座椅6000把;安排大型停車場1處、小型停車場8處;②精心做好外國藝術團體的接待工作;培訓服務人員;美化、淨化、亮化接待場所。③利用耿城鎮政府網站及時、全面報導藝術節新聞;在集鎮沿線懸掛藝術節燈桿幡旗2400餘面,懸掛宣傳標語80多條、彩色氣球56隻。④組織民兵、青年志願者維護場內外秩序和交通安全。
外國藝術團在境內演出的三天,每天都有30000多人觀看,場內座無虛席,場外人山人海。商業臨時攤位鱗次櫛比,生意特別紅火。藝術節期間,舉行招商引資洽談會,黃山區及耿城鎮與10多家外地企業簽訂了投資協定書。

機 構

一、文化站

1974年12月1日成立耿城人民公社文化站,體制屬社辦公助,編制1人。自編自演的小戲曲《辣子姐妹》、《豬場風波》、故事《奪陣地》參加地、縣級文藝調演。
1980年後,鄉政府騰出一棟占地面積120平方米的老式磚木結構的二層樓(原溝村供銷社門市部,)作為文化站活動場所。站內有閱覽室,圖書室,遊藝室。縣財政每月下撥20元活動經費用於添購圖書、購買文化用品。文化站每周開放六天。平均每天有50個農民來文化站借閱書刊、下棋、打桌球。這段時間各村民眾文化活動也很紅火,舞龍、舞獅、跳馬、演傳統戲。1982年被評為安徽省民眾文化藝術先進單位。
1982年文化站工作人員轉為大集體職工。1984年安徽省文化廳下達黃山市(縣級)10名轉乾指標,耿城鄉文化站工作人員通過考核錄取為國家事業單位幹部。招乾後的人員作為文化館編制幹部派往鄉辦公助文化站。1994年文化站“三權”下放,人、財、物歸鄉政府管,業務上與上級文化部門保持聯繫。
1983年5月,文化站隨鄉政府從溝村遷往金橋,原文化站活動場所被拆除修建鄉政府宿舍。
2002年元月,耿城鎮文化站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杜鵑花”工程示範點。
2002年,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文化站與廣播站合併為文化廣播電視站。

二、廣播電視站

1969年上半年,耿城公社廣播放大站成立。編制2人,值機兼播音員1人,線務員1人。站址設在原耿城公社所在地溝村。當時,縣廣播站至各公社的廣播信號靠電話線傳送,公社廣播放大站至各生產隊的線路是專桿專線。較大的村莊家家戶戶裝有小喇叭,入戶率達80%。開辦之初使用柴油機發電供廣播放大機用,1977年高壓線架通後,除有時停電外,不再使用柴油機發電。
1976年5月,縣裡成立廣播事業局,同年11月,縣廣播站至耿城的廣播專線架通,廣播電線桿用的是水泥予制的方形桿。從此,結束了廣播信號靠電話線傳送的歷史。
2000年,開設調頻廣播,家家戶戶用調頻喇叭或收音機就可收聽鎮廣播站放射的廣播信號。
自辦節目主要靠各村、機關單位通訊員送稿,由分管宣傳的領導審稿。有稿連播兩天,無稿則停,開辦之初還替公社播通知,80年代中期開始播放少量商業和企業廣告,屬有償服務。
2002年,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廣播電視站與文化站合併為文化廣播電視站。
耿城鎮有線電視轉播到2003年止有3家,輔村於1996年10月開通,集鎮所在地於1997年開通,饒村於1998年12月開通。集鎮有線電視開始由鎮企辦室、廣播站兩家合辦,2002年由私人承包,廣播電視站負責管理。

三、電影隊

1976年7月10日,耿城人民公社電影隊成立,電影機鏡頭為8.75毫米,實行“定點、定線、定場、定費”四定管理制度。全公社共設20個放映點,本著“保本自給,略有結餘”的精神進行收費,每場每人0.026元,20個點巡迴一輪總計208元。
1980年9月,公社電影隊添置了16毫米電影放映機,此時對放映點進行了調整,全公社共分8個點,溝村、輔村各設2個點,其餘各村各設1個點。8.75毫米電影放映機只在距公社較遠的村莊放映共設10個點,即中棚、木竹園、黃泥、大路、陳家基、南山、河口、縣洋湖林場、公社洋湖林場、溝村林場。
1982年5月,鄉政府在溝村辦起了影劇場,影劇場是利用譚家祠堂改建的,放映機是F16—4型,外加寬銀幕鏡頭。80年代初許多優秀的國產影片開禁重映,又有新的國產影片上市,港台的一些影片也開始在大陸放映,吸引了廣大民眾,這時劇場開業,顯得異常紅火,劇場500座位,日夜兩場,幾乎場場爆滿。
1983年5月鄉政府遷址金橋,1987年原影劇場轉賣給農戶。1988年原鄉政府電影隊放映員查長江在自家院內搭帳棚辦起簡易影劇場,實行售票制。城瀾村王炳南也辦起了個體電影放映場,90年代初相繼停業。
2003年實施“2131”工程,放電影業務由文化廣播電視站承擔,各村每月一場。

業餘劇團

歷史傳承

20世紀20年代(或許更遠)外地先後有黃金安、蘇和尚(名秉章)、王磚匠(名占坤)、鄭家和等人組織的黃梅調半職業班子,來境內各地演出,第二年栽秧時停止。一般是晚上演出,先唱大本戲如“烏金記”等後唱小戲如“討學俸”,坤角均為男扮,在大本戲裡如出現包青天時,演員們出於對他的尊敬,包公的唱腔改為老徽調。當地湊米付酬。民國時政府視其為淫戲禁演;士紳們認為褻瀆神祖,怕差役敲詐,他們只能在村子拐拐角角偷演。幾張方桌門板搭戲台,一個團箕作屏風,兩隻鐵火籃燒松油柴照明。雖然簡陋粗糙,但民眾喜愛。黃梅調班子在建國後為農民業餘劇團所替代。

溝村業餘劇團

1951年成立,當時以演宣傳婚姻法、抗美援朝、互助合作為題材的現代戲為主,演出的節目有《寶山參軍》、《沙子崗》等。在1962~1964年這段時間,劇團上演了一些古裝戲,劇目有《白蛇傳》、《女附馬》、《張羽煮海》、《雙絲帶》、《劉海戲金蟾》等。劇團除演戲還有別的文藝形式如扭秧歌、打連相、打腰鼓。春節期間還有舞獅、雙推車、蚌殼精、雙簧等。
演出劇照

輔村業餘劇團

1953年,江北樅陽縣有一位叫胡明燈的來輔村幫工,建國前曾跟黃梅戲老藝人馬彩樓搭班演過戲,農閒時串聯輔村當地的一幫年輕人學戲,1954年業餘劇團正式成立一直延續至今。建國以來,演出了許多本傳統戲如《蕎麥記》、《血掌記》、《二龍山》、《海螺登》、《檢子》、《烏金記》、《金釵記》文革時期演過《紅燈記》、《沙家浜》等現代戲。業餘劇團組建之初服裝道具及其簡陋,一般自製,有的道具是向廟宇里借的。伴奏,只用鑼鼓沒有絲弦管笛。1963年有浙江淳安新安江水庫移民遷到這裡,以徐德林為首的浙江移民會唱徽劇,他們加入當地劇團後給原輔村劇團注入了新的活力,徽黃合班,節目更加豐富,增添的徽劇劇目有《玉堂春》、《薛剛反唐》和反映草原生活的現代戲《六面紅旗》。建團以來,一直是業餘性質,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支持下,自身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現在已擁有5大箱正規服裝,還配有音響設備和活動舞台台板。建國之初的演員現已成為團里的老師。

饒村業餘劇團

成立較早,20世紀50年代初,演過許多傳統戲,80年代初還曾上演過幾年,90年代停演。饒村業餘劇團有位老師傅叫鄭家和,年輕時跟黃梅戲大師嚴鳳英搭班演過戲,因此饒村業餘劇團演員的唱功、做功都較好,在四鄰鄉鎮有點小名氣。

城瀾、汪家、金橋文藝演出隊

成立於60年代,以演現代戲和現代歌舞為主,如城瀾演出過《江姐》、《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汪家演出過《洪湖赤衛隊》、《紅霞》,金橋演出過《白毛女》、《朝陽溝》、《奪印》、《審椅子》、《奇襲白虎團》、《盤石灣》、《紅嫂》、《紅燈記》和創作節目《辣子姐妹》等。金橋演傳統戲以演小戲為主,如《鬧花燈》、《打豬草》、《釣蛤蟆》、《孫成打酒》、《天仙配》中的《路遇》一折,他們還請縣黃梅劇團導演排戲,美工畫布景。80年代初還演出了《啞女告狀》、《梁山伯與祝英台》。
以上各村業餘文藝演出組織,除輔村業餘劇團仍然活躍在當地農村舞台,其餘都已在80年代後期相繼停止演出。

溝村圖書室

溝村圖書室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由共青團、民兵組織發動團員、民兵砍柴或其他勞動,以所得資金購書借閱,後又與縣文化館,甘棠文化站掛鈎,一次借書幾十本限期歸還,輪換流動,終因管理不善以致圖書流失嚴重而停止。1984年4月,溝村圖書室在村黨支部書記饒昌忠的關心和支持下重新開辦。有固定的場所,並先後聘請2位退休教師為管理人員,制定了圖書管理制度。村委會每年給予1500元書刊經費,現已藏書3000餘冊,每年訂報刊20種,每周開放6個半天,現有固定讀者70人。1988年5月,在“三愛一優”競賽中受黃山市文化局表彰。1991年12月,評為全市先進文化單位。2003年9月市文化局局長路海燕親臨圖書室檢查工作,與管理員楊隆興合影留念。

農民俱樂部

20世紀60年代,由縣文化館、甘棠文化站輔導,在溝村、金橋成立農民俱樂部,俱樂部設讀報組、圖書流動組、業餘劇團、民校。文化大革命期間,俱樂部改為文化室、忠字室(各生產隊均建),大都用來開會、學習等,未真正起到俱樂部的作用。
第二節 民眾文化
一、民間藝術
舞瑞獅溝村瑞獅會成立於民國11(1922)年,當時村里賭風甚熾,李氏族人怕子弟溺於賭博,聚資從外地買來幾個獅子頭,雙刀、雙叉請人教練。
獅,以夏布為皮,以蘆皮內層染五彩為毛。兩人舞一獅(共四人),著大紅褲、彩色帶毛靴,以大紅布為獅腹。演出套路有黃龍出洞(獅嘴燃炮竹噴霧)、盤四柱、打坐、啃毛、喝水、睡覺、打滾、雙獅搶球、戲幼獅等。分前半堂後半堂(為了舞獅者休息換人)。兩堂之間插兩人舞大刀,兩人舞鋼釵。
舞獅之前先舞祥雲。雲童由八名約10歲至14歲的男孩組成。雲童敷粉施朱眉心點紅,戴纓盔(後來盔壞了改為披紅綢,加金箍,前額插“茨菇葉”),穿繡邊綢衣褲,分大紅、水紅、鵝黃、草綠四色,上衣長度齊膝,足登黑色布底戰靴。以身材高矮為序編隊為頭雲、二雲……末雲,每人持兩片白鐵塗雲彩的雲片。動作有盤四柱、合隊、跳雲、順螺絲結頂、擺字(分兩次擺出“天下太平”四字)並隊等。
伴奏有大鑼、小鑼、堂鼓、牙板、大鈸、小鑔、嗩吶。鑼鼓點有急急風、走馬、長槌、撕邊一鑼。樂隊在雙獅盤四柱後打坐搖頭時集體唱崑腔“袞江龍”。
因視為“神獅”,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只在村里祠堂廟宇演出,後來也應外地邀請出村演出。此項活動一直延續到1965年,“文革”時獅頭視為“四舊”被毀。80年代在區文化部門的支持輔導下“舞獅”恢復演出。
舞狗頭獅 獅頭以篾扎紙糊塗彩而成,布被單為皮粘彩色紙條為毛,獅頸上掛響鈴,因獅頭粗糙象狗,故名狗頭獅。民國20年(1931)溝村剃頭的小王,每年正月邀集兩人在人家門前先由一人蹦蹦跳跳舞獅,接著以一醜兩旦(男扮)以兩手拍擊一小鼓,穿花唱“花鼓子”,唱詞隨口編,多頌詞,觀看人家給 “元寶”(米餜)亦有給糕餅的。
舞手獅 獅頭、獅身均用竹篾編扎。一人舞一獅,二隻獅對舞,用鑼鼓伴奏。80年代初金橋村人還舞過。
出燈會 民國初年溝村燈會盛行,主要有五大件:麒麟、獅子、角端(獨角獸)、獬豸、象,大如真獸,四人抬一個;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每字高6尺;魁星點斗(高如真人);魚燈、牌燈、竹馬(兒童扮)均為紙紮內燃燭火。伴有大鑼大鼓放三眼銃、炮竹、雙響、高升。所經之處,家家門口懸掛有堂名的燈籠,放炮竹接燈。正月十三、十四、十五玩三夜。後來只玩獅子,放棄了出燈。
舞板龍源自輔村,為祭祀黃山,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演出。以板為節,板厚1寸(3.3厘米),寬5寸(16.5厘米),長5尺(165厘米),兩端鑿圓孔。每板1節,龍頭和龍尾各占一節,其餘各節均為龍身,分72節和36節兩種(合黃山72小峰、36大峰),每節均用篾扎紙糊著彩,內燃燭火,連起來即成一條龍,每家出一板玩後收回。游舞時由舞龍者將5尺長的木棍插入前後板的孔眼,能扛能杵,因它重大只能沿路進行或在廣場轉圈,游舞時伴以鑼鼓嗩吶銃炮。特別是遊行在河邊、田埂,從水中遠看倒影,很為壯觀。1949年後停演。
舞滾龍 源自秧溪,境內金橋沿之。龍頭、龍身、龍尾均用竹篾編扎,用夏布或沙布染色畫龍鱗繃在龍骨架上。龍骨架扎法是龍頭單扎,安角點睛,粘須;龍身用篾紮成圓圈為龍骨,破篾筋作龍脊,將圓圈連線在脊上便成一條龍,龍尾加扎連在龍身上。用木棍插入龍肚的孔眼裡,十幾個壯漢手擎木棍耍舞,龍有兩條分青龍、黃龍或白龍。有一人玩龍珠,舞龍花樣套路有二龍戲水、雙龍盤柱等。龍身里點蠟燭照明,舞龍都在晚上進行,在廣場上舞起來,火龍飛舞煞是壯觀。龍經過誰家門口都要放鞭炮迎接。有的人家生了兒子還要給龍掛紅,即買5尺(165厘米)紅布披在龍身上。金橋村人大都是下太平秧溪移民(秧溪鄉屬太平湖水庫淹沒區)舞滾龍是下太平的習俗。建國後曾有演出,現今扎龍的老輩人均已作古,滾龍無人會扎會玩。
跳 竹 馬
竹馬舞 輔村民間跳“竹馬”是浙江淳安移民傳過來的,這種跳“竹馬”的形式根據“三國”故事: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送徐庶到曹營,徐庶一路向劉備結義四兄弟傳授用兵之道和108個陣法編成的舞蹈。舞蹈形式有《舞梅花》、《網鐵索》、《開四門》、《耙齒壠》、《鐵索連環網》、《五龍盤井》、《五子登科》、《層出不窮》、《馬顯蹄》、《馬喝水》、《單對雙》、《騰雲駕霧》等。竹馬系列節目,曾於2002年參加黃山市徽州古城岩(屬休寧縣)民間藝術節演出獲優秀獎。
二、文藝創作
袁有海 於 1964年2月在《徽州報》發表詩歌《老書記的蓑衣》。
李忠嚴於1974年5月在《安徽日報》發表故事《奪陣地》;故事《陣地鼓聲》1975年參加池州地區文藝會演。
徐慶節 創作歌曲《希望是我,希望是你》於1986年6月獲安徽省少兒歌曲比賽三等獎,1986年10月省《樂壇》第五期發表。
焦石如創作的小戲曲《春暖花開》,由輔村業餘劇團排練參加縣農村業餘文藝調演。
杜德華、徐慶節 合作的《家園》(杜詞、徐曲)歌曲,被市音樂協會推薦到省參加“五個一工程”文藝獎評選。
杜德華、邵榮發合作的《請到我們耿城來》京歌(杜詞、邵曲),參加2002年黃山市“三八”國際婦女節文藝調演獲獎。

民間傳說

黃帝煉丹 相傳軒轅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同來黟山煉丹,住在望仙峰上的石室中。他們在採藥溪的深谷里挖掘草藥,用洗衣溪的泉水洗淨,在曬藥坪上曬乾,放進藥臼里搗碎。然後到丹井裡取水,放進架設在煉丹台上的煉丹灶里,用來煮草藥煉丹。
煉呀,煉呀,一直煉了8個甲子,也就是480年,終於煉成了仙丹。黃帝服了7粒,竟可以不借雲霧,升空遊戲。後來又服了42粒,毛髮也由白轉黑,只是皮膚仍有皺褶。浮丘公叫黃帝到紫雲峰下的溫泉里洗澡,連洗7天,皺褶隨水漂去。
此時,空中祥雲飄拂、笙歌悠揚。忽然有珠盒、玉壺從空中墜下,香氣襲人。原來,盒中裝有霞衣、寶冠、珠履,壺中盛有瓊漿甘露。於是,黃帝飲甘露瓊漿,披霞衣,戴寶冠,穿珠履,頓時光輝照亮了整個山谷。空中有青龍來迎,黃帝與浮丘公、容成子騎上龍背,從峰頂飄然上升。在場的臣子和隨從,騎不上龍身,只抓落了一把龍鬚。現在遊人沿途看到的龍鬚草,據說就是那龍鬚變成的。因為黃帝愛這座山,又是在這座山上得道成仙的,所以黃帝的子孫就叫這山為黃山了。
綠道橋的由來 金橋村陳家基村民組與輔村上潘村民組交界處的河上有座古橋,名曰綠道橋。該橋始建於明朝末年。時河東岸下游不遠處有座古剎,寺中聚集著一夥綠林好漢。這些好漢打家劫舍,殺富濟貧,好生了得,方圓數百里財主聞風喪膽。這河上原本無橋,好漢們為方便自己和當地鄉民出入,某日星夜去徽州府劫得一家財主家銀子回來造了這座橋。事後,這家財主將被劫一事告之官府,官府查明此事便派兵包圍進剿。山口一場血戰,官兵人多勢眾,綠林好漢傷亡慘重,倖存者遠走他鄉,逃命去了。後來官府便稱此橋為“綠盜橋”。此橋在舊時是輔村山民出入的主要通道,因橋周圍古木森森,不見天日,故又稱此橋為“綠道橋”。
查家村的來歷 金橋村查家是個古村落。相傳武則天時唐太宗李世民後裔一支避難逃到黃山北麓,見山形如雙獅拜象,東南面河上又有雙龍聚首歸大海地形,便卜居此地,築村而居。為避嫌疑,便改李姓為查姓,意圖是查字的木字頭是李的上半部,告誡後代不忘李姓根本,木字下面的日字和一字含義是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於是,這支秦王后裔便在此繁衍生息並建館受業,發憤讀書,代代相傳,查家村書香文風遠近聞名,確實出過進士、翰林大學士。後來查家村不知什麼原因衰敗,以致僅存地名。
話說耿家村 金橋村老屋村民組舊名耿家村,老屋這個村落名是1959年秧溪移民遷到此地改的。相傳明清時間,最鼎盛時,這個面積不足50畝的小村莊竟然有100多煙囪。一日,一老道雲遊此地,見村後河中有一巨型原生岩石,形如巨龜,潛在水底沙石中。那龜頭正朝耿家村伸去,老道料定此村日後必將發跡,本欲將這一奇觀告訴里長,誰知此村民風敗壞,連討口水喝也不給,說是熱水要人燒,冷水要人挑。老道遭此冷遇,心中不悅,暗暗思忖,這一姓若得發跡,他姓必然遭殃,便心生一計,將那神龜阻攔。他對里長說道:“貴村有神龜祈福,日後定然發跡,但此龜像是要跑,必須做一石夾將龜頭夾住”。於是耿姓族人便請老道在石龜不遠處的松樹墩包上擺好羅盤測定位置,立了一對石夾。事畢,老道大笑而去,這神龜見這村人要加害於它,便將頭縮回潛入河底,永不露水。這村除出了一位大力士外,便未見什麼顯赫人物誕生了。如今河中,石龜仍在,石夾在修甘芙公路時被毀,這一帶方俗稱“烏龜墩”。
輔村的故事 傳說古時候,黃山北麓有一村落,古木森森,榛莽密布,虎豹成群,四處覓食,人畜遭殃,四鄉八鄰,談虎色變。這裡有一村落亦稱為虎村。虎患無窮,官府雖也懸賞捕虎,但獵手們屢屢遭害。深受虎害的山民們只得進山神廟上香,祈求神靈保佑。此村有戶姓歐的人家的長子被虎吞食,後來又生得一男一女雙胞胎,夫妻倆才面露喜色,倍加疼愛。一日,夫妻倆攜幼兒們進山神廟上香,歸程途中,忽然狂風大作,一對幼兒被狂風捲走,夫妻二人呼天搶地,哭得死去活來。從此,夫婦倆度日如年,淚水洗面。十八年後的一日,忽見一對身背弓箭,手握鋼叉的英武青年出現在歐家老夫妻倆面前,親親熱熱呼喚爹娘,二老吃驚不小,似真似幻,不敢相認。待這兩位青年獵手說明原委,老兩口喜出望外,磕頭謝神。卻原來當時狂風大作時,乃張天師作法把這兄妹倆帶到芙蓉峰頂,修煉神功十八載。十八年後,仙師贈送二位弟子神弓兩張,神矢8枝,鋼叉兩把,授命下山滅虎,為民除害。兄妹倆拜別爹娘,整日在山林荒野獵虎,箭無虛發,直刺虎喉。一日,一隻最為兇猛的母虎在溝村與輔村交界的山崗上覓食,兄妹倆藏與林中一巨大岩石後面,哥哥瞄準母虎心臟,把弓拉成了滿月正當發箭時,忽見張天師降下雲頭,說聲且慢,此乃為師坐騎,畜牲偷下凡塵,為非作歹,讓為師處置它,那大蟲伏地不動,天師又說道:“徒兒滅虎功成,隨為師上山去吧”,於是兄妹倆隨天師駕虎離去。後來,山民們在張天師伏虎的嶺上建了一條石板道,便稱此嶺叫虎嶺。嶺頭建有一座石洞,洞內有神龕,就是為祭祀滅虎英雄倆兄妹的。本地人口音虎輔不分,多將“虎”字寫為“輔”字,後來虎村便改成輔村了。

傳說

黃山北大門的耿城鎮有一條河,叫城瀾河。河上有一座堅固的石橋,叫“玉蓮橋”。呃,這橋怎么象位婦女的名字呢?不錯,就是以這位名叫胡玉蓮的婦女的名字命名的。說起來,這裡倒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河兩岸就有人定居,河東岸是耿家村,河西岸是汪家村。可是,河上只有一座簡易的小木橋,每逢梅雨季節,洶湧的河水不是將木橋沖毀,就是將木橋淹沒,兩岸行人過河很是不便。
汪家村有一胡姓農戶生一女孩,名叫玉蓮。玉蓮的外公、外婆家就在耿家村。幼年的小玉蓮常常跟隨母親探望姥姥和姥爺,少不了要過這座木橋。
一天,姥爺病了,媽媽從十多里外的甘棠鎮抓了藥回到家裡,又拿了些姥爺平日愛吃的糕點準備送去。七歲的小玉蓮吵著,鬧著要去看望姥爺。媽媽不讓她去,因為接連下了幾天大雨,河裡漲水了,過橋很危險。小玉蓮執意要去,跟在媽媽後面,媽媽走她也走,媽媽停她也停,媽媽沒法只得帶上了她。來到河邊,果然不出所料,河水離橋面只有半尺來高了,咆哮的洪水掀起浪花,不時地拍打著橋面。媽媽緊緊拽住小玉蓮的手,提心弔膽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動,好不容易才到了對岸。小玉蓮回頭望望那搖搖欲墜的木橋,心裡還在怦怦直跳。她對媽媽說:“為什麼不架一座牢固的石橋呢?”媽媽告訴她:“建橋需要許多錢,有錢人大多不願出,農戶人家又拿不出那么多錢。”聽了媽媽的話,玉蓮說:“我長大了假如有了錢,我一定要在這裡修一座石橋”。媽媽見玉蓮小小年紀就有為民造福的志氣,很是高興。光陰似箭,轉眼間小玉蓮長成了一個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她不但美麗善良,而且心靈手巧,聰慧過人,特別善於織錦。她織的錦色彩鮮艷,圖案奇巧,人物、花鳥、蟲獸栩栩如生,城裡布店老闆們競相爭購她織的錦緞。因此,她漸漸地積攢了一些銀子,但離修橋的費用相差還是很遠。
玉蓮十八歲那年,托媒求婚的人紛紛而至。這時,玉蓮姑娘提出了一個令眾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不要娉禮,只要男方肯出資幫助修橋,就嫁。誰料這一條件一時難倒了貧寒青年,連富家子弟也望而卻步,因而婚姻擱淺了。
有一天,玉蓮背著兩匹錦緞上縣城去賣。路上,為躲避一輛狂奔而來的馬車,跌了一跤,把腳扭傷了,她抱著腳坐在路旁痛得直流淚。這時,來了一位推獨輪車的小伙子,見此情形,忙停下車一看,吃驚地問道:“啊,這不是玉蓮姑娘嗎?你怎么了?”“腳崴了,”“你去哪兒?”玉蓮指著身旁的錦緞說:“去城裡賣錦緞。”小伙子急忙從懷裡掏出一個小瓶遞給她說:“幸好我這裡有藥酒,把它塗在傷痛處,用手搓揉搓揉,或許可減輕疼痛。”玉蓮連聲道謝,接過酒瓶。小伙子忙將獨輪車上的柴挪到一邊,空出另一邊好讓玉蓮坐。玉蓮揉完腳,覺得疼痛減輕了許多,小伙子說:“我也進城賣柴,順路帶上你,好嗎?”玉蓮感激地點點頭,坐上了獨輪車。
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非常投緣。原來,這小伙子名叫耿春生,家就住在耿家村,與汪家本是鄰村,家中只有一位母親。春生得知玉蓮就是那位執意要嫁修橋人的姑娘時,頓生敬意。他告訴玉蓮,自己也有修橋的念頭,只因靠賣柴為生,僅夠餬口,修橋談何容易。玉蓮聽了,知道知音就在眼前,不由含情脈脈地說:“大哥,我已經積攢了一些銀兩,只要你願意,咱倆齊心合力共同來修橋吧!”小伙子大喜,兩人便私訂終身。
第二天一早,小伙子托媒人上門提親。玉蓮父母已從玉蓮口中得知春生忠厚善良、勤勞樸實,非常滿意,滿口答應了這門親事。
這一年的八月十六日,玉蓮當上了新娘。她傾其多年積蓄,嫁妝彩禮也一概變換作資金,投入造橋。說乾就乾,請來了石匠,購置了工具,馬上開了工,幹得熱火朝天,有聲有勢。玉蓮的這一舉動,深深感動了眾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連幾戶財主也解囊相助了。正好湊足了造橋的經費。幾個月後,一座堅固的二孔石橋穩穩地橫跨在了城瀾河上。從此,過往行人再也不用為汛期過河而發怵了。
村民們為感激玉蓮姑娘修橋的義舉,將這座橋取名為“玉蓮橋”,以資紀念。

區位優勢

耿城鎮南倚黃山風景區,北望太平湖,處在“黃山—太平湖—九華山”黃金旅遊線上,是由北進入黃山風景區的必經之地。
耿城鎮風景秀麗,物產豐饒。境內地勢開闊、山環水繞、溪谷縱橫、瀑布成群,發源於黃山光明頂、始信峰的黃山四大水系之一的浦溪河貫穿全境,蘊育了芙蓉谷、飛龍瀑、金珠源神秘大峽谷等景觀景點。改造後的浦溪河在集鎮中心建起了四道翻板壩,清澈碧綠的河水輝映著雄奇峻峭的黃山,倒映著亮麗多姿的新鎮,形成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山水相依的絕妙佳境。這裡盛產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黃山毛峰以及各種樹木、毛竹、香菇、木耳、桃梨、獼猴桃、板栗等物產。耿城鎮融山水風光之精華,集自然景物之大成,幽谷、勝水、茂林、修竹以及迷人的田園風光,構成了人們親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天然樂園。
耿城鎮區位優越,是安徽“兩山一湖”旅遊總體規劃的重要節點,北與新城區緊緊相鄰,南距黃山北大門索道10公里,連線合銅黃高速公路和103省道的甘芙公路貫穿全境。
鎮黨委、政府堅持“生態立鎮、旅遊興鎮、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耿城經濟。幾年間,依據“山、水、田、林、路”五字規劃、五字治理、五字利用、五字開發、五字保護、五字並重的方針,不斷加大集鎮建設力度,快速完善道路等基礎設施,初步建成了一個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嶄新集鎮,構築起新的跨越式發展起跳平台。
引築巢鳳求發展。耿城鎮堅持“以開明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不斷取得新突破。先後引進黃山新醫藥業、安徽金鼎、浙江興樂銅業、天津森泰、中科大科宇、合肥龍升、上海申懋、天安偉業等多家企業落戶興業。高標準、高品位建設黃山金橋生態科技工業園區,開發總面積6平方公里,首期開發3.68平方公里。黃山北大門耿城正成為投資者的樂園、創業者的沃土和開發建設的熱土。
隨著“兩山一湖”黃金旅遊線的持續升溫,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湧入,耿城鎮秘將成為遊客流連忘返的集散地、風景怡人的休閒度假地、綠色食品的生產地、環保工業產品的製造地,一座新型園林式生態旅遊名鎮將矗立在黃山的北麓。

經濟環境

耿城鎮作為黃山區城區未來15年主要的城市發展區域,集鎮總體規劃面積23.6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集鎮建成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已建道路總里程達30公里,主幹道全部實施了亮化、綠化,建成相應配套的供水、排水和地下管線系統,集鎮中心區框架基本成形,城市化水平達到43.3%。預計到2010年常住人口將達到2.5萬人。
隨著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改善,鎮域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2007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7億元,比上年增長35%;完成稅收收入5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3%;工業總產值完成17.1億元,比上年增長42.5%;工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5446元,比上年增長17%。全鎮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區第1位、全市第3位,並且是全市5強鎮當中唯一的一個非城關鎮。由於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2005年耿城鎮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30個東向發展改革試點鎮之一。2008年被國家發改委列為第二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這是耿城鎮繼榮獲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殊榮後,又一次獲得的國家級桂冠,這必將對推進黃山北大門耿城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搭建跨越式發展新平台,鎮黨委、政府於2005年10月份啟動了黃山金橋生態科技工業園區的建設。該園區已於2006年8月與區綜合經濟園區一道被列入省級開發區——安徽黃山工業園區進行管理。園區首期規劃面積3.68平方公里,目前正加快實施“七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現已有興樂銅業二期、黃山冠森工藝品、寶晟科技等多家企業入駐園區開工建設。預計到2010年,入園企業可達到60家,總產值超過60億元,屆時園區將成為新型工業化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台,成為鎮域經濟和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和重要支撐。
根據規劃,到“十一五”末,耿城鎮將構建“以工業經濟為支撐,生態、旅遊經濟為兩翼”的發展格局,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實力更強、產業更優、集鎮更美、基礎更牢、生活更好”的五大目標,財政收入達到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600元,人均財政可支配收入基本趕上全國發達地區水平,使黃山北大門耿城鎮更加安定、更加繁榮、更加和諧

城鎮建設

2006年,我鎮被省委、省政府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城瀾村被列為省、市級示範村。我鎮始終堅持以規劃為先導,高起點高標準地做好三個示範村的農民新村規劃工作,目前城瀾村、金橋村和汪家村的農民新村均已按照規劃開工建設。城瀾農民新村已建成,50餘戶農民住進了別墅式新房,新村休閒廣場也已全部建成;區級示範村汪家新村規劃建設180幢新居,建成40多戶,在建60多戶;金橋新村總用地面積約160畝,完成了“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30多戶農民正在施工;其他三個村的新村規劃設計也已啟動,其中輔村的規劃即將進入評審。
我們始終將“生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根據各村的資源和現有條件,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和“一村一業”。城瀾村作為省級新農村示範村,確立了以茶葉為先導,大力實施“萬畝名優茶基地”建設,2007年新建基地1500畝,繁育良種茶苗400萬株,目前已經形成7600畝的規模。部分茶園今年已經開始採摘,產生規模效益明顯。同時結合金橋生態工業園區、萬畝名優茶基地以及生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加快“山水人家、和諧城瀾”——社區型農民新村建設的步伐,力爭年內成為全區乃至全市的新農村建設典範;作為區級示範村的金橋村和汪家村,將發揮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金橋工業園區核心的優勢以及優越的區域位置,結合新村建設,加快村改居的進度;溝村村“葡萄溝”項目已開始啟動實施,首期計畫發展葡萄種植基地500畝,遠期規劃建設2000畝,同時發展清潔化生態養殖基地,形成年養殖1萬頭生豬規模,並通過沼氣工程,形成“種-養-沼”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建成現代農業觀光基地。輔村和饒村將發揮各自的區域位置優勢和特點,結合芙蓉谷、飛龍瀑旅遊景點建設和厚海風情項目的實施,做好村莊規劃,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遊事業。
在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以民生工程項目為抓手,切實加大村級基礎設施的建設,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目前,實現我鎮與新城區聯接的重要樞紐金城大橋,總投資1300萬元,已全面建成通車,其上、下游約1.2公里的浦溪河綜合整治工程進入施工階段,預計2008年汛期到來之前可全部完工。溝村主幹道拓寬工程已於2007年底全部竣工。饒村至三口的道路建設也全面啟動建設。總投資400萬元的城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現已全部完工。該項目建成後,在增強防汛抗旱能力的同時,增加良田約50畝,全面提升城瀾村的生態環境和綜合品位。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對推動我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新農村建設

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是小城鎮建設得以快速發展的前提,根據黃山北大門耿城鎮跨躍式發展的需要,我鎮委託上海同濟大學編制完成了《耿城鎮(黃山北大門)總體規劃》,該項規劃內容詳盡、功能定位準確、規劃理念先進,可作為今後一段時期內指導耿城鎮建設的綱領性檔案。新一輪集鎮總體規劃面積為23.6平方公里,在空間結構上是“一個中心、六個組團”、“一條軸線、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
2006年共投入約1億元資金進行集鎮和黃山金橋生態科技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了甘芙路(集鎮段)綠化、美化工程,黃山北大門旅遊公路2.2公里的綠化、亮化,建成集鎮主幹道蔣家山至二龍橋9公里、浦源路2.7公里和金城大道1.1公里的道路綠化、美化工程,共栽植杜英、樂山含笑、香樟等行道樹4000多棵,栽植道路綠化帶4.8萬平方米,集鎮面貌煥然一新。修建了集鎮—查家—陳家基—輔村沿河道路4公里路基工程,既將進行混凝土路面鋪築。投資近300萬元完成城瀾葉家至中棚小嶺頭7公里道路,全線砌築道路護磅、邊溝,鋪設¢1000過路排水涵管8道。黃山金橋生態科技工業園土地徵用、墳墓遷移、各類桿線遷移工程已全部完成,“四路、三河、三水、三橋、一線、一平”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5.5公里的園區主幹道浦源路、金城大道路基、砂礫石墊層已完成,部分路段砼路面已完工,給水、雨水、污水及強、弱電等各類管線已全部設計完成並正在下地,金城大橋已建成通車;園區高壓輸電線路走向及3.5萬伏變電站站址已選定,正進行施工,園區已現雛形。投資330萬元,修建了西沖公路1.85公里(鎮區與北大門旅遊度假區的連線線),投資約5600萬元,建設了金城大橋(園區與新城區的連線線)園區主幹道2.6(路幅寬為30米),園區次幹道2.3公里(路幅寬為12米)、供水管2.3公里(管徑DN300)、供電線路6公里、雨污水管6公里、路燈400盞及平衡土石方達186萬方。
大力開展防洪水利工程及道路建設。浦溪河綜合治理向縱深發展,疏浚城瀾河、汪家河及汪家至城瀾河段共5.6公里,完成溝村、輔村河道清淤約10萬方,修建溝村錢家河灌溉渠300米,加固維修了防洪河堤,修建了二龍橋、章村坦攔河壩二座,完成了溝村大路、城瀾新村及金橋新村自來水工程和城瀾、溝村、饒村和輔村等村級道路升級改造約17公里。

行政轄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8354
4304
4050
家庭戶戶數2644
家庭戶總人口(總)8317
家庭戶男4281
家庭戶女4036
0-14歲(總)1882
0-14歲男901
0-14歲女981
15-64歲(總)5713
15-64歲男3022
15-64歲女2691
65歲及以上(總)759
65歲及以上男381
65歲及以上女37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799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