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砦鎮

老砦鎮

老砦鎮是山東省濟寧市魚台縣轄鎮,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魚台縣東部,是魚台縣的東大門,魯蘇邊界的門戶。行政區域面積47.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973人(2015年),轄2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老北村。 1944年成立老砦區,1962年為老砦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2010年6月撤鄉建鎮。 老砦鎮地處平原,主要河流有京杭運河、姚樓河、復新河、蘇魯邊河等。煤炭資源豐富,山東省岱莊生建煤礦湖西礦井、魚台雙合煤礦以及魚台縣湖西工業園區坐落境內。老砦鎮農業產業發達,是農業強鎮、水產大鎮,主產小麥、水稻,水產以河蟹、龍蝦、良種魚類為主。348省道、濱湖大道穿境而過。2015年,老砦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95億元,財政收入2.23億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六七千年前,東夷太昊部族在此聚居。

西周時期,老砦一帶屬極國。

春秋時期,屬魯國寧母邑。

戰國時期,先屬宋國方與邑,後屬魏國方與郡。

秦朝,屬薛郡湖陵縣。

西漢至東晉時期,老砦屬山陽郡湖陵縣(後改稱胡陸縣)。

南朝宋時期,老砦改屬高平縣(一說方與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老砦屬方與縣(762年改稱魚台縣)。

元至元二年(1265年),魚台併入金鄉縣,老砦屬金鄉。三年後恢復魚台縣。

清鹹豐年間(1850—1861年),此地黃水退後,曾為一片荒野,當時有一古老高台,從巨野邢海遷來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後又陸續遷來鄆城、巨野流民定居,為安全築一土砦(”砦“即”寨“),故名“老砦”。

民國初年,設定人和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老砦屬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七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七區改為老砦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撤銷老砦區,併入谷亭區。

1952年,從谷亭區析出,恢復老砦區建制。1956年,金鄉、魚台兩縣合併,撤銷老砦區,併入谷亭區,隸屬金鄉縣。1958年3月,撤區並鄉,老砦又從谷亭區分出,設立老砦鄉。8月,撤銷老砦鄉,併入谷亭人民公社。

1962年5月,老砦又從谷亭人民公社分出,成立老砦人民公社。1964年,金魚分縣,恢復魚台縣建制,老砦人民公社復屬魚台縣。

1984年,撤銷老砦人民公社,設立老砦鄉。

2010年5月,撤銷老砦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老砦鎮,鎮政府駐原老砦鄉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老砦鎮轄28個行政村。

後六村 老西村 許樓村 盛莊村
城東村 城西村 後姚村 仁南村
仁北村 東里東村 東里西村 雙合村
獨山村 四合村 小砦村 劉寨村
晁莊村 魏莊村 老東村 邊莊村
張埝村 沙河村 前六村 義和村
老北村 閆集村 李集村 王莊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老砦鎮駐地位於東經116.77°,北緯36.02°,該鎮地處魚台縣的最東端,微山湖西岸,兩省(山東省、江蘇省)四縣(魚台縣、微山縣、沛縣、豐縣)的結合部, 北枕昭陽湖,東鄰江蘇省沛縣,南依蘇魯邊河與豐縣毗鄰,西隔復興河與谷亭街道辦事處相望。鎮域東西最大距離11600米,南北最大距離9600米, 總面積47.66平方公里。

地形

老砦鎮為平原地域,地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0米。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部為黃沙土,北為紅淤土。

氣候

老砦鎮屬暖溫帶季風區中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2.8℃,平均氣溫年較差30.3℃。生長期年平均206天,無霜期年平均192天,最長218天,最短16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47.6小時,年總輻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76天。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1121.6毫米,極端年最少降水量247.6毫米。

水文

老砦鎮北瀕昭陽湖,主要河流京杭運河、姚樓河、復新河、蘇北堤河(蘇魯邊河)。

京杭運河:1958年沿舊有廢棄的古運河開挖而成,平均河寬50米,位於湖西大堤外側,自復新河口進入老砦鎮境內,向東南至姚樓河入湖口處流入江蘇省。

姚樓河:在山東省境內又稱東邊河,發源於大沙河西岸沛縣郭家口,向北穿沛縣前姚樓和魚台東里莊之間,至沙河西進入魚台境,轉向北偏西流,過後姚樓東,於南田村附近注入昭陽湖。全長23公里,其中蘇魯邊界2.8公里,魚台段4.5公里。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河底寬8~10米,河底高程以棗曹公路橋為界,橋以下為31.0米,橋以上為31.0~33.0米,下游堤頂高程39.0米,頂寬4米,可防禦昭陽湖水位37.0米時的洪水。

復新河節制閘 復新河節制閘

復新河:發源於安徽碭山玄帝廟,過蘇北堤河及義河口後向北進入魚台縣境,向北行3公里至張壩村,穿過1981年建成的張堰節制閘。張堰節制閘防洪流量為1157立方米/秒,為20年一遇,翻水流量25.5立方米/秒;附近有寬10米、長100米閘室的船閘。河道向東北於西姚村南入昭陽湖。

蘇北堤河:又名蘇魯邊河,原來僅有蘇魯邊堤,1959年開挖成蘇北堤河,源於豐縣西北邊村陳樓,沿蘇魯邊界東北流,於肖橋以東入復新河。四聯乾河口以下河底高程31.5米,底寬20~25米,入幹流口處設計流量201立方米/秒。 老砦段東起東里村南,向西至趙莊西與義河匯流,隨即向北注入復新河,境內長約7.5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1384.4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有煤炭、河砂、磚瓦用粘土等。其中煤炭可采儲量1.2億噸,集中分布在東北部一帶。

人口

2012年末,老砦鎮轄區總人口321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15人,城鎮化率32.13%。總人口中,男性17334人,占54%;女性14766人,占46%;90歲以上老人占1%;80-89歲老人占6%;70-79歲老人占8%;60-69占15% ;處於老齡化狀態。2012年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5.9‰,自然增長率4.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14人。

2015年,老砦鎮常住人口27973人,從業人員19611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9817人。

經濟

綜述

2015年,老砦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95億元,比2014年增長8.67%;財政收入2.23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4.97億元,利稅29253萬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產值11.28億元、利稅99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3元。

第一產業

老砦鎮漁業 老砦鎮漁業

老砦鎮農業產業發達,以小麥、水稻良種培育為主導農業。養殖以肉羊、豬為主,水產以河蟹、龍蝦、良種魚類為主。現代特色農業形成了以後姚、前六、東里西、晁莊為中心的特色水產養殖園區,以邊莊、許樓、西城西為中心的小麥、水稻良種特色培育基地,以劉砦、王莊、許樓、西城西村養雞示範園區和以位莊、四合、義和、老東養豬示範園區。

2015年,老砦鎮土地流轉面積5886畝,共有家庭農場8家,農村專業合作社4家,其中養魚合作社11家,養豬合作社13家,穀物種植合作社23家,形成了農業示範基地;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23公頃,總產4.08萬噸;瓜菜50公頃,總產0.17萬噸;棉花33公頃,總產47噸;種植業產值16752萬元。全年造林1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4.8%,林果總產269噸;林業產值1573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53頭,豬存欄3.07萬頭,羊存欄1.02萬隻,家禽存欄17.8萬隻,畜牧業總產值6427萬元。水產品總量11347噸,漁業總產值14615.8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8.6萬千瓦。第一產業增加值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22%;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367.8萬元,增長6.99%。

第二產業

老砦鎮工業 老砦鎮工業

老砦鎮依託湖西礦井和雙合煤礦,重點規劃兩大項目的上下游產業鏈項目以及其他相關產業,建設5000畝的集煤炭精洗、煤化工、煤電鹼、熱電、煤機服務等為一體的魚台縣湖西工業園區,將老砦打造成濟寧市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2015年,老砦鎮有規模以上企業16家,初步形成了煤化工產業集群; 實現工業總產值24.78億元,比2014年增長7.27%;實現利稅29135萬元,增長3.06%。第二產業增加值22.49億元,增長5.61%。

雙合煤礦 雙合煤礦
雙合煤礦:山東雙合煤礦有限公司經營性質為合資經營企業(港澳台),是一對新建的千米深井,由山東雙合煤礦有限公司建設、委託山東魯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託管,中煤三建負責礦建工程,中煤五建負責安裝工程。屬正常建設煤礦,設計生產能力45萬噸/年。井底車場水平為-1050m水平,截至2017年,主要進行各項安裝工程(主井裝備、主井絞車、中央泵房),無採掘作業活動。
山東省岱莊生建煤礦湖西礦井:原屬山東省監獄管理局,1996年籌建,是岱莊生建煤礦的接續礦井,井田面積45.68平方公里,可采儲量1.1588億噸,煤層平均厚度5米,設計年產90萬噸。2001年5月開工建設,2006年10月投產。2013年核定生產能力為120萬噸/年。2016年1月,山東省國土資源廳註銷其採礦許可證,終止煤炭生產活動。2016年9月,岱莊生建煤礦(含湖西礦井)劃轉山東能源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第三產業

2012年,老砦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1.59%;共有商業網點235個,職工746人;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0.8億元。2012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8億元,同比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1.2億元,同比增長15%。 2015年,老砦鎮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28億元,同比增長26.4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老砦鎮中心幼稚園 老砦鎮中心幼稚園

截至2012年末,老砦鎮有幼稚園10所,在園幼兒1000人,專任教師60人;國小5所,在校學生1700人,專任教師12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3100人,專任教師8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教育經費開支1400萬元。 2015年,老砦鎮有中學1所,國小5所,在校學生207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體育

老砦鎮元宵節民眾文藝匯演 老砦鎮元宵節民眾文藝匯演

老砦鎮舉辦有春節民眾文藝晚會、元宵節民眾文藝匯演和廣場舞大賽,28個村都組建了自己的文化隊伍,每逢重大節假日適時組織各村文藝隊伍進行文藝匯演。

2012年末該鎮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8處,各類文化專業戶30戶,各類圖書室20個,藏書10餘萬冊。有廣播電視台1處,有線電視用戶7280戶,入戶率98.8%。有學校體育場6個,85.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

醫療衛生

2012年末老砦鎮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魚台縣第三人民醫院 ),門診部(所)18個;有床位90張,固定資產總值36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6名,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27人。28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社會保障

2012年,老砦鎮投資220萬元新建了220平方米的民生服務大廳和1000平方米計生服務站。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參保人員因病賠付率達到100%,五保供養率達到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發放農村低保33.5萬元,五保戶供養9.2萬元,優撫支出23.4萬元,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47戶;投資2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改擴建。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公路
348省道(S348,棗莊—曹縣)貫穿老砦鎮,自東里東村東姚樓河橋入境,向西北途徑前六村、老砦鎮駐地、仁北新村,過復新河張埝橋,在張埝村西北出境進入谷亭街道,境內長6.69公里。
濱湖大道自復新河橋入境,沿湖西大堤向西南至終點姚樓河西岸,境內長2.2公里,寬7.5米,2017年通車。
2007年實施村村通工程,境內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
1988年建成老砦客運點,日發客運汽車50班次,日均容量890餘人次。2014年5月,魚台城鄉公交701路(魚台汽車站—老砦鎮政府)開通,境內設有張埝、劉寨路口、盛莊、盛莊東頭、許樓、邊莊、老砦醫院、雙合、老砦鎮政府等站點。2015年,老砦鎮有運輸企業18家,大型運輸車輛3200多輛。

水路
京杭大運河依傍而過,港口建有復興河老砦作業區。千噸級船舶可直達蘇杭。2015年有300噸以上的運輸船舶130餘艘。

郵政通信

2012年末,老砦鎮有郵政局1處,郵政代辦所28處。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1.3萬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8個,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63.2%,網際網路用戶普及率為30.1%。 2015年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68部。

城鎮建設

老砦鎮鎮區用地規劃圖 老砦鎮鎮區用地規劃圖

老砦鎮的小城鎮建設以“兩礦一區”為依託,通過產業聚集帶動鎮駐地發展。 規劃建設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行政服務區來完善駐地功能,建設魚台經濟次中心。

2012年老砦鎮新修村級道路5800餘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道4600米,安裝了路燈342盞,2012年末鎮駐地有花壇3個,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街道3200餘米。 2013年全面完成道路硬化,2014年該鎮對28個行政村進行了綠化、亮化、美化,所有村莊都建設一處健身文化廣場,鎮駐地建設一處大型中心文化廣場。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啟動了獨山社區(壓煤搬遷)和許樓社區的新型社區建設。 有市級“美麗鄉村”2個,“生態文明村”11個,“環境整潔村”13個,70%的村達到生態文明村標準,30%的村達到美麗鄉村標準。

2015年,老砦鎮城鎮建成區面積3.35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常住人口18945人。

水利設施

老砦鎮水利站 老砦鎮水利站

建國前老砦屬於荒湖澇窪,十年九災。1965年實行稻改以來,老砦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旱澇保收的水利網路。

截至2012年底,老砦鎮共有排灌站15處,灌溉站22處,共37處站,擔負著老砦鎮28個行政村和部隊農場共4萬多畝排灌任務。37處站共有機房93間、管理房97間;水利站樓房16間、瓦房14間;變壓器24台4350(KVA);69面電盤;70型水泵27台、50型水泵21台、30型水泵23台共71台水泵;80電機24台、55電機21台、30電機23台共3800(KW);共有職工133人。

地方文化

民情風俗

老砦鎮團民聚居,約占全鎮總人口的80%,多是1855年因黃河泛濫從鄆城、巨野遷來,在此結棚墾荒,持械自衛,歷史上形成了“魏團”和“任團”兩個團。1860年後,團民與逃荒後返回家鄉的本地土著居民產生訴訟、械鬥等衝突,挖溝隔離,相互敵視,不相來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觀念的轉變,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關係逐漸和解,改革開放後雙方隔閡消失。

老砦團民與故居老家的關係十分密切,其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方言俚語等有其獨特之處,與鄆城、巨野老家幾乎完全相同。清代成團立村時,有的為寄託對家鄉的懷念,特取用老家原村名作為新村莊的名稱。

方言

因老砦居民絕大多數是外地遷民,且歷史上與周圍土著居民互不往來,保留了巨野老家方言的特點,故老砦話與魚台縣內其他各地方言差異較大。

老砦話分尖團,其中有些合口字今讀洪音,魚台縣內其他各地不分尖團,相應的一些字今讀細音;老砦話分平翹舌,魚台其他各地不分;s聲母拼合口呼字讀音老砦多讀f聲母,例如“說”念“fo”,而魚台縣其他各地讀sh聲母;“娘”、“貓”等字,老砦話讀陰平(第一聲),魚台其他各地讀陽平(第二聲);老砦稱“父親”為“爹”,魚台其他地區叫“達達”;老砦稱南瓜為“京瓜”,魚台其他各地叫“北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