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騎牛圖[宋代晁補之創作紙本水墨畫]

老子騎牛圖[宋代晁補之創作紙本水墨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老子騎牛圖》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

老子騎牛圖[宋代晁補之創作紙本水墨畫] 老子騎牛圖[宋代晁補之創作紙本水墨畫]

圖中心位置畫有一位光禿尖頂、寬額留須的圓臉老人,他身穿右衽長袍,腰有縛帶,在兩道濃黑的月牙形的長眉下,藏著一對炯炯有神的笑眼,和顏悅色地正面對著觀眾,騎乘在一頭壯牛身上,他雙手按扶著牛背。由於山路崎嶇險要,剛出幽谷關,地勢突變平緩,又要準備西去,這時主人露出成功的喜悅。乘騎在主人的駕馭下,繼續開步行進。圖左上角畫有枯枝殘藤沿岩壁漫漶而下,岩石峭壁,大有谷關之要,出關後風光截然不同。

本圖署款:“晁無咎寫。”鈐印一“雲屏煙障吾廬”。詩塘有宋王詵四言贊。本幅有清高宗弘曆題詩。收傳印記有“明文清世家圖書”,清乾隆鑑藏八璽全。

創作背景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國朝“守藏室之史”(即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著有《老子》(亦稱《道德經》)一書。《老子》書中包括著某些樸素辨證法因素。在1973年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一書手抄本,

此《老子騎牛圖》即畫老聃騎牛出幽谷關之事。古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幽而得名,此故事來自於關尹內傳“關令(尹)登樓四望,見東極有紫氣西邁,喜曰:‘應有聖人經過京邑’。至期,乃齋戒,其曰果見老子。”後關尹隨老子出關西行,並且是隨行記事者。此畫是晁補之根據歷史典故所作。

藝術鑑賞

從這幅圖的畫法上看,畫家有廣集名家之眾長。據畫史稱其畫山水、佛道,人物、花鳥俱能,且多有師學:圖中人物面目刻畫頗為生動,壽眉喜眼菩薩像,維妙維肖。畫出人們心中的老子形象,他雖不是神,而有聖人之稱。衣紋線型粗細互變,線型圓潤似“蓴菜條”,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還有用焦墨勾線,略敷淡色於墨痕中,足顯意態,大有吳道子畫“吳裝”之態。畫牛用粗線濃墨勾勒,牛頭、牛蹄有勁,軀體強壯,神態倔強,顯示出牛勁無窮。淺墨暈染,肌肉飽滿,牛毛茸茸。用筆用墨之妙將牛在任重而道遠的旅途中,其態畫得逼逼如真。作者又用以減筆濃淡墨混合染的技法,畫出幽谷關的枯樹、殘吊,意義尤為深刻,說明老子求真的道路,是多么的艱難險阻,而過了關,將是陽關大道,前途光明。這幅畫的歷史價值在於再現和宣揚老子孜孜不倦,求真務實的精神。同時,展示了作者集名家之眾長的繪畫風采。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一1110),北宋文學家、畫家:字無咎,濟州巨野金鄉(今屬山東)人。父官杭州,補之年十七,撰《七述》以謁蘇軾,軾讀其賦,嘆門:“吾可以擱筆矣:”由是得名。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調澶州司戶參軍,哲宗元佑九年(1094)除秘書省著作郎,充秘閣校理國史編修官:遭貶後還家,葺歸來園,白號歸來子,慕陶潛為人,樓台亭閣,盡用陶語名之。工詩善畫,對自畫山水留春堂大屏很自負,題雲“胸中正可吞雲夢,盞底何妨對聖賢,有意清秋人衡霍,為君無盡寫江天。”又嘗增添《蓮社圖》樣,自以意先為山石位置向背,作粉本以授畫史孟仲寧,令傳模之-其山水、人物、鳥獸、屋宇無所不能,人謂其“集彼眾長,共成勝事”。同時代詩人陳師道稱他為“今代王摩詰”。著錄在《繪事備考》的作品有17件,均不知下落。相傳《老子騎牛圖》可能是其作品。著有《雞肋集》、《無咎題跋》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