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蘭州人的喪葬習俗

老蘭州人的喪葬習俗

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正統,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張“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百善孝為先”,孝文化遂成為社會倫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養死葬”兩個方面,故葬禮的隆重程度遂成為考驗子孫是否孝順的一項重要禮儀。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指導下,古人對祖先的葬禮,是傾其所有、不厭其煩,其複雜繁瑣、勞民傷財,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議的程度。

基本信息

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正統,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張“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百善孝為先”,孝文化遂成為社會倫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養死葬”兩個方面,故葬禮的隆重程度遂成為考驗子孫是否孝順的一項重要禮儀。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指導下,古人對祖先的葬禮,是傾其所有、不厭其煩,其複雜繁瑣、勞民傷財,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議的程度。

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傳統的葬禮已大大簡化、改革,新式的追悼會已現普及之勢,但在蘭州民間的葬禮上,依然可見古代葬禮的遺風遺俗。

做壽衣,蘭州人講究,年過六十的老人要在活著的時候提前做好壽衣,俗稱“做老衣”。做壽衣要選閏年閏月里的吉日,由女兒製作,寓意老人多活幾年。

壽衣多為五件套或七件套,質料多為輕薄柔軟的絲麻織品,講究內棉布、外絲綢,忌用緞子(諧音“斷子”)面料,忌用斜紋布及黃、綠兩色布料,特別忌用皮、毛質料。樣式以中式大開襟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為主,女以紅色為主,褲子是老式大襠褲,忌穿短褲和背心。

壽衣講究穿單不穿雙,一般有襯衣、短棉衣、罩衣、長袍馬褂或長罩衫、襯褲、棉褲、罩褲等。壽衣的衣袖要長,須將雙手完全蓋住;女壽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須是紅色的,另外,配有鋪褥蓋被、荷花枕頭、繡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頭均要繡花,枕頭的形狀除一般的方枕外,還有鎖子枕、荷花枕。男用枕頭繡“壽”字,女用枕頭繡“萬”字,字周圍再繡上花卉、蝴蝶等圖案。男戴軟帽,式樣各異,如瓜皮小帽,舊時秀才戴方形軟帽等;女則頭包黑絲手帕。逝者為男,則“女鋪男蓋”即由女兒做褥子,兒子做被子;逝者為女,則“女蓋男鋪”即女兒做被子,兒子做褥子。

蓋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稱“老房”。選做棺材的木料,俗稱“材枋”,也稱“枋”。其材質有“頭柏,二杉,三松木”之說,因柏木棺材有防蟲、防腐之功效,故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雜木製作棺木。製作棺材,講究“銅幫鐵蓋豆腐底”,即棺蓋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製作好以後,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裝入糧食(實際是舊時存糧以備老人去世時發喪用),每年過春節還要在上面貼上祈壽對聯。

舊時,為官者和富豪人家以柏木為棺,箍幫箍蓋,虎頭棺槨,彩畫雕刻,或加“紫蓋”。貧苦人家則不得已用雜木作棺或用四塊木板釘做的“匣子”。家境十分貧寒者便“軟葬”,即以草蓆裹埋。

棺木色彩講究大紅色,上繪“前蟒後鶴”、“五龍捧壽”、“仙子祝壽”、“二十四孝”等圖案,棺內裱糊,且漆丹紅。蘭州民間曾有蟒蛇為報婦人的養育之恩而在其死後前往墓穴陪葬的傳說,從那時起,人們便將仙蟒畫在棺材頭部,此習慣沿襲至今,表達民間對仙蟒以命報恩的崇拜和紀念。

停喪,死者彌留之際,子女要及時給死者修剪指甲,梳理鬢髮,擦洗後穿上壽衣,壽衣、鋪蓋講究里外全新。死者一咽氣,趕緊掐死一隻公雞,接著將死者停放在堂屋上首的一塊門板上(停屍不能動哭聲,燒紙才動哭聲。),用黃紙蓋住臉面,用紅線扎住雙腳(三天“送亡”時解開綁腳紅線,讓靈魂出走),為了黃泉路上安全順利,還要在死者的雙袖口內裝上死面方餅、紙錢、一雙筷子,稱“打狗餅”、“買路錢”,最後,再殺一隻雞,收拾乾淨供在靈桌上。

守靈,死者安放停當,靈床兩邊鋪上麥草,子孫開始披麻戴孝,子女、兒媳、女婿、長孫戴全孝,然後跪坐在草鋪上焚香燃紙,晝夜守靈。

靈前擺放供桌,供獻“倒頭”飯(一碗黃米飯,插一雙筷)、一副“盤”(即10個棗鼻饅頭)、燃燈、香爐、供酒、茶、糕點、果品之類,燒紙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弔唁者焚紙。

整個喪禮期間,由“大東”(總管)全權安排,子女們不再插手,專心一意當孝子。孝子身著孝服,紐扣不整,麻繩束腰,靸拉鞋子,手持喪棒,不梳洗打扮,低頭躬身,只在靈堂前燒香化紙,迎來送往。靈前不能離開人,也不能讓貓、狗動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內,女孝子在屋外台階上,均坐草鋪,一切事務均由請來的大東負責安排。

其間,還要請陰陽先生擇定送殯、下葬的日子和時辰,派人前往親戚朋友家報喪,對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須由孝子登門叩請。同時,請風水先生勘定墓穴,並請人打墓。

弔喪,弔唁時間從喪禮的當天(正日子)早上開始,死者生前的親朋好友、親房當家、左鄰右舍等聞訊前來弔唁、焚紙,弔唁者的奠儀禮為現鈔、祭羊、盤紙、紙幡、挽幛等,多為花圈。

來賓前來弔唁,大門口要有專人迎接,一邊熱情招呼,一邊向里喊“看客”,院內一人接著喊“壓紙”,孝眷們要舉哀相迎;來賓來到靈堂前點香、化紙、跪拜,男客自己點香,女客可由孝子代點,孝子要一一陪來賓叩首施禮。

如果是“人主”到來,則要抬上酒桌到路口迎接,孝子們手拄喪棒,號哭舉哀。“人主”接過執事人斟上的酒,將酒灑在地上,然後在執事人的引導下,進入靈堂點香化紙跪拜,孝子們則舉哀尾隨。

來賓弔唁後,東家以“流水席”客人湊夠一桌,即開一桌席)待客;若湊不夠一桌,即先以“頭餚”招待,人齊後再正式開席;有的地方則一人一碗燴菜,隨到隨吃。席間雖備酒,但不得猜拳行令,以示哀誠。

盤喪,是指族中男子和鄰居到靈堂陪伴孝子守靈。盤喪的時間是從停喪的頭一晚直到葬禮結束。這期間,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盤喪。主家熱情歡迎,誠摯招待,備有夜飯、茶點等,盤喪的人只在靈堂內活動,下棋、打牌、玩麻將,陪伴孝子消磨時間,化解悲傷。

修塋,俗稱“打墓”,死者瞑目之日,即要請陰陽踏勘墓地,同時請人著手打墓。打墓是一項十分辛苦的體力活,既要趕時間,又要保質量。為了保證死者按時入土,有時要風雨不輟、挑燈夜戰,必須要在出殯之前把墓修好。其間,打墓者的飯食,由女婿或孝子送去,送飯者一路不能言語,默默將飯食盛進碗裡便跪在一旁,等到打墓者吃完,方能起身離去;飯食若有剩餘,就送給附近的放牧人或過路人吃掉,否則就潑掉,不能再帶回家;回去的路上也不能說話。

祭奠,祭奠是喪禮最重要的內容,祭奠儀式繁瑣複雜、莊嚴肅穆。祭奠儀式的主持人叫“齋爺”,由當地有威望、有經驗的文化人充當,其職能是撰寫祭文和主持祭奠儀式。因此,其地位顯要,待遇特殊,祭奠前陰陽要親去迎接,往要由專人接送和伺候。“齋爺”住的房子,要貼上紅對聯,以示尊敬。

祭奠時靈堂前必須紮起彩門,“齋爺”站於彩門之下,長袍馬褂,儀容威嚴,聲音洪亮。儀式開始,由披紅掛彩的青年學子宣讀祭文,過去的祭文是一篇四六句式的駢文,內容如同今天的悼詞,總結死者的一生,讚美其德行,肯定其貢獻,告慰死者,激勵生者。整個過程,莊重嚴肅,充分展現喪盡其禮、祭盡其誠的祭奠原則。

祭奠期間,一般要請陰陽或和尚為亡人念經超度,時間長短不等,少則一天,多則三五天,死者過於年輕則不念經。念經的內容有“招亡”、“搭坐”、“渡橋”、“沐浴”、“破獄”、“放亡”、“撒燈”、“送殯”等。

祭奠、念經的儀式依時間長短主要分以下幾種:

打鼓送殯,家境貧寒者,當天“發引”,當天送葬,只用一兩個吹鼓手吹打送葬。

“橋榜大字”,家境略貧者,祭奠的當天,只請三個陰陽念《對靈經》,晚上在陰陽的誦經聲中舉行亡人渡橋儀式,第二天樂師吹打送殯,並舉辦喪宴一日,凡參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燴菜,以表謝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頭一天晚上由陰陽誦經,舉行亡人渡橋儀式和招亡儀式,第二天舉行簡單的祭奠活動,晚上舉行陰陽打坐誦經和送亡儀式,第三天送殯。

“整三破五”,富有人家,請陰陽做道場三天,加上頭一天陰陽書寫榜文、設定神龕和第五天送殯,共五天時間。正日子那天每人一碗燴菜,至少放三片肉,俗稱“三片子”。做道場的第三天晚上要放河燈,孝子們人手一燈(即在碗邊貼上紅紙做的蓮花瓣,碗內點燃蠟燭),在陰陽的誦經聲中,依次將碗放入河水中,任其漂流,直到蠟盡燈滅。

“大三元”,大富之家,則做道場五天,加上前一天準備和最後一天送殯共七天。其中誦經五天,設宴五天,每天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場、放河燈。大三元要陰陽和尚齊全,祭奠程式繁雜,耗財費時,既顯喪儀隆重,更顯其家豪富。

領羊,也稱“領路羊”,是一個略帶神秘色彩的民間喪俗。領路羊一般多選白頭、白蹄的全純白大尾肥羯羊來充當。三天或出殯前一天的靈堂前,由女兒、女婿敬獻上羯羊,孝子們跪在羊的周圍,主持人手持水壺,往羊頸背和耳朵及四蹄內淋灑清水白酒用黃表紙撩擦,邊灑邊祈禱,羊若發抖,即意味著死者無怨無悔、死無遺憾;羊若不抖,則意味著死者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如此則要繼續澆水、禱告,直到羊渾身抖動,孝子們放聲大哭,燒紙叩拜。“領羊”結束,隨之屠宰,入廚烹調,次日待客。也有澆水遍地,羊始終不抖者,令敬獻之人尷尬,最後只好在圍觀的眾人的起鬨圓場聲中草草收場。

說娘家話,出殯前,要請“人主”對死者的一生和子女的奉養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叫“說娘家話”,也叫“擺威”。舊時有“人主不發話、亡人不脫化”的說法。說話時,要請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評說死者功德,再論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順。孝順者,當眾褒獎,可披紅掛彩;反之則當眾訓斥。對死者有虐待行為者,則用喪棒抽打,甚而讓其跪地,頭頂燒紙盆,以示懲處。此時,不論“人主”如何挑剔責難,孝子們都不敢有絲毫的不恭和不敬。說娘家話,實則是一場孝敬和贍養父母的現場教育評審大會。

入殮,又稱“殮棺”、“掩棺”。即將死者遺體由靈床移至棺材內,一般在午夜後進行,多由村上老年人親殮。棺底要用銅錢或硬幣擺“七星”(即北斗七星),鋪上三道麻,再鋪黃紙、褥子,最後將遺體輕輕放入棺內。遺體要擺放端正,平躺仰臥,四肢併攏,手足成一條直線,再把陰陽寫的“符”放在身上,臉部蓋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貴中草藥和五穀糧食。子女們繞棺瞻仰遺體後,合上棺蓋。瞻仰遺體時要肅靜,切忌喧譁哭泣。出殯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陰釘”。

出殯,出殯有早喪、晚喪兩種。殮棺結束,一切就緒後,大家喝“起靈湯”(碎麵條),時刻一到,執事人喊“起靈”,此時鞭炮齊鳴,由長子背靈柩材頭,送葬人幫抬出門,同時將一隻碗砸向棺木擊碎,一孝子頭頂燒紙盆倒退出大門,將盆內的紙灰拋撒在大門外。出了大門,將靈柩綁好抬槓和牽繩後,由八個強壯的小伙子抬起靈柩(另有若干人分組、隨後準備隨時替換),讓靈柩從火堆上穿過,孝子們在前方拉縴繩,陰陽隨後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長女婿或長孫舉引魂幡和死者遺像跑在最前面,並有孝子中專人負責拋灑“路錢”。沿途所經人家都在路旁、家門點燃麥草,為亡者送行。鼓樂齊鳴,爆竹聲聲,甚是壯觀。

下葬,下葬要按陰陽事先選好的時辰進行。大多在日出前下葬。靈柩到達墓地後,要繞墓地環跑三圈,順向停柩。孝子們要先往墓坑裡拋撒錢幣,以示祭奠,實則是給打墓人(俗稱“掃堂人”)的酬金。“掃堂人”用“麻錢”或硬幣擺成北斗七星狀,掃淨墓底的腳印,退出墓坑。接著眾人搭手,把棺材徐徐下到墓坑,擺正靈柩的首尾方向,孝子們再最後看一眼遺容,蓋上棺蓋,把銘旌展開放在棺蓋上,並在墓坑頂端的小龕里安放“倒頭缸子”和長明燈。接下來,由長子背對墓穴先扔三杴土,並以茶酒祭奠,焚燃黃表,隨後,孝子、孝眷依次填土後,送葬的眾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墳。眾人填土時,不能鐵杴空落於地,有需接替者,必先喊一聲“杴落了,杴落了”以提醒在旁的人及時接替,一氣呵成,將墳壘起,孝子們在墓前下跪,焚燒紙活、祭品,最後在墳頭放一花圈以備“攢三”時用,最後離去。

淨宅,靈柩一出門,家中就要進行打掃,先燒掉無用不潔之物,再用藥水、烈酒潑灑內外,以“驅邪”滅菌。在停放過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糧食。同時將孝子頭頂過的燒紙盆洗淨和上發麵,等送葬的人回來,面若發起,說明其後代家道興旺。另在大門口擺放乾淨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殯回來的人淨手,寓意刀割水洗。進門時須從火盆上跨過,以祛邪去晦。

祭祀,送殯後三日內,每天晚上親屬要給逝者送“水火”,即用紙紮上草捆,提上開水,到墳頭焚紙煨火,用開水祭奠。第三日,孝子們要到墳上去燒紙填土,叫“攢(音cuan)三”,但忌哭泣。從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分別叫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盡七。首七在村頭燒紙,以後燒紙處逐漸靠近墳地,共燒七次。盡七時在墳地燒紙,謂之“七期紙”或“盡七紙”,之後一百天(卒淚),孝子們到墳頭燒“百日紙”。孝子百日內不準剃頭刮臉,也不準赴宴飲酒娛樂。以後,還燒“頭周年紙”(小祥)、“二周年紙”(大祥),三周年謂之“譚服” (或稱“脫孝”)。除了燒紙,家境好的還要舉辦家宴,款待親朋。

舊時在守孝三年內,子女們切忌吵架、爭執,並要素衣、素鞋、素食,有的還要在墳頭搭棚守孝。第一年春節,家裡不貼春聯或貼黃對聯。第二年貼綠對聯。三周年脫孝後,方可貼紅對聯,穿新衣裳。十周年時,可大辦宴席,以示紀念。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年輕男女,一般實行火化。舊時,死者無嗣,不入祖墳。在外死者其靈柩不得入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